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_百度百科

香港地理

中国香港地理
收藏
0有用+1
0
香港位处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澳门南向中国南海,介乎北纬22°08′至35′、东经113°49′至114°31′之间 ,所处时区比国际协调时快8小时(即UTC+8)。香港北部与广东省深圳市仅由一条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与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海域连接。截至2010年2月,香港境内陆地面积为1104.39km²,连同水域总面积为2755.03km²。香港一般会细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三大区域,有时候离岛会视作独立区域。
位处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标。早在19世纪,英国人已被位处东亚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叶,英国人不惜通过战争从满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权,从而开通港口、发展航海贸易。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让本地经济通过转口贸易以及中转旅客而得益 。 [1]
中文名
香港
外文名
Hong Kong
行政区类别
特别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东南
地理位置
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澳门、南向中国南海
面    积
2755.03km²(含水域)
下辖地区
香港岛九龙新界
气候条件
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

行政地理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行政区划和香港地方
历史上,香港会根据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阶段而划分为几个主要大区——原割让予英国的香港岛九龙,以及原租借予英国的新界,因此香港全境得出“港九新界”的别称。1937年,政府将部份狮子山以南的新界地区划为“新九龙”,以供发展之用。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新九龙”地区现已视作九龙一部分。有时甚至将西贡市视作“九龙”一部分,与殖民地时期视作九龙的地区相差甚远。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边界,是香港与广东省两地政府于1997年6月19日签署的《粤港边界管理范围线谅解备忘录》所界定,并由国务院令第221号公布。同年7月1日起,香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特别行政区。主权移交后,原有行政、立法、司法架构予以保留,因此继续沿用与中国大陆地区行政区划不同的分区制度。香港与中国大陆接壤的28平方公里土地,仍然划作禁区,用以打击非法入境者及其他跨境罪案,并需持有边境禁区通行证方可进入。 [2]
政府于1982年实施“地方行政计划”,全港分成18区,方便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鼓励市民参与地区事务。政策继续沿用,而18区多年来划分大致相同,现时划分为:
现时各区设有区议会,部分成员是地区直选议员,议会职能主要属咨询性质,也可以从政府获得拨款安排地区活动。各区也设有由政府部门组成的地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隶属民政事务总署、负责统筹地区事务的民政事务处。

地貌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地形、香港岛屿、香港半岛、香港海岬、香港海角和香港山峰
主条目:香港山坳、香港谷地、香港高原、香港平原、香港湿地和香港植被
香港境内山多平地少,是一座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境内山陵可与华南丘陵视为一体,地貌构造体系与内陆的广东省一样。香港约有650平方公里(即约60%陆地总面积)属天然山坡。山脉走向为东北──西南,其中以新界中部的大帽山(958m)为第一高峰向多方面伸延;西南面大屿山岛上的凤凰山(934m)及大东山(869m)则为另一条主要山脉。 [3]
香港共有263个岛屿。众岛屿以大屿山面积最大,其次是香港岛。香港岛以南的鸭脷洲则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岛屿;另一方面亦有不少无任何常住居民的小岛。
自然形成的较大型平地,主要集中于最接近珠江口的新界西北部。元朗粉岭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这些天然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但由于地势低漥,一旦遇上暴雨,渠务未经妥善处理的地区便会形同泽国。但是其他地区的高地并不等于能够幸免于大雨的冲击。遇上豪雨,遍布香港各地的斜坡可能出现山泥倾泻,威胁市民人身安全。因此,政府整治山坡、处理排水等工作十分重要。境内其余仅有的平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的维多利亚港沿岸,这些土地便是香港最初发展成市区的地方,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脉所在。同时,政府亦不断通过填海工程,逐渐向外扩张可供发展土地。

板块

播报
编辑
就地壳板块位置而言,香港位处欧亚板块之内,远离板块边缘600公里,因此发生强烈地震机会甚微。香港境内极偶然会感觉到地壳震动,但影响都很轻微。1918年位于香港东北偏东约300公里的汕头曾发生里氏地震规模7.3级地震,但破坏程度轻微。
最近一次有感地震发生于2010年11月19日香港时间14:42,深圳后海湾发生里氏地震规模2.8级地震,见于后海湾地震。

