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之所以可以不斷地進步,即是經由一代又一代人的經驗累積堆疊而來,透過學習與模仿催生出創意與發現,可以說,模仿是邁向成功的起點。

在這個資訊爆炸、資訊快速累積已然超乎想像的年代,愈來愈多人開始明白「持續不斷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特別是對保險業務人員來說,無論是會直接面對客戶、面對市場的業務人員,或是以管理、領導團隊為主的團隊主管,持續學習都關乎職業生涯的樣貌、寬闊度或是否能夠走得長遠。

  科技日新月異及網路的持續發展,學習的管道日漸多元也無遠弗屆。然則從學習的方式來說,可分成2種,一種是自行摸索、碰撞,經由不斷地嘗試,從失敗之中找到成功之路,姑且可稱之為獲取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則是透過學習前人智慧的結晶,借用及吸收前人的經驗,藉以讓自己成長、精進,而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們可以稱為獲得間接經驗的學習。

  學習無論從直接經驗或是間接經驗而來都各有優缺點,簡單來說,直接經驗能夠讓學習者有深刻的記憶,但卻會相應而生有著較大的風險及時間成本;而間接經驗的吸收則是能夠讓學習者快速學習,節省許多繞路學習或是降低風險,卻不若獲得直接經驗那般深刻。

  舉例來說,很多家長都會跟小朋友說不要把手伸進電風扇裡面,被扇葉打到會受傷、會痛,而小朋友儘管知道這樣的訊息,但沒有經過「身體」的感受,因此「被電風扇葉打到會痛」這件事並不深刻,直到自己親身經歷過,才會深刻記住疼痛,而下次不會再做同樣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從直接經驗學習。

  然而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大部分時刻無法容許我們皆透直接經驗來學習。開車或騎車不能透過車禍來學習安全駕駛、身體健康不能靠出現警訊才開始重視、工作上不能透過不斷犯錯來找到正確的工作方式等。因此從獲取間接經驗來成長,是學習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講到透過間接經驗學習,就必須提到「模仿」。人是群聚及互相交流的動物,每個人從出生以來就一直透過不斷地模仿來成長,模仿父母、模仿兄弟姊妹;求學時模仿對自己而言優異的同學及師長;出社會之後更是會模仿優異的長官、前輩及同事,爾後成為主管時甚至也能從屬員身上學習仿效。身為必須時常與人交流的保險業務人員,模仿值得模仿的對象,更是重要。

模仿=抄襲?

  然而「模仿」一詞對不少人而言,都直覺性地偏向負面,認為模仿即是「山寨」、是抄襲,不具備原創性,甚或品格低下。但誠如前述,事實上自古以來模仿都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舉凡背誦、抄寫、引述等,都是藉由前人的軌跡來達到對事物的理解。

  近代著名的天文物理學家,發現萬有引力及闡述3大運動定律的牛頓(Isaac Newton)曾說過:「如果我能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跨國大型傢俱公司宜得利株式會社(NITORI)創辦人似鳥昭雄也曾說:「切勿獨斷獨行,因為人生很短,必須從前人的經驗學得教訓。」甚至連普遍被大眾認為最能代表創新的蘋果公司(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都曾說過:「我們從不覺得偷別人的妙點子有什麼好可恥的。

  模仿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歷史上也不乏有許多重要的成功人士大力推崇模仿,為何現今仍有許多人覺得模仿是負面的?試回想過去求學階段,老師用同樣的教學內容在班上上課,但考試出來的成績及學習效果卻是大不相同,儘管扣除掉是否真的有心學習及各人天生資質不一的因素,學習的成果仍會有所不同,原因想必就是有些人學習的方法對了,有些人則是學而不得其法。

  同樣的,模仿也是一樣的道理,若模仿的立意並非良善,抑或是只針對皮毛而未探究本質,形似而質不似,僅可稱為模仿不得其法,而不能說模仿是錯誤的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中,將模仿依照學習者當時的心理需求與學習內容(如技能、思想或概念等)的不同,分為4類:

1. 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而來,諸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與學習用筆寫字,或是業務人員遞交名片的方式、與他人禮貌互動行為等。

2. 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模仿,學習者經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單一楷模,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如某業務人員甲看到A夥伴與客戶交流時講話咬字清晰,語速適中,使客戶能夠輕易明白夥伴所要表達的內容;也觀察到B夥伴將說話語調的抑揚頓挫控制得非常好,使他人能夠專注聆聽及快速掌握重點。因此甲就學著日後與他人說話時能夠注意自己咬字清晰及適時的強化語氣,來凸顯重點。

3. 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的標的,不是具體行為,而是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如一些保險業界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的正向精神、理念或心態等;又或是投身公益活動,背後所代表的是對弱勢的關懷、對社會的大愛。

4. 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而非具體的行為。如聽到某位績優的保險菁英演講時,敘述成功是建構在學習與勤勞這2個基本原則。台下的聽眾將這2個原則銘記在心,至於如何具體實踐則會視各人情況不同而異。

模仿是創新之母

  由此可知,真正的模仿是融合具象及抽象,需要由外而內,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從探究外在的形貌、作法,直指楷模對象的用意、本質,進而透過效法與理解,最終內化轉換成屬於自己的獨特做法。

  法國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曾在他的著作《基督教真諦》中提到:「所謂的獨特作家,並不是不模仿他人的創作者,而是指無人能夠模仿的創作者。」事實上這段話就完整地闡述了模仿的本質。

  「守破離」──是一種基於佛教禪宗觀念的學習方式及思想,而深受佛教禪宗影響的日本則把守破離融入到其文化之中,如能樂、茶道或武道等。「守」指的是順從老師的教誨,虛心學習並且熟習之;「破」則是在熟練之後,嘗試打破老師指導的框架及原則,將所學盡其所能地靈活運用;「離」則是在所學皆有深刻體會之後,甚至能夠延伸出更深、更廣的領悟,已超出當初老師的教導範疇,達到了專屬自己獨創的境地。

  由此可知,模仿是透過間接經驗做為根基,是學習的過程,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創新、更加精進。猶如「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與碰撞只是透過直接經驗來學習的過程,成功才是最終的目的。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