獲評全球最偉大抗疫領袖,馬雲憑什麼?@彌勒一貫道*彌勒三皇天|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020-04-23 16:47:52| 人氣3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獲評全球最偉大抗疫領袖,馬雲憑什麼?



4月21日,《財富》雜誌發布了年度全球最偉大的25名抗疫領袖,馬雲入選並成為排名第一的企業家,比爾•蓋茨緊隨其後。

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馬雲以及阿里巴巴在全球開展了一系列馳援抗疫的行動,包括建立1億元科研項目資金支持;向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捐贈總計1億餘件物資;搭建覆蓋233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享平台。

4月21日,馬雲基金會又向世界衛生組織捐贈1億件醫用口罩、核酸檢測試劑盒等應急物資。

生於危難之間,成長於中國互聯網的澎湃歲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挺身而出,阿里巴巴在危機時刻彰顯自身堅守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


2003年,淘寶網誕生於“非典”期間並抓住機遇成長壯大。在阿里巴巴的帶動下,網上購物逐漸成為人們的消費和生活方式。

轉危為機的故事總是令人津津樂道,十七年後,阿里巴巴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科技企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阿里人衝鋒在前。

菜鳥網絡、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雲、釘釘、盒馬鮮生、達摩院、本地生活等事業部通力協作,構築起數字防疫抗疫“生命線”。


阿里當起抗疫應急“先行軍”、科技創新“國家隊”,化身小微企業“減震器”、民生保障“安全網”,利用平台電商、物流、技術、金融等方面的全部能力,協助國家打通應急馳援通道,打好抗疫和經濟社會發展攻堅戰。

發展成長與回饋社會的背後則是馬雲和阿里團隊20年如一日堅守價值觀的結果,更是阿里人深藏心底的家國情懷。從國內到全球,阿里持續抗疫的故事正在進行……


馳援疫區




“醫之大者,亦士亦俠。”落款:“馬雲敬上”,旁邊附有馬雲的篆印。

2月27日,武漢市第十三醫院,援鄂醫療隊的2475位醫護人員,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下午茶。配餐裡面有奶茶、有雞翅,還附有一張白色卡片——“醫之大者,亦士亦俠。”

馬雲的俠客情結顯露無遺。隱退商業江湖,在更大江湖貢獻自己的力量。危難關頭,勇立潮頭,方顯英雄本色。

不僅是馬雲,整個阿里巴巴迅速進入戰鬥狀態,馳援疫區。馬雲公益基金會第一時間捐贈1億元用於支持新冠藥物和疫苗研發。


疫情伊始,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和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牽頭成立經濟體應急小組。1月23日迅速阿里成立武漢前方應急小組,一方面全力打通湖北物資運輸生命線,一方面緊急在國內外協調生產和採購醫療物資。

集團旗下多個業務單元主動出擊。菜鳥迅速開通國內及全球綠色通道,免費運送海內外為武漢社會捐贈的救援物資。幾天時間,菜鳥成功把30多萬件醫療物資送往武漢協和等醫院以解燃眉之急,根據國家發改委公開的信息,截至2月底,菜鳥免費運送5670多萬件醫療物資進入疫區,是抗疫救援的主要力量。


為幫助武漢獲得緊缺物資,1月25日,阿里巴巴協調義烏、深圳等58個地區的工廠緊急復工,設立10億元醫療物資供給專項基金,開通“防疫直采全球尋源平台”,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等跨境平台進行全球採購,最大限度尋找貨源。

截至2月底,已採購超過6.88億元的醫療物資送往武漢及其它地區。對於武漢醫護人員生活上的諸多困難,阿里巴巴也全力紓困。


盒馬武漢18家門店成立送餐隊,每天免費為武漢醫院、救援醫療隊等70餘家機構提供三餐及水果等物資;全國516家商戶加入餓了么“醫護關愛”計劃,送出32萬份愛心餐;高德緊急上線免費“醫護專車”服務,保障一線醫護人員安全出行;支付寶等成立“全國赴湖北醫療隊物資保障組”,為援鄂醫療隊捐贈50萬件以上的保暖和生活必需品;支付寶還為全國醫護人員設立“健康保障金”,如果醫護人員不幸感染,可申請10萬元保障金,如果不幸殉職,可申請50萬元保障金。


雲端防疫線




“你的健康碼綠了嗎?”“綠了!”這是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時期,支付寶迅速推出的疫情防控健康碼系統。健康碼是由市民或返工返崗人員自行上網申報,經後台審核生成屬於個人的二維碼,作為其在本地區出入通行的電子憑證。全國版健康碼是借鑒浙江等地方推行的健康碼模式而打造的。