地质史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地质
香港的地质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及花岗岩构成,其中花岗岩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
相对于45亿岁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纪尚轻,可追溯至4亿年前的泥盆纪。当时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盖,河水流向东南方,而河水泛滥带来的软泥则有利原始植物生长,海岸地区也将海洋生物的残骸沉积到沿岸海洋软泥之中。这些冲积物逐渐形成新界东北部船湾、黄竹角咀和赤门北岸一带的岩石。
至3亿5000万年前的石炭纪早期,热带浅海淹没香港,水面下降后的沿岸沼泽地区出现植物,软泥地面则有枯萎的植物。这些物质经过掩埋、遇热及挤压,分别成为埋在地表下的大理岩,以及含有石墨的片岩,分布于香港西北部,例如元朗有大理石矿藏。
2亿9000万年前的二叠纪时期,香港再次被浅海所淹,沉积物混入砂砾、海洋动物珊瑚的残骸,经过沉埋、压迫,岩石被巨大的地壳力量扭曲及变形,形成折曲、拱起或断层的状态。这类岩石分布于吐露港的马屎洲和丫洲
1亿6400万至1亿4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香港发生多次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及火山灰。香港的岩石约有一半由火山岩所形成。喷至火山口边的火山灰冷却成为切面是六边形的石柱,可见于果洲群岛破边洲。而未有喷出的熔岩则在地底深处慢慢冷却凝固,形成藏有粗大矿物颗粒的花岗岩。1亿年前白垩纪的香港则是一片干燥荒芜,中国大陆的洪流偶尔会把砂石和软泥冲积到香港,形成红色的岩石层,见于东北部的赤州和乌蛟腾考古学家发现这个时期的岩石并无生物痕迹,但广东省内发现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则反映邻近地区可能有恐龙出没。
直至8000万至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气候变得潮湿,香港逐渐形成辽阔的浅湖。雨季和旱季循环交替,为湖底的软泥铺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分凝固物,形成东平洲所见的粉砂岩薄层。湖泊周边的植物昆虫则形成化石。到了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气候和现时一样温暖潮湿,陆地隆起,风化侵蚀形成地理景观。200万年前第四纪冰河时期,大片冰原由南北极推进,全球水平面下降;到了1万8000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海面比现时低130米,香港陆地面积会在南边多120公里。至6000年前气候回暖,海平面回升,淹没山谷形成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以及两百多个岛屿。

矿物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矿业
香港的矿物资源稀少,矿物蕴藏量并没有大规模开采的经济价值。较有规模的是马鞍山磁铁矿,该矿曾于1960年代至70年代盛产磁铁,全盛时期平均年产量往往超过20万吨,而1970年代早期更一度高达40万吨,运往日本提炼;惟该矿已经于1976年停产。此外,沙田针山以及大屿山沙螺湾有数处极小规模的钨矿,而打鼓岭莲麻坑则有铅和锌矿,当中可能含有铜和银。另外,19世纪末在大屿山梅窝银矿湾附近曾有矿洞进行开采工作,实际上这矿洞生产的是铅,但铅矿当中含有小量银,故得银矿一名。这些矿藏经过小规模开采,但均已停产。
非金属矿藏方面,香港截至2007年有3个石矿场运作中,分别是观塘安达臣道石矿场、香港岛的石澳石矿场,以及屯门的蓝地石矿场。南丫岛石矿场已于2002年停止开采并回复绿化。这些石矿为建筑业生产石料制品,每年共生产碎石约600万公吨,占全港约57%需求,其余则由邻近广东省输入。由于珠海市中山市的石矿场逐渐关闭,香港业界的石料供应来源由2006年起已逐渐转移至江门市

