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1 

社論

【社論】強化戰傷救護技能 提升全民國防韌性

 三軍統帥蔡英文總統日前主持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落成啟用典禮,對國軍秉持國防專業、前瞻大規模戰災威脅,致力增進戰災傷患救護之規劃,表達肯定之意,並讚許國軍各單位導入與建構虛擬及擴增實境等科技化訓練之努力。

 具體來說,戰傷救護訓練大樓建立之宗旨,在協助衛訓中心訓練緊急及戰傷救護技能,教學部門包含「重大災情情境教室」、「戰術戰傷情境教室」與「載具救護訓練教室」等,所有課程皆大量使用模擬器,以營造適切場景。據統計,衛訓中心今年已訓練近3800人,完訓人員返回單位後擔任擴訓種能,部分更將於明年針對1年期義務役役男實施專業訓練。也就是說,每梯次義務役官兵役滿返回社會後,均將具備基礎救護專長,不僅強化民防救護效能,也能建立協助應處大量傷患危機之能量。因此,救護大樓的啟用,也有提升國家總體國防之戰略意涵。

 依據相關規劃,國軍明年度恢復1年期義務役後,新兵訓練已納入單兵戰傷救護課程,將著重敵火下自救互救,以及運用單兵急救包執行止血作業;國防部未來也將充實國軍官、士、兵緊急救護技能,提升初級救護員(EMT-1)、中級救護員(EMT-2)、高級救護員(EMT-P)比例,達成軍醫「敵火下救護」、「戰術戰場救護」與「戰術後送救護」等核心任務目標。上述訓練課程的內涵,不僅包含傷患處理技能,亦規劃戰術醫護行動準據研討,對於提升軍陣醫護量能,助益甚大。

 國軍目前對於救護技能人員的選、訓、用機制,係依照部隊需求,規定未編制衛勤人員之排級,以及高風險或戰備重點單位,都需要有救護技術員;各級救護員須至陸軍後勤訓練中心、海軍技術學校、各國軍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完成特定時數之專長班隊訓練。在國防醫學院戰傷救護訓練大樓落成後,未來不僅可增加訓額,在持續強化各項醫護技術之餘,也能將成果分享至所有軍醫護教育機構。

 回顧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臺灣中部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造成2400餘人罹難、11000多人受傷,不但是我國近年來最大規模之天然災害,也直接衝擊醫療量能;而烏俄戰爭爆發後,數以萬計的傷患,亦造成醫療體系不堪負荷。面對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與其反思檢討或事後補救,不如未雨綢繆,提前將戰傷救護技能與民防機制,普及於社會各界,防患未然。

 為因應日益嚴峻的敵情威脅,我國於明年起,恢復1年期義務役,除將入伍訓練增加為8週,也同步強化實戰化訓練,納入戰傷救護與求生訓練課程;在為期44週的部隊訓練中,則安排新式武器裝備操作與民防訓練,希望役男習得災害防救與自救互救能力。

 未來,我國的國防戰略,將以志願役為主的主戰部隊、義務役為主的守備部隊、警消與地方民防團隊組成的民防系統,以及志願役幹部暨編管後備軍人組成的後備部隊,共同組成強大的全民國防體系。質言之,義務役人力在服役後,為各系統之重要組成部分,唯有強化義務役官兵教育訓練,方能提升軍民統合戰力,確保平、戰時皆能維持社會運作韌性。

 為節約資源,減少裝備耗損,提升學習成效,各國軍事訓練均置重點於科技化練兵。舉例來說,現今模擬器運用逐漸普及,擔任戰車駕駛的士兵,可於射擊訓練模擬器實施先期訓練,熟悉單兵操作與組合訓練,除可減少裝備與彈藥耗損,俟簽證合格後再登上實車訓練,更可縮短成為熟手時間。在戰傷救護方面,衛訓中心在課程中亦設置直升機與兩棲突擊車等模擬載具,藉此訓練官兵後送技巧,亦建置高階模擬假人,讓學員練習施作「器官插管」等侵入式治療,強化訓練處置作為。

 綜言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面對可能發生天然災害或戰災風險,如果戰傷救護能力早日普及於社會,即能挽救無數寶貴生命,鞏固民心士氣。此外,《國軍教戰總則》第2條也明示,全體官兵應「衛國保民、捨生取義、以盡其仁」。在分秒必爭的醫療戰場上,軍隊醫護人員身為國軍一分子,必當責無旁貸,矢志為國效力,更將不斷精進,強化戰傷救護技能,秉持「戎馬仁心」武德精神,善盡保國衛民天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