綠碼代表健康,可憑碼同行;黃碼則需要自身隔離7天,並且連續7天健康打卡轉為綠碼;如果呈現紅色,就需要實施14天隔離,並且連續14天健康打卡後轉為綠碼。

據悉,為支持復工復產復學,支付寶、釘釘、阿里雲通過7天研發出“健康碼”,推出復工平台,支持湖北、浙江、安徽、河南等近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復工復產工作。


例如河南鄭州,針對返城高峰帶來的疫情防控風險,2月2日,就上線來鄭人員健康登記系統,面向全國返鄭人員開放使用。2月9日,上線企業復工及員工健康登記系統,通過發文要求各企業釘釘組織在線,支持企業復工、防疫兩手抓。

目前鄭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已達100%,河南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突破90%。


貢獻科技溫度




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短期不可避免造成創傷,在危難時刻,阿里巴巴利用自己積累的科技優勢,不僅幫助產業鏈上下游商戶,更為全社會貢獻科技溫度。

疫情之下,城鄉生活保障遭到巨大挑戰。在非常時期,阿里巴巴通過電子商務、外賣、物流等進行跨區域調度物資,為城市基本生活供應,更為陷入困難的商戶提供銷售渠道。

2月6日,淘寶網僅用12小時就率先在淘寶平台上線“吃貨助農”頻道,第一批優選了山東、四川、浙江、遼寧等六省十款滯銷優質農產品。


由於物美價廉,加上解決了消費者的採購難題,三天時間,僅“吃貨助農”頻道銷售農產品就超過了300萬斤。截至3月10日,淘寶“愛心助農”計劃累計銷售農產品已突破10萬噸大關,達到10.2萬噸。

在武漢,超過3000家天貓小店和零售通小店不關門,及時調整商品結構,保證糧油米面等居民日常所需,堅決不加價,並將落實小店店主線上健康打卡等防護方案,為武漢社區提供服務。口罩等防護物資緊缺期間,阿里巴巴主動要求平台上的口罩、消毒液等防護類用品絕不允許漲價,漲價者永久清退。


阿里巴巴充分發揮算力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醫療技術發展。2月15日,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AI診斷技術,可以在數秒內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96%,大幅提升診斷效率。

疫情之下,阿里巴巴還通過提供各類線上服務,助力復產復工,為“穩消費”作出貢獻。2月上旬,每天有超過3萬人上淘寶開新店,4000家工廠、500個樓盤在二月中旬前開淘寶直播“雲復工”。


與此同時,阿里體系中的在線辦公平台——釘釘,成為線上辦公和在線教育的排頭兵。

釘釘疫情期間持續在蘋果應用商店霸榜,後台系統峰值流量暴增百倍。面對井噴的使用需求,阿里雲連續擴容10萬台雲服務器。

釘釘技術團隊緊急開發,第一時間向1000萬家企業組織免費開放全套在家辦公、在線辦公解決方案,其中對支撐遠程辦公最重要的視頻會議,釘釘宣布免費開放302方視頻會議功能。

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是馬雲和阿里巴巴長久以來傾力關注的領域,甚至是馬雲難以割捨的情懷所在。




疫情期間,釘釘的“在線課堂”功能免費開放給全國大中小學使用,開學至今,已支持了全國30多個省份300多個城市的大中小學開課。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推薦釘釘作為遠程教學平台,位列第一。

在阿里體系中,釘釘是一個只有五歲的新成員,但年輕的釘釘在疫情中展現了阿里巴巴科技創新的巨大價值。


釘釘針對此次疫情時期,上線了在線課堂、直播互動等教學場景的詳細解決方案,支持直播、視頻錄播等多種形式,覆蓋在線授課、在線提交批改作業、在線考試等應用場景。在線課堂可支持超過百萬學生同時在線學習。群內直播回放視頻保存12個月,可導出可回放。


長久以來,由於基礎設施薄弱及教師資源的不均衡,中國農村教育形勢嚴峻。釘釘疫情期間推出的在線課堂直播能夠覆蓋到中國的“毛細血管”農村中去,甚至推動中國教育產業數字化的進程,用數字技術普惠教育資源。


進軍數字生活




2020年3月10日,對於支付寶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當天,支付寶宣布進行升級——從金融支付平台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台。從“支付就用支付寶”到“生活好支付寶”,致力於推動服務業的數字化。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成為支付寶轉型的背後推手。由於疫情影響,線下服務業遭受重創,而線上需求則出現暴漲。