水文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河流、香港山涧、香港水库、香港湖泊、香港海峡、香港港湾、香港海湾和香港海滩
弯曲的海岸线是香港地貌的特征之一。当中只有西面以及通过填海得来的土地海岸线较为平直。向东的海岸则因为曾经下沉,弯曲的山坡成为的海岸线。弯曲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海湾及海滩,成为爱好水上运动人士的好去处。
香港另一地形特征便是分隔九龙香港岛维多利亚港。维港被四周的岛屿、以及九龙的狮子山和港岛的太平山等高山包围,让港内船只不会受强风侵袭。相对于邻近海域的澳门珠三角一带,维多利亚港深而阔,再加上没有珠江所带来的泥沙淤塞,让维港适宜海运发展,并素有世界天然良港的美誉。海港可容纳吃水12米的万吨级以上的货船出入及停泊。抵港后,货船能通过陆路将货物送往中国内地,或者经空运、船运将货物送到亚洲其他地区。
相对于华南其他地区,香港境内河流规模较小,且河谷浅窄,反映丘陵受河水侵蚀时间有限。香港位处珠江河口,珠江流量已经较少;因此即使是香港境内较大的深圳河林村河等所带动的水土流动,并未能侵蚀境内丘陵。山贝河和深圳河将大量的泥沙堆积于香港西北部,形成后海湾一带的红树林等景致。而由于珠江口属于咸淡水交界,使香港海域的西部有较多淤泥和沉积物,水质较为混浊。
香港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坚硬的花岗岩地质也使得难以钻取地下水。开埠以来,淡水供应便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早年依赖兴建水塘供水,全港共17个水塘,总面积达5.86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则由1960年代开始与广东省签订协议,供应省内东江水到港。

自然生态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生态
受到地形所碍,香港有约75%土地属郊区,未曾开发成市镇。由于受香港城市扩张的影响,郊区与城市的距离十分近,市民及旅客可在短时间内前往郊区。2005年,前往郊野公园的游人达1,200万人次,进行远足、烧烤、露营等活动。郊区内的自然生态盎然,栖息着多种香港稀有、独有品种,与密集的市区发展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潜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获得政府近年进行评估发展。
政府在郊区开辟了23个郊野公园和17个特别地区,共占地416.44km²,即全港土地约38%。这些地域受到法例保护,交由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管理。郊野公园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郊野康乐设施,而特别地区则主要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除了郊野公园,香港亦设有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同样受到法例保护。海岸公园及保护区面积有24.30km²,供市民欣赏珊瑚等海洋景观及生物,以及进行潜水、独木舟、风帆及海底摄影等活动。
政府指定的郊野地区受到法例保护,并有渔护署管理,自然生态环境得以维护发展。截至2006年6月,境内维管植物超过3,100个物种或变种,当中2,100个为本土植物,油杉红皮糙果茶(又称克氏茶,Camellia crapnelliana)及大苞山茶(又称葛量洪茶)等稀有植物已经由渔护署成功繁殖。陆栖哺乳动物则有56种,当中以赤麂猕猴赤腹松鼠臭鼩以及各种蝙蝠最为常见。
鸟类方面,香港本地繁殖的鸟类约有120种。由于香港位处亚洲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中途站,因此湿地、草原等成为多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濒危品种黑脸琵鹭亦会在香港过境。位于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邻近约61公顷土地于2000年起划为湿地公园,供游客观赏自然生态。
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则合共有超过100种,其中蛇占50多种,蜥蜴占20多种,另有约24种两栖类及约10种龟鳖类动物。香港特有种包括鲍氏双足蜥(Dibamus bogadeki)和卢文氏树蛙,连同其他动物受到《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在南丫岛深湾繁殖的绿海龟,则是在香港繁殖的海龟。香港境内昆虫亦种类繁多,包括超过230种蝴蝶、110种蜻蜓,当中也有香港独有的品种。
至于水生动物方面,由于香港地理位置关系,主要品种属热带,但海流及季候风亦会带来温带品种。香港水域最为常见的鱼类鲱鱼类(Clupeidae)、黄花鱼(Sciaenidae)和鲷鱼(Abramis)等。另外,东部水域由于不受以西北的珠江水流影响,珊瑚以及甲壳类物种较多,全港水域共有84个石珊瑚(Scleractinia)品种。海洋哺乳类动物则以定居于香港的中华白海豚江豚最为知名,一年四季都能在香港水域见到其踪影。据渔护署统计,香港及珠江口水域至少有1500条白海豚。

