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庶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张国庶

中共江西省委原书记
张国庶(1905—1930),又名训年,化名周之德,萍乡县(今萍乡市)上栗 [1]人,张国焘胞弟。1923年,入萍乡中学读书。受安源工人运动影响,接受革命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萍乡建团建党时最早的党团员之一。后任共青团萍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积极参与国民革命的宣传动员工作,组织进步学生驱逐反动教员。1926年9月,引导北伐军进攻萍乡,为北伐军由湘入赣开辟江西战场作出了贡献。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萍乡县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中共萍乡特别支部组织委员,参与组建各界民众团体,领导了萍乡的群众运动。1927年,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后,中共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蒋经国为同班同学。1930年初(一说1929年 [1]),毕业返国,任中共中央巡视员,负责巡视上海各区秘密革命工作。3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到九江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江西组织,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5月,因叛徒出卖,与妻晏碧芳及同志40余人同时被捕,省委机关及九江党组织全部被破坏。张国庶受尽酷刑后于7月5日被绞杀 [1],装入麻袋抛入江中。死后10多天,国民党当局刊出伪造的自首材料,使他长期蒙冤。1985年,张国庶被民政部定为烈士。 [2]
中文名
张国庶
别    名
张训年,周之德(化名)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毕业院校
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
出生地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
配    偶
晏碧芳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张国庶(1905—1930),又名训年,化名周之德,萍乡县(今萍乡市)上栗人,张国焘胞弟。1923年,入萍乡中学读书。受安源工人运动影响,接受革命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萍乡建团建党时最早的党团员之一。后任共青团萍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积极参与国民革命的宣传动员工作,组织进步学生驱逐反动教员。1926年9月,引导北伐军进攻萍乡,为北伐军由湘入赣开辟江西战场作出了贡献。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萍乡县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中共萍乡特别支部组织委员,参与组建各界民众团体,领导了萍乡的群众运动。1927年,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后,中共派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蒋经国为同班同学。1930年初(一说1929年 [1]),毕业返国,任中共中央巡视员,负责巡视上海各区秘密革命工作。3月,奉中共中央派遣到九江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江西组织,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5月,因叛徒出卖,与妻晏碧芳及同志40余人同时被捕,省委机关及九江党组织全部被破坏。张国庶受尽酷刑后于7月5日被绞杀,装入麻袋抛入江中。死后10多天,国民党当局刊出伪造的自首材料,使他长期蒙冤。1985年,张国庶被民政部定为烈士。 [2]