據統計,支付寶湧現出來許多新需求和新服務,支付寶十大買菜小程序日均交易額是疫情前的近3倍。


在疫情期間,支付寶擔當起防疫生活服務的入口。人們可以來支付寶上買口罩、買葯、問診、挂號、改簽行程,吃飯、購物已是常規操作,生活繳費、政務辦事也不用出門。

為援助疫區,支付寶、淘寶上線“武漢加油”公益籌款項目,8小時就籌滿7140萬元用於採購醫療物資,此後又為42家公益機構上線抗疫相關公益項目,累計超955萬人次捐贈約 2.98億元。

中小企業一直是阿里巴巴關注和服務的重點,支付寶在 3 天內和 100 家銀行達成共識,一起貸款幫助千萬商家渡過難關。


2 月 10 日,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聯合發布《阿里巴巴告商家書》,列出六項幫扶措施,其中最直接、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通過螞蟻金融旗下網商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免息貸款。而這一次的亮點是“無接觸貸款”,由全國工商聯聯合網商銀行發起,100家銀行迅速集結加入。


在半年內,全力支持全國約1000萬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農戶等復工復產。銀行陣容也十分強大,包括了3大政策性銀行、6大國有銀行、各主要股份制銀行等,除了“無接觸貸款”,該項目計劃為850萬家小店下調20%的貸款利息。

可以說,經過多年的發展,支付寶已經從一個單純的金融支付工具演變為生活服務入口,立志做全球最大的數字生活開放平台,支付寶蓄勢待發。

螞蟻金服CEO胡曉在3月10日當天宣布在未來三年中,支付寶將攜手5萬服務商,幫4000萬服務業商家完成數字化升級。


全球戰疫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阿里巴巴用自己在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在物流、新零售、雲辦公、智慧醫療等等領域幫助全社會援助疫區、抗擊疫情,彰顯了阿里巴巴獨特的數字化平台、資源整合能力以及技術優勢,更顯示了阿里巴巴作為一家社會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影響人們的疫情遲早會過去,但是制約社會進步的因素卻一直存在,相信在疫情之後,阿里巴巴創造的生活、工作、消費方式將持續影響世界。


馬雲曾說:阿里巴巴擁有的人才、技術、資源和能力,不僅僅是財富,更是責任。阿里要利用這一切,讓世界更美好,讓更多國家、更多人享受到技術的普惠、全球化的普惠。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中國疫情正逐漸好轉,全球疫情形勢卻日益嚴峻。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40萬,歐美等國和地區疫情形勢不容樂觀。

面對國際疫情的蔓延,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馬不停蹄,又陸續向亞洲、歐洲、美洲等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送去應急防疫物資,給非洲全部54個國家捐贈防疫物資,累計已捐贈上千萬隻口罩和數百萬份檢測試劑。


面對疫情的蔓延態勢,呼吸機成為十分緊缺和重要的醫用物資。為打通這條生命線,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通過“杭州-列日”運輸通道,再次捐贈800台呼吸機,連同30萬防護服和30萬防護面罩一起,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醫療資源緊缺的歐洲國家的一線醫院。

據不完全統計,兩家基金會共提供超過一億件防疫物資,幫助15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機構。

與此同時,新冠病毒開始向非洲大陸以及很多島國進行蔓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基礎普遍薄弱,除了捐獻物資以外,非洲等國家最需要的是有經驗的醫護人員。


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緊急搭建“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享平台”,向世界分享中國抗疫經驗,讓其他各國醫護人員可以踩着中國的腳印向前走,不必從零起步。目前平台共計覆蓋233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平台上已發布浙醫一院《新冠肺炎防治手冊》和浙醫二院的《新冠疫情暴發下的醫院應對策略》,,供世界各國的醫院、醫生在線下載,為他們的抗疫提供借鑒和參考。229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下載或在線閱讀了手冊,已被下載60萬次,海外下載佔六成。


據悉,《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發布後,就收到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40多家醫院的諮詢需求,面對十萬火急的實戰問題和需求,實戰共享平台又緊急推出國際醫生交流中心,可以支持英語、意大利語、日語等10多種語言的AI實時翻譯,以方便醫生的在線交流和視頻會議。截至目前,平台上已經開展了不少於27場防治經驗分享直播活動,為非洲等地區國家提供在線培訓。