气候

播报
编辑
香港 气候图表
25
19
14
52
19
14
71
22
17
189
25
21
330
28
24
388
30
26
374
31
27
445
31
26
288
30
26
152
28
23
35
24
19
35
20
16
温度以摄氏(°C)表记
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资料来源:香港天文台
英制单位换算 显示▼
主条目:香港气候
香港的地理位置造成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在季候风的支配下,四季分明,但气候大致温和。北半球冬季的时候,亚洲北部大陆聚集的冷空气令气压上升,形成吹向海洋的干燥冬季季候风。香港位处大陆南部沿岸,风向因此偏北;而季候风吹过大陆,因此带来的雨量也偏低。至于夏季,南半球正值冬季,当地气压上升会让空气吹过太平洋。因此,香港的夏季季候风大致偏南,同时带来大量雨水。
就四季而言,春天大致为3至4月,潮湿、有雾、微雨等是常见天气现象。5月至8月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而造成气温高企。如上文所述,东南面的太平洋季候风会带来充沛的雨量以及热带气旋活动。热带气旋中心移近香港,香港风力便会增强,广泛地区可能会有持续数日的大雨,并引致山泥倾泻和水淹。秋季则为9至10月,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是适合郊游的季节。冬季则由11月至翌年2月,欧亚大陆冷源造成气压偏高,间中有冷锋过境,吹干燥偏北风。
香港各处雨量往往与地形分布吻合,称为地形性降雨。虽然香港受到季候风的影响而出现季节性风向,但综观全年数据而言,东风仍然是盛行风向。而香港的山脉则以东北——西南排列,山地和盛行风向会以直角相交,尤其是向东的山地。因此,整体而言,地势和雨量会成正比;而东面雨量也会比西面多。这种情况称西面为香港的雨影区
另外,香港市区人口和建筑密度极高,对城市的气候也有所影响。混凝土盖过的土地失去天然的散热功能,市区高楼密布也令街道难以散热,令香港市区出现热岛现象。以2006年10月30日为例,当日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日子;但当日最高气温达29.4℃,而整个10月的平均温度也有26.4℃。天文台表示这和热岛现象有关,加上2006年秋季东亚季风偏弱,并可能使2006年10月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热的10月份。香港大学地理系有研究显示,在大厦天台进行绿化有助为城市降温,植物覆盖的天台与混凝土的比较,相差达26℃。港大学者继而批评政府对天台绿化不够积极。
密集的市区建设阻挡阳光照射,也会令空气流动减少,汽车废气等污染物容易积聚,加深空气污染。除了市区的商业大厦之外,向海的住宅楼宇也可能是热岛现象的“元凶”。例如,新界元朗站、大围站、大围车厂南昌站上盖的物业发展项目,也被环保组织批评为建得太高、太密,减少空气流通、妨碍散热,形成“屏风效应”。

