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特别好的诗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时候的古人还沉浸在年味当中,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那古人留下过那些关于元宵的诗词呢…
关注者
33
被浏览
42,685

40 个回答

元宵节,中国春节后第一个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主要说法有三,一是西汉时期在正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将正月十五定位元宵节,与民同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今天;二是佛教说,东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庙“燃灯表佛”;三是道教说,根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关于起源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元宵节起源很早,在唐宋时期就留下了大量的诗句,节选25首:


0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永恒的经典。



02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



03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04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05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观灯乐行》



06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07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08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姜白石《元宵》



09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好问《京都元夕》



11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元宵》



12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3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佚名《折桂令·元宵》



14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15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白居易 《长安正月十五日》



16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白居易 《正月十五日夜月》



17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毛滂 《临江仙·都城元夕》




18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

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

沉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毛滂《踏莎行·元夕》



19

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

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邵伯温《元夕》



20

好把元宵。良辰美景,暮暮朝朝。

万盏华灯,一轮明月,燕管秦箫。

何人帕坠鲛绡。有玉凤、金鸾绣雕。

目下欢娱,眼前烦恼,只在今宵。

——吴潜《柳梢青·己未元夕》



21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朱淑真《元 夜》



22

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3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茜。

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

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

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

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



24

腊前三日巳奇绝,年後六花仍作团。

才定忽斜偏有思,欲消还冻不胜寒。

且留大地万银屋,要伴青天孤玉盘。

今岁上元君记取,红灯白月雪中看。

——杨万里《上元前大雪即晴》



25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

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王诜《人月圆·元夜》



诗歌,正如这个好听的名词一样,既有诗的精炼的语言和谐美的音韵,还有歌的节奏韵律,诗歌将文字美与音乐美融于一身。作为诗歌中的巅峰,唐诗将这两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唐诗都可合以声律,被之管弦,用来演唱这也是诗歌的艺术体现。

除过诗歌的艺术性之外,诗歌还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如“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这两句诗,出自《正月十五夜灯》一诗,描写的是元宵节繁华热闹场景。

为什么说这首诗描写的是元宵节场景呢?从这首诗的诗题就可以知道。这首诗的诗题为《正月十五夜灯》,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祜,从“帝京”二字也可知道,诗人所说的地点正是唐代都城长安。

张祜的这首《正月十五夜灯》,总共四句,原诗是这样写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张祜生性喜爱山水,早年纵游淮南,曾写下