面對一些國家諷刺挖苦的聲音,阿里人堅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你要想去找那些刺耳的聲音,這世界上永遠不缺,你要想聽好聽的聲音,這世界也不缺,但是你要聽的是內心的聲音,未來的聲音,那些呼喊救命的聲音。”

“善良是真正的自信。設身處地,急人所困是真正的強大。”正如馬雲所言,全球正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不能坐視不理,更不能對別國冷嘲熱諷。“只有全球合作互助,團結起來打敗它,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則誰也沒法笑到最後。”

不只是為國內擔當,阿里巴巴面向的是全球;不只解一時之困,阿里巴巴擔當的還有推進經濟社會進步。

戰“疫”,阿里巴巴在路上……---(英才雜誌)



*99%門店沒有收入,疫情中最慘的書店行業,靠外賣拯救?*




[文/財經無忌]

“疫情對於哪個行業的衝擊最重?”

這是過去的兩個月里媒體普遍熱議的話題,遺憾的是,在餐飲、娛樂、地產等諸多觀點的爭執不休下,最終的答案,卻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昔日遍布街頭巷尾的書店,先於上述行業,成為了疫情和時代雙重背景下,最先“躺倒”的產業。

2月5日,“書店行”公眾號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91.97%的書店在疫情期間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

應該說,這個調查的說法還是相對委婉的,更直白一點,“在疫情期間”這個定語似乎也可以抹去。




據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人均閱讀量只有7.99本,其中紙質書4.67本。拋去噹噹之類網上電商一年15億冊的銷量,剩下的一半,分配給各地的7萬餘家書店,盈虧平衡都很艱難。

這或許也是近年來,書店變革趨勢愈發明顯的背後因素。


稍稍關注書店相關新聞,不難發現,眾籌、秒殺、直播……這些包含着濃濃互聯網烙印色彩的詞彙,正在逐漸成為掛鈎新時代書店命運的常態。

儘管做客淘寶直播間賣盲盒的許知遠依然試圖保留着知識分子最後的戒備,面對着對面妝容精緻,有着“電商第一主播”之稱的薇婭,他脫口而出:“你是我很陌生的物種”。

但95分鐘,近70萬元的籌款記錄,依然讓這位馬東口中的“古代人”感到了震驚。




而在線下,越來越多謀求改變的書店,開始向轟轟烈烈的外賣大軍伸出了橄欖枝,近日,首批北京72家實體書店已經陸續上線美團,而在另一邊的瀋陽,餓了么也受到了來自多家書店的進駐需求。

不知不覺間,穿梭於大街小巷的黃藍風景線正在收穫更多的“食糧品類”,而對於艱難求生的線下圖書產業來說,這一轉變究竟能否成為救命的關鍵稻草,卻並沒有人能夠給出定論。


01 線上是一個“偽命題”

拋開對未來的不確定預測,書店和外賣平台的這一次聯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更像是一場“噱頭”大於“風口”的演出。

首先,不同於餐飲的剛性需求,絕大部分書籍背後的“靈魂飢餓”並不需要半小時送達的時效性滿足,絕大多數電商平台的“隔日達”就已經完全夠用。

不同於彩妝的衝動性消費,圖書行業整體仍然是一個趨於理性的市場,儘管存在着閱讀過程中的聯動,許多人常常從另一本書中的注釋、推薦、亦或是對作者本人的仰慕中得到閱讀池的擴展,例如《1Q84》和《1984》之間的致敬關係。


但深入考察這種具備高度偶然性的需求,不難發現,這一所謂的消費需求並不完全具備時間上的急迫性。

另一邊,線下的倉儲能力也在制約着這一需求的實現,對於絕大多數線下書店來說,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店內的書籍庫存品類往往較少,並不具備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能力,換而言之,即便圖書配送產業完全開放,線上可選的圖書品類也相當有限。


這一點和餐飲行業又有所不同,對比圖書產業,餐飲產品具備着高區分度和高重複消費率的特徵,換而言之,一家餐館只要憑着幾道招牌好菜就可以開門營業,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頓頓吃同一家店甚至同一道菜的也大有人在。

反觀書店,工業化流程下的圖書產品並不具備任何的“門店特色”,同樣一本書,在不同門店選購幾乎沒有任何區別,而某一本書一旦為消費者所選購,基本上也就不存在任何“再買一遍”的空間。