土地利用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土地利用香港填海工程
作为一个面积仅约为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对香港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挑战。香港的都市用地可向三个方向发展:沿着山坡发展、向周边平地发展、填海。向陡斜的山坡发展成本高昂,而香港海岸线曲折而多浅湾,因此通过填充这些海湾来拓展土地是颇为便利的做法。根据1986年一家公司的估计,1982年香港开山费用为每平方米120港元,但填海成本只需60元,而填海后售卖地皮的收益更是成本的三倍,可见填海的吸引力。
香港开埠早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的中西部,成为维多利亚城。另一方面,洋人的高尚住宅则沿着太平山向上发展。1851年之前,填海拓展土地属私人行为;香港政府则于1852年将填海纳为政府工程,展开文咸填海计划。然而,随后更大规模的宝灵填海计划,却遭到当时的香港定例局的反对,结果搁置了超过40年,期间使城内的规划以东西横向的形式发展。
九龙半岛方面,开埠早期还是以私人的发展为主。踏入20世纪初,九龙湾启德滨填海地及九龙塘分别于1910年代及1920年代曾经计划发展大型综合社区,可是都以失败告终。前者最后成为了启德机场的一部份,后者则变成一个纯高尚住宅区。另一方面,鉴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发展接近饱和,香港政府在1937年决定将狮子山以南原属新界的平坦土地划作“新九龙”,以作市区用地发展。
新界由于根据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只由英国租借99年,所以政府长期未有发展上述新九龙以外的新界土地。1951年,香港政府为阻止中国大陆的难民涌入香港,设立了边境禁区,使新界北部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自从中国大陆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深圳河两岸的发展逐渐出现差异,更形成了深圳一岸是繁盛的商业区、香港一岸则仍是荒芜的土地的现象。另一方面,1950年代起因婴儿潮而导致人口激增,政府于1960年代起开始策划第一代新市镇,1970年代展开建设荃湾沙田屯门新市镇。到20世纪末为止,政府共发展了3期,共9个新市镇,以沙田新市镇的规模最大。现时新界的人口已经超越了香港岛及九龙的人口的总和,新市镇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香港政府拓展土地近年开始遇到一定阻力。终审法院于2004年1月9日裁定湾仔北填海计划必须重新检讨,为将来填海发展更添限制,逼使政府日后必须以更宏观目光看待海港资源。启德机场原址的启德用地自1993年开始进行发展研究,根据 1998年的规划建议,第一批居民更可于2003年迁入,但因填海的争议而空置多年,至2007年11月方才完成规划检讨方案。
另一方面,随着香港农业的式微,新界农地的荒废及城市蚕食的情况也很严重。元朗平原过去是香港稻米的主要供应地。随着香港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农民都把原来的农地改为园艺作业,主要种植蔬菜或花卉较高收入的经济产物。不少农民更把农地填高,改作露天的集装箱场站供大型货车停泊,或任由土地丢空,等待发展商收购或改建大型建筑物。土地利用冲突,可能使郊区出现交通挤塞,更带来视觉和环境污染。
根据2007年的资料,香港约1,100平方公里土地用途分布情况概括如下:
住宅
商业
工业
政府、机构和社区设施
休憩用地
运输
空置土地
坟场、火葬场、其他已建设土地
农地、鱼塘、基围
林地、灌丛、草地、红树林
荒地
水体
75 km²
(6.8%)
3 km²
(0.3%)
24 km²
(2.2%)
24 km²
(2.2%)
23 km²
(2.1%)
57 km²
(5.1%)
19 km²
(1.7%)
34 km²
(3.1%)
77 km²
(6.9%)
744 km²
(67.1%)
9 km²
(0.8%)
29 km²
(2.6%)

环境问题

播报
编辑
主条目:香港环境保护
香港环境污染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废物、空气、污水、噪音及光害五类。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重视有关问题。环保处于1981年成立,至1986年升格为署级部门(即环保署),负责统筹政府环保政策及执行事宜,并就各项计划提供科学意见。另外,香港也根据《基本法》以“中国香港”身份加入了多个国际环保条约、条约,当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议定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等。
2006年,香港每日产生的都市固体废物约1.65万公吨,而仅得四成送往回收再造,其余则运往堆填区处理,堆填区会在可数之年溢满。政府近年开始探讨利用新式焚化炉解决废物问题,惟缺点是成本高昂。
香港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为人诟病,根据2006年8月号《美国商会月刊》刊登商会调查显示,超过五成受访者认识因自然环境素质欠佳而拒绝来港的专才。而香港92%的二氧化硫、49%的氮氧化物、51%的可吸入悬浮粒子源自两间本地发电厂──中华电力及香港电灯,政府因此于2005年为电力公司设定排放上限。另一方面,政府于2006年7月展开“蓝天行动”计划,集中向市民宣传减低空气污染策略。香港也设有一套空气污染指数系统,每日为市民报道及预报空气质素。
污水方面,香港每日制造约220万立方米污水,人类、工业和禽畜饲养场是污水主要来源。香港有五个污水处理厂,当中沙田污水处理厂为香港最大规模之二级污水处理厂。而于噪音方面,则主要受到建筑工程、飞机、道路交通和铁路等影响。 [4]
虽然维多利亚港夜景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但这也反映香港受到光害的影响。在旺角、尖沙咀等商业区,商店于晚上休业后仍然长期亮着广告牌射灯,造成光害。这不但浪费电力,也影响附近居民的睡眠,市区也几乎不再能够观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