走向革命

播报
编辑
张国庶之父张劼庄,系清末拔贡,民国时做过浙江象山县知事,大革命时期做过九江地方监察厅厅长。张国庶小时先随父至象山县初等小学读书二年,1916年春回家乡入读栗江高等小学,1918年高小毕业后入家里的私塾攻读古文。1923年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萍乡中学,入学考试语文成绩为第一,在校期间,是萍乡中学的高材生之一。 [1]
张国庶就读萍乡中学之时,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家乡领导了一场震撼全国的萍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源党团组织经常派人到学校发表讲演,宣传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思想。1924年,他同钟邦武等人一起,通过至安源参观和聆听安源革命者的讲演,受到安源工人运动和安源团革命者宣传的影响,积极参加声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活动,加上当时在中共中央任职的胞兄张国焘时时寄来的一些进步书刊,使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树立革命理想。在萍乡中学期间,根据团组织指示,与孔原等在学生中创建了萍乡青年团的外围组织——互助社(不久更名为策群社),以萍乡中学为中心,广泛吸引、团结和教育青年学生,宣扬反帝反封建,反对压迫剥削,呼吁爱国民主、互助团结,帮助大家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1924年冬,由中共安源地委书记汪泽楷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汪泽楷也是邓小平的入团介绍人),为萍乡县最早的团员之一。翌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冬之时,萍乡县城党小组建立,张国庶担任萍乡县城党小组组长(隶属中共安源地委领导)。
张国庶在学校思想进步,一直在学生会工作,担任过学生会会长。学生会经常组织讲演比赛、报告会、宣传队、油印刊物,散发传单,还开办夜校,组织读孙中山的书,学三民主义,宣传国民革命,号召反帝反封建。
1925年2月起,在中共安源地委的领导下,青年团萍乡支部参与组织国民会议促进运动。3月20日孙中山逝世,28日起,张国庶积极参与包括城内绅商学、军政警各界和城内外学校团体在内的萍乡县城各界一系列大规模的追悼会、演讲等纪念活动,并通过纪念活动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使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孙中山的遗嘱及三大政策获得广泛传播,从而推动了国促运动和各种民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之后,由萍乡中学、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其他一些学校共同发起,于4月11日召开安源和萍乡各团体联系会议,成立萍乡国民会议,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主张,反对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国促会”工作由萍乡中学团支部主持,吸收各校进步老师和学生以及社会进步人士参加,由此形成各界民众联合进行国民运动的组织基础,为建立国民党组织创造了条件。9月21日,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颐勾结湘赣两省军阀武力封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逮捕了中共安源地委委员、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打死打伤路矿工作十余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月惨案”。张国庶不畏白色恐怖,发动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和捐款等以表示强烈抗议,并把家中供他读书的钱款全部捐献给被开除的工人家属。张国庶发动萍乡学生接应和保护了安源工运的骨干分子。10月16日黄静源烈士英勇就义后,萍乡学生策应安源工人冒险抢出遗体并安全送出萍乡。为悼念黄静源烈士,萍乡学生、手工业工人都组织开追悼会,学生还组织写文章、发传单、演讲,抗议反动派对工人的疯狂镇压。
1926年,青年团萍乡特别支部建立,张国庶当选为特别支部训育(宣传)委员,负责团的宣传和训练工作,为萍乡团的思想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组织和参加萍乡中学进步学生的宣传讲演、驱逐不良教职员、为北伐军攻打萍乡向导等方面的革命活动。他负责萍乡国民党组织的筹建工作,使国民党在萍乡的地方组织于1926年革命军未入萍以前即秘密建立起来了,其刻有“中国国民党萍乡县党部”的木牌挂在萍中黑暗的楼上。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萍乡后,他积极参与萍乡各界革命团体的筹建工作,任国民党萍乡县党部常务委员。1926年冬,张国庶由中共湖南省委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与蒋经国为同班同学,二人因政见不合,曾多有斗争。在苏联期间,他曾组织政治考察团,到欧洲多个国家考察。

临危受命

播报
编辑
1929年春,张国庶从苏联归国后,化名周之德,担任党中央派往上海各区巡视员。期间,与共产党员、上海某纱厂女工晏碧芳结为伉俪(后生一女,为工作需要,忍痛寄养在莫斯科,至今失去联系),夫妻二人同住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上海的一个联络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9年11月下旬,由于叛徒出卖,中共江西省委、青年团江西省委、南昌市委、南昌近郊区委、赣西特委、赣东北特委、九江中心县委以及樟树、德安等地党、团组织机关均遭到破坏。党的负责干部、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数百人被捕。时任省委书记沈建华,省委特派员张世熙(1924年4月-10月任省委书记)、工委书记胡子寿等300余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并惨遭杀害。省委被破坏后,脱险的省委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吴道一、省委巡视员冯任于12月向党中央书面报告了江西省委被破坏经过,并提出恢复省委及全省各地党组织的建议,以领导全省工作。1930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一一二次常委会,讨论重建江西省委的问题。会上,罗登贤提出以易元(罗绮园)、国庶(张国庶)、冯任组织省委,暂设上海,准备迁回九江的意见;李立三提出由易元(罗绮园)、张国庶、刘作抚(已在赣西南巡视)三人重组省委,省委在上海时冯任参加的意见。但因未形成决议,并未实行。此后,省委机关曾一度中断,省委被破坏前在苏区巡视的巡视员,仍代表省委指导工作。
1930年3月,江西省委在九江重新建立,机关设九江市四码头一家米店内。省委由书记张国庶 (来前任上海各区中央巡视员)、组织部主任兼工委书记叶守信(化名刘惠卿,来前任北京市委工委书记)、秘书长徐荷云(来前任职不详)、团省委书记徐少杰(来前任职不详)等人组成。新江西省委的任务是:统一领导全省党组织,发动城市工人配合主力红军及农民地方武装攻打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城市,率先实现夺取全省政权,促使江西革命高潮的到来。
张国庶主持江西省委工作期间,对江西境内的湘赣苏区、赣西南苏区、赣东北苏区的武装割据非常重视,省委对方志敏、邵式平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信江军政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信江军政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干部和军事教员,派往赣东北苏区的军事干部达11人,为赣东北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大贡献;期间,省委批准了赣西、赣南二特委的合并;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建议,并通过各种关系为各苏区提供情报和军事地图。正是由于江西省委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恐慌,并下令江西的反动派务必将“共匪头子周之德捉拿归案。”