這種單向度、一次性的消費,無論是對於線下書店孱弱的倉儲能力,還是對於線上有限的展示空間來說,無疑都是一種挑戰。

其次,對於各類外賣配送平台來說,新增的圖書品類也並未帶來任何模式上的改變,對於本地生活行業來說,圖書配送這一“新瓶裝舊酒”的業態,反而是對自身行業生態的一次倒退。


回到餐飲外賣,談及該模式對於本地生活服務的革新,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便捷”。然而事實上,外賣行業的配送服務,只是其生態邏輯中的最底層,相較於這一點,不斷得以開拓的選擇空間,才是這一行業真正備受青睞的關鍵。

藉助於外賣這一渠道,消費者日常飲食的選擇範圍從“小區樓下”擴展到了全區乃至全市,可供選擇的品類也由以往“附近的店”變成了“全部美食”,從這個角度來說,外賣正在幫助餐飲業不斷的“創造需求”。

相形之下,圖書外賣這一純粹的物流配送過程,背後的商業邏輯自然等而下之。


02 不再新鮮的“一小時送達”

拋開商業上的不可行,圖書行業的“一小時”送達,其實也早有先例。

就在京東剛剛殺入圖書市場的2010年,針對噹噹、亞馬遜配送速度的“軟肋”,快書包試圖通過“一小時配送”分得一杯羹。

然而,在燒光1000多萬融資依然無法填上“無底洞”之後,聲稱要做“中國線上711”的快書包最終還是不得不尋求打包出售。


創始人徐智明也在微博上坦承,自己一共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是錯誤估計了圖書的時效性需求,“相較於陰雨天的雨傘、晚餐前的茅台等急需品,圖書支撐整個網站快速增長,確實很困難。”

第二個則是不應該執着於自采貨物、自建倉儲、自建物流的模式。

很顯然,圖書這樣低客單價品類無法支撐起高成本的自建物流。與之相反的是,3C電商平台靠着大宗商品養起來的物流團隊倒是可以抽空送送圖書。

2019年的《中國B2C市場季度監測報告》也顯示,除了一騎絕塵的噹噹,線上圖書售賣的二三兩名,分別由“無心插柳”的淘寶和京東獲得。




今時不同往日,兩大電商平台當初之所以開闢圖書品類,更多是出於“低價獲客”的需要,而對於美團、餓了么等平台來說,這些戰略價值並不具備,圖書對於它們來說,僅僅是輿論造勢和公關貼金的一點需要。

另一邊,伴隨着Instacart、閃送、達達等品牌的興起,“一小時送達”早已不再是外賣平台的專屬,從這個角度來說,線下書店和外賣平台聯合下的核心競爭力,也已經可有可無。


數據同樣也證實了這一點,此前的一個月,美團外賣曾聯合42家書店開啟首個“居家讀書日”,推出限時減免配送費、滿100減50等不同程度優惠,然而3天時間成交量未破千單,平均每家店每天不到8單。

對此,一位書店從業者也曾坦承,自己上外賣,基本上也只打算賣賣教輔圖書等剛需且急需的東西。“外賣書店成交最多的也是兒童繪本、詞典等學習工具,本質上搶的是學校門口的文具書店的生意。”


03 “沒有出路”的書店之殤

對於這些,線下書店也並非完全一無所知。

截止目前,對於圖書外賣這一“新興事物”,絕大多數門店的態度也依然是觀望。

面對所謂的“風口”,書店老闆們似乎也都明白,決定着未來的,依然是疫情過後的線下數據。

這也正是書店產業“無可救藥”的原因之一。

因為相較於疫情帶來的短暫衝擊,整體閱讀環境和習慣的變化,才是書店沒落的根源所在。


根據2019年人民網發布的第十六次全民閱讀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成年人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於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而利潤微薄、房租高昂、網上低價折扣衝擊等又時時刻刻威脅着實體書店。

與此同時,想象中的“報復性消費”也遲遲沒有出現,4月10日,出版行業大數據平台中金易雲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圖書市場數據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圖書市場總量為36.5億元,同比下降29.16%;線下零售同比下降53.71%。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過去的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比2018年整體增長5.85%。


因為感情因素,人們想盡辦法試圖拯救書店產業,但無論是聯動各領域場景端的“體驗經濟”轉型,還是線上線下協同的零售重構,但最終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那些真正活下來並發展壯大的書店,營收列表中的數字明明白白標註出了“咖啡”、“奶茶”、甚至“擼貓”的貢獻。

書店的命運已經註定,溫和的改革於事無補。永夜已至,理想主義者們等待的,只是一個不會到來的春天。---(本文首發鈦媒體)


台長: 聖天使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