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只剩一音樂噴泉?為活用空間多被清拆 90後開專頁紀錄變遷

全港只剩一音樂噴泉?為活用空間多被清拆 90後開專頁紀錄變遷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扇形、山形、旋轉、搖擺的水柱隨音樂而起,時而激昂,時而沉穩……這些畫面你或已忘記,但卻是音樂噴泉迷Anson每天在腦海重播的畫面。香港先後有16個音樂噴泉,1990年代末開始被逐一拆走,或不再有音樂表演。現時可免費欣賞的音樂噴泉表演只剩一個。從小就為之瘋狂的Anson,中二開始為音樂噴泉拍片、拍照紀錄。兩年前,他跟另一同好設立專頁「音樂噴泉俱樂部」,希望宣揚「音樂噴泉文化」。

馬鞍山新港城中心音樂噴泉。(受訪者提供)
+1

中國首個音樂噴泉竟在沙田? 如今買少見少

噴泉水景在屋苑、屋邨、大小商場都常見,但伴以音樂,跟隨節拍表演的噴泉卻已買少見少。97年之前,可算是音樂噴泉的「全盛時期」,沙田新城市廣場、旺角新世紀廣場、山頂廣場、荃灣廣場、馬鞍山新港城中心、屯門市廣場……「總有一個喺附近」。當中沙田新城市廣場更是全中國第一個音樂噴泉(1984年),而荃灣廣場的音樂噴泉則屬全港最大。

回歸前後,因商場翻新等原因,掀起一陣音樂噴泉清拆潮——黃埔花園第12期、屯門市廣場、中港城的音樂噴泉分別於在1996年、1998年及1999年清拆。2003年,旺角新世紀廣場音樂噴泉停演,沙田新城市廣場的音樂噴泉同年清拆,2005年將其規模縮小及遷至7樓平台,但表演亦在2015年停止。

至2015年期間,青衣城、荃灣廣場、太古城的音樂噴泉逐一清拆。去年,葵芳新都會廣場清拆音樂噴泉,大埔科學園音樂噴泉亦已停止表演。除了兩大主題公園,還能看免費表演的,就只有東涌東薈城室外的音樂噴泉。該噴泉跟其他噴泉不同,位於室外,時見市民在音樂噴泉表演時加入玩水,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免費互動水景設施。

香港曾前後有至少16個音樂噴泉。(音樂噴泉俱樂部提供)

被治癒了:「音樂噴泉有令人開心的魔力」

生於1995年的Anson,愛上音樂噴泉時,它已步入黃昏。Anson最早的記憶來自幼稚園時期:「跟嫲嫲飲茶後,她會帶我去看音樂噴泉表演。嫲嫲會握住我的手,一起跟着噴泉旋律擺動,自此有份情意結。」Anson小時候住大圍顯徑邨,不時會到馬鞍山新港城中心及沙田新城市中心看音樂噴泉。跟很多香港人一樣,看音樂噴泉表演曾是家庭活動,也是「窮人恩物」,因為免費。

自小父母離異,Anson沒跟父母同住。媽媽每星期見他,也會帶他逛商場及看音樂噴泉:「以前會找方法拖延時間,兩場表演之間通常相隔好幾小時,我看完一場,便提議去吃甜品、去逛些什麼、再吃晚飯,也就差不多夠時間看下一場,便求大人留下:可否多看一場。」

Anson中二時在荃灣廣場跟最後一場音樂噴泉表演留影。(呂嘉麗攝)

【矜貴過名畫】豪花80萬重漆10幅甩色壁畫 民政:集體回憶

噴泉表演音樂通常是古典及流行音樂,近年也有播過動漫主題曲,部分噴泉也會加上不同色彩的激光助演。水柱隨音樂而起,隨拍子而降,叫觀者沈醉投入:「我會留意它的拍子,它『食到個beat』時,便會很開心。我也會跟它一起打拍子。」對Anson來說,音樂噴泉有「治癒」功效。他最記得荃灣廣場噴泉設計「攞得好盡」,沒有花槽阻隔,觀眾極近距離看到表演,特別震撼。

那時候,Anson「開心會去看音樂噴泉,唔開心也會去看音樂噴泉」,尤其在被同學欺負、成績不如理想、家裏有紛爭時,便特別想看表演,看完頓覺心情舒暢:「音樂噴泉有種力量,影響到好多人。我試過看到一家人本來正在爭吵,看表演時卻停下來,表演完也就和好了。音樂噴泉有種令人開心的魔力。」

Anson自小跟音樂噴泉結緣,經常獨自一人看表演。(呂嘉麗攝)

一個人的浪漫:最高峰一日連看6場表演

至中學時,Anson開始自己到處看噴泉,反覺更「自由」,沒了大人限制,自己喜歡可以看上一整天,最高峰一天看6場表演,由早看到晚,看完便在商場走走,或光坐在噴泉前等待:「最開心是在表演前,會期待,它會否播我喜歡哪首歌呢?」

Anson常帶着錄影機及相機到處為音樂噴泉留影。2008年,當Anson還是中二學生,在網絡上知道最港最大的荃灣廣場音樂噴泉即將清拆,隔天便前往觀看,也為它拍下最後一場表演。Anson小時候幻想過當噴泉控制室裏設計表演的「指揮家」,可惜行業現已式微。

音樂噴泉不再新鮮 還原空地作活動空間

專頁《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論述》創辦人及城市研究者何尚衡說,「廣場」意念本來自歐式廣場(plaza),而歐式廣場多設有噴泉,故香港的廣場亦模仿之。商場在中庭擺放噴泉,跟在室內設置園藝及水景一樣,是希望在室內模仿大自然,讓顧客長期逗留在室內也不覺侷促。

人類總是貪新忘舊,音樂噴泉漸漸讓消費者「見慣見熟」,隨之帶來的人流及經濟效益亦減少。何尚衡認為,觀眾對音樂噴泉帶來的新奇感或已漸減:「連新世紀廣場有個機械人(模仿為音樂噴泉作指揮),你都不覺特別了。」他指,現時商場多希望空間靈活一點,可用作搞活動,設置多屬臨時性,店舖也是流動的,音樂噴泉卻恆常佔用大量空間,又因維修有一定成本,故一個一個被淘汰。

生於音樂噴泉的黃昏時代,只有22歲的他跟另一版主Andy恰巧都是90後,因噴泉而相識:「或者80後已接受了它已成過去吧。」他現時旅行,也是為發掘不同音樂噴泉,在專頁發佈香港及海外的音樂噴泉消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音樂噴泉文化。Anson說:「音樂噴泉是一種以水維繫的藝術。」當音樂噴泉逐漸消失,Anson仍在手機留有噴泉表演的音樂歌單,時常在乘車時、或站在音樂噴泉前,一邊聽一邊在腦海模擬噴泉表演,自己設計花式,有時想得入神,他說「真係會見到個畫面」。他還試過將噴泉片段跟自己喜歡的音樂製成影片,一段從未發生過的「表演」,在網絡分享。

【Nokia回歸.上】那些年的3310 重遇貪食蛇、入鈴聲回憶返晒嚟

Anson希望記錄及宣揚「音樂噴泉文化」。(呂嘉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