英勇就义

播报
编辑
1930年5月中旬,国民党第18师训练处的一个特务在九江执行侦缉任务时,发现共产党在该处活动,于是报告师政治训练处,又由训练处转报南昌卫戍司令部。时任国民党南昌卫戍司令部司令张辉瓒立即命令执法处长徐业道带领数十名武装便衣特务和两名中共叛徒庞云飞、王立生,前往九江破获共产党地下组织,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5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成立不久的中共江西省委又一次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大破坏。中共江西省委、青年团江西省委及其交通机关和九江县委及其所属支部等被破坏。省委书记张国庶、省委秘书长徐荷云、省委组织部长叶守信、省委妇女部长晏碧芳、团省委书记徐少杰等50余人先后被捕入狱。除叶守信、徐荷云、徐少杰、郭春生、卢胃三、徐文焕、王道南、孙一平(女,叶守信之妻)、卢自朝等叛变自首外,其他40余名党员和革命群众均英勇就义。
张国庶被捕后,敌人得知他是省委书记,又是中共领导人张国焘的亲兄弟,于是将其押往南昌,由南昌卫戍司令部司令张辉瓒亲自审问,张辉瓒多次审讯,软硬兼施,先是以高官厚禄相许假意诱降,遭严词拒绝后,又施以严刑酷打,意欲屈打成招,企图从他口中获取共产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情报。张国庶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张辉瓒恼羞成怒,亲自下令处决张国庶。7月5日,张国庶被敌人装进麻袋沉入赣江,壮烈牺牲,年仅25岁;其妻晏碧芳被砍去头颅“暴尸三天”。当时的《南昌新闻晚报》报道:“赤匪头子周之德等人被处决。”追认烈士
自苏联归国后,张国庶一直化名周之德(据杨尚昆回忆,周之德为李立三所取。说明他化名周之德是中央决定他任省委书记时)从事革命活动,家人毫不知情,找不到他为革命牺牲的证明材料,再者因系张国焘的弟弟缘故,他的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致使张国庶为革命英勇牺牲,却长期没有被党和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甚至由于敌人的栽赃和叛徒叶守信的一面之词,令烈士长期蒙受有“叛变行为”的不白之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为张国庶烈士正名一事,得到了杨尚昆(与张国庶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孔原(张国庶在家乡闹革命时的战友)、程子华、冯文彬等中央老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佐证,尤其是孔原同志为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1985年9月26日,时任中顾委委员孔原在首都京西宾馆约见时任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专门就张国庶等萍乡党史人物的宣传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为弄清张国庶的问题,孔原不仅找到当年熟悉张国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了解情况,并且还找了当时担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杨尚昆说:“张国焘是张国焘,张国庶是张国庶,我们党历来是实事求是,张国庶化名周之德还是李立三同志取的,我们应该为他正名,恢复名誉。”因杨尚昆与张国庶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回国后,杨尚昆又在中央搞过一段时间组织工作,对张国庶的情况非常了解,也知道张国庶回国后,用周之德这个化名派往江西工作。并证实张国庶被捕后,敌人曾以高官厚禄来诱降,都被张国庶严辞拒绝。敌人又对他施以酷刑,张国庶夫妻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至死不肯暴露党的机密,最后夫妻双双被杀害在九江。孔原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于1986年7月31日写信给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冯文彬,建议为张国庶恢复名誉。冯文彬对孔原的来信十分重视,认为应照孔原同志意见处理和更正为好,当即在信上批示:“我完全同意孔原同志对张国庶问题的分析和意见,因为他的意见是有根据的,分析也是合乎情理的。”并于8月4日转交万绍芬,万绍芬在8月29日批示:“请省委办公厅与党史办、萍乡市委联系,妥善处理此问题,将结果报告常委会。”经过调查论证,1986年11月15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张国庶夫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正如萍乡市人文公园内张国庶烈士纪念碑上篆刻的26字挽联“志未酬身先死碧血赣江滔滔泪,名终正魂幸归清波萍水汩汩情”所讲,沉默了半个世纪的历史疑案终获破解,张国庶的英名与事迹拂去久蒙的尘埃,烈士名誉得以恢复,进入赣江之畔的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安源山下的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闪耀着本来已有却迟迟才绽放的光辉。
张国庶从求学、革命到牺牲,虽然仅仅走过了25年的光阴,但他身上洋溢着“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粉身碎骨皆不顾,愿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烈士一生的虽然短暂却闪耀着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永恒的光芒!他忠党爱国、献身革命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而他坚定信念、热爱人民、无私奉献、不惧牺牲的精神更值得我们礼赞和弘扬。
