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緣分永遠不能忘記——懷念好朋友江迅(文:張曉卿) (09:00) - 20211021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這樣的緣分永遠不能忘記——懷念好朋友江迅(文:張曉卿) (09:00)

江迅的死訊傳來,我真的不敢相信。他精力充沛,事無鉅細,都是親力親為,總是在不斷關心朋友,但卻沒想到自己卻匆匆告別人世,令人不捨。尤其媒體報道有關他最後與病魔奮鬥之際,忍受身體劇痛,但卻十幾個小時不獲救治,都讓人痛心疾首,暴露了香港公立醫院的問題,希望香港有關當局能夠盡快查明真相,還江迅一個公道。

在他身上看到中國變革的希望

我從1995年收購明報集團與《亞洲週刊》之後,就與江迅結緣。他長期採訪中國新聞,往往不吝分享他的中國經驗,從他文革時插隊安徽黃山,到他在上海當《文學報》記者的新聞生涯,以及他在北京採訪兩會,和調查採訪很多大小新聞的幕後感受,讓我更加認識中國的巨大變化,對中國的未來更有信心,在他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中國變革的希望。

江迅知道我喜歡閱讀,他總是不怕麻煩,在兩岸三地蒐購最新出版的好書,寄到馬來西亞給我,充實了我的精神生活,讓我知道文化界的最新發展。

交遊廣闊 廣結善緣

由於他交遊廣闊,廣結善緣,《亞洲週刊》在舉辦文化活動上,請了不少的作家來參與,當然也包括每年的香港書展。我還記得有一年他請了中國著名的易中天教授和于丹教授前來聯合演講,唇槍舌劍,但其實是彼此呼應,推廣中華文化。我在現場,和幾千名觀眾一樣,聽得有滋有味,深受啟發,現在回憶起來,還是難以忘懷。

後來江迅還幫忙請全球華人的名作家到馬來西亞,在各地巡迴演講,都廣受歡迎。大家都覺得這是極有意義的文化交流,也突顯了《亞洲週刊》長期以來是全球華人的文化橋樑,也是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十幾年前,我動念要拍一部東南亞華人的歷史紀錄片,追溯先輩自中土南下的艱苦歷程。江迅介紹他的好朋友周兵、麥天樞給我,拍攝一部《下南洋》的10集紀錄片,從構思、調研到實地拍攝,歷時3年,遍及9國。由於時代久遠,有些史蹟都已飄散,但江迅熱情洋溢,背後推動,攝製組凝聚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心力,呈現了一頁又一頁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這部紀錄片除了在全球華人地區上映外,還在美國歷史頻道播出,很受歡迎。

戒了煙 但沒戒掉辛勤工作

2013年,江迅就曾經心臟病發。他被送到醫院的急診室時就突然昏迷,據說心臟停了兩分鐘,還好醫生反應快,不斷電擊,讓他在鬼門關前瀟灑走一回。我那幾天剛好在香港,也特別趕去醫院探望他。

他從此就戒了煙,告別邊抽煙邊寫作的習慣,也開始重視健康生活。但他並沒有戒掉辛勤工作,也喜歡到處旅行採訪,去了不少周邊國家,特別是朝鮮。他告訴我他以老記者的刁鑽,用正式與非正式的方式,去了這個「隱士國度」好幾次,發現了在官方話語背後很多的真實面貌。他也寫了書,描繪世人所不知道的朝鮮。

他也關注東盟與中國的聯繫,幾次去柬埔寨、老撾採訪。中國西南的省份,都與東南亞有緊密的地緣關係,廣西欽州的產業園區,就和周邊國家形成新的產業鏈。他若來馬來西亞,也常來看我,大家聊聊世局的變化,但他最關心的,其實就是中國的國運。

他的文字點亮黑夜迷茫的心靈

這幾年香港的港獨勢力上升,一些年輕人被政客與外國勢力蠱惑,捲入黑色暴力,他對此痛心疾首,常常對此口誅筆伐,他採訪了不少在黑暴陰影中挺身而出的香港人,寫出他們如何不畏強暴,抗擊暴力,讓香港這個城市挺住。這些文章後來結集為《在黑夜點燈——香港這一年不能忘卻的他和她》,江迅送了給我,我讀了熱淚盈眶,感受到香港這個城市在嚴峻的挑戰下,還好有這些勇氣十足的有心人,在黑夜點燈,照亮了很多的人心。

江迅其實就是點燈的人,他的文字點亮了在黑夜中迷茫的心靈,讓香港找回和平與繁榮穩定。他在2020年的《亞洲週刊》封面故事中,反擊各種的誣衊,將香港警察選為「2019年度風雲人物」,衝破各種政治抹黑,受到各方敬佩。

肝膽相照的好朋友

江迅和我一樣,都熱愛中華文化,期盼中華民族的明天會更好。我們認識20多年,超越了上司與下屬的關係,成為肝膽相照的好朋友。他遽然離去,讓我老淚縱橫,夢縈魂繞,發現這樣的緣分,是永遠不能忘記的。

作者是世界華文媒體集團榮譽主席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