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內幕太深! 江澤民如何成為和平移交權力第一人? * 阿波羅新聞網

這內幕太深! 江澤民如何成為和平移交權力第一人?

作者:
港媒曾披露,一次軍委會上,江澤民表示想拿掉胡錦濤接班人的地位,換上曾慶紅。不料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拍案而起,質問江澤民是不是想違背鄧小平的遺命。江澤民怕軍隊造反,只好打消此念。 原來,鄧小平出於對江澤民的不放心,在中共十四大上裝了「雙保險」:一是隔代指定胡錦濤為第四代接班人;二是把超齡軍頭劉華清上將送進政治局常委會,再有另一位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配合,一路「持槍」監軍,直到胡錦濤順利上台。

習近平江澤民追悼會上的悼詞,最引人注意的一段話,莫過於他對江澤民主動辭去最高職務的高度肯定。

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

習近平說:「江澤民同志高度重視事關黨和人民事業的重大戰略問題。在籌備黨的十六大期間,他主動提出不再擔任中央領導職務,並從中央委員會退下來,以利於促進黨和國家高層領導新老交替。黨中央同意了江澤民同志的請求。2004年,他又主動提出辭去他擔任的黨和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充分體現了他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深謀遠慮。」

在這裏,習近平不但提到江澤民主動辭職這件事,而且還把它上升到「事關黨和人民事業的重大戰略問題」和「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深謀遠慮」的高度。令人不解的是,這種話怎麼會出自習近平之口呢?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有人說,這段話是江澤民的家屬以及曾慶紅要求寫進去的。這倒很有可能。死者為大,以江澤民曾經是第三代核心的地位,再加上江澤民和曾慶紅大力扶持習近平登上總書記寶座的恩惠,如果江澤民的家屬和曾慶紅堅持把這一段話寫進悼詞,習近平還真不好拒絕。

江澤民去世,引起各方人士很不相同、甚至針鋒相對的評論。其中有一點似乎是公認的,那就是大家都承認,江澤民是中共建政以來和平移交最高權力的第一人。不過我要指出的是,江澤民本來是很不願意把權力交出來的,尤其不願意交給胡錦濤。江澤民到頭來還是把權力交給了胡錦濤,實在是迫不得已。

六四」後,鄧小平也是無人可選,只好同意其他幾個元老的提議,讓江澤民接替趙紫陽當了總書記。江澤民一度受陳雲等保守派的影響,發表了經濟改革開倒車的言論,引起鄧小平強烈不滿,在1992年南巡時發狠話「誰不改革誰下台」。江澤民趕快轉舵,總算被鄧小平接受。但是鄧小平對江澤民還是有些不放心。就在92南巡後不久,鄧小平提出,並於1993年3月,先後經中共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討論通過,確認胡錦濤為江澤民的接班人。在那時,江澤民連自己的位子都沒坐穩當,哪敢對鄧小平的「隔代指定」挑剔?

然而,幾年之後,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鄧小平、陳雲等開國元老相繼過世,江澤民大權在握,成了名副其實的「核心」。江澤民希望在十六大後繼續掌握大權。按當時的規矩,國家主席有任期限制,不能超過兩屆,但是總書記和軍委主席沒有任期限制。江澤民可以只讓出國家主席給胡錦濤,這等於把國家主席又變成虛位。另外,就算讓出全部權力,江澤民也希望能讓給自己中意、自己確定的人,那就是曾慶紅,於是對胡錦濤這個由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接班人愈發感覺不滿。據說,江澤民不止一次對人抱怨:「前兩代核心都是自己安排接班人,我為什麼沒這個權力?」

可是江澤民又深知,要改變胡錦濤在十六大接班的既定趨勢談何容易,因為這等於向鄧小平的權威挑戰,等於向中央高層原先的共識挑戰。江澤民始終弄不清楚,他在位十三年所造成的赫赫權勢,到底有多少是因為自己「英明偉大」、「眾望所歸」,有多少是別人「不看僧面看佛面」,是看的鄧小平的面子,對鄧小平既定安排的維護。如果自己已經羽翼豐滿,卻自動放棄權力,豈不可惜,豈不愚蠢;如果自己沒這份實力卻要硬上,豈不會偷雞不成蝕把米,陪了夫人又折兵。

港媒曾披露,一次軍委會上,江澤民表示想拿掉胡錦濤接班人的地位,換上曾慶紅。不料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拍案而起,質問江澤民是不是想違背鄧小平的遺命。江澤民怕軍隊造反,只好打消此念。

原來,鄧小平出於對江澤民的不放心,在中共十四大上裝了「雙保險」:一是隔代指定胡錦濤為第四代接班人;二是把超齡軍頭劉華清上將送進政治局常委會,再有另一位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配合,一路「持槍」監軍,直到胡錦濤順利上台。

事後看來,港媒的爆料並非空穴來風。有兩個旁證,一個旁證是劉華清在回憶錄里總結自己一生特地說了一句話:「作為下級,我完成了小平的重託」。什麼重託?自然是護送胡錦濤接班上位的重託。另一個旁證是江澤民曾以反腐敗的名義,抓捕過劉華清的女兒劉超英和兒媳鄭曉麗。這顯然是報復。這從反面證明了劉華清確實頂撞過江澤民。

最後,江澤民還是選擇了小心為上,相繼交出了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說江澤民是中共建政以來和平移交最高權力的第一人,這話並沒錯;不過我們也要知道幕後還有故事。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214/184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