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奉献精神。张国庶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正如其兄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写道:“我家可说是诗书之家,历代相传直到我祖父和父亲一辈,大多是读书人。大屋里住着祖父一辈六房人家,每家都有收五百担到一千担稻谷的土地;因此,也可以说是地主乡绅之家……”从小家境优越的他,非但没有养尊处优,而是站在了剥削阶级的对立面。张国庶从小品学兼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萍乡中学,并在安源工人运动和其兄张国焘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坚定地与劳苦大众站在一起,积极组织学生团体、青年团员走向街头、深入底层,通过讲演、油印刊物、散发传单、开办夜校等各种方式宣传革命;通过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和捐款,支持安源工人运动。张国庶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正是出于一颗报效国家、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正是由于他真正热爱人民、关心群众、与群众血肉相连,才毅然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压迫剥削,为百姓谋福祉的伟大革命事业。
坚定信念、振兴中华的革命精神。就读萍乡中学后,张国庶受到安源工人运动和安源团革命者宣传的影响,积极参加声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活动,加上当时在中共中央任职的胞兄张国焘时时寄来的一些进步书刊,开始接触和逐渐树立革命思想。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萍乡县最早的团员之一,到光荣入党、出国留学,直至担任江西省委书记,成为党的高级干部;从创建互助社、声援工人运动、支援北伐,到临危受命主持江西省委工作,直至壮烈牺牲。张国庶始终坚定为党的伟大事业、国家的民主富强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奉献终身的理想信念。尤其是担任江西省委书记之时,前一任省委遭到破坏,党、团省委、南昌市委、南昌近郊区委、赣西特委、赣东北特委、九江中心县委以及樟树、德安等地党组织均遭到破坏。党的负责干部、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几百人被捕。时任省委书记沈建华,省委特派员张世熙(1924年4月-10月任省委书记)、工委书记胡子寿等300余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并惨遭杀害。仅吉安一地,就杀害20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40—50人,团员70余人,革命群众10余人,整个江西白区笼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张国庶没有退却,毅然赴任,并于1930年3月在九江重建江西省委。在短暂的任期内,张国庶大力支持和帮助苏区武装割据的发展,为赣东北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很大贡献,批准了赣西、赣南二特委的合并,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的建议,并通过各种关系为各苏区提供情报和军事地图,江西省委工作卓有成效,引起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恐慌。
坚韧不拔、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残酷的斗争,令很多贪生怕死之徒叛变投降,甚至如张国庶的胞兄张国焘这样的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最终走向了私逃叛党,沦为反动派的不归之路。张国庶烈士在马列主义思想影响之下,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献身。他生前斗争得是那么英勇无畏、百折不饶。被捕后,敌人得知他是省委书记,又是中共领导人张国焘的亲兄弟,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企图从他口中获取共产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情报,张国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顶住异常残忍的折磨,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保全了党的组织免遭破坏,最终英勇就义。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至死不肯暴露党的机密他是那么的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是那么的宁死不屈、壮烈豪迈。
张国庶是在“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引领下,走向革命道路的,而支撑着他为革命事业而冲锋陷阵、成仁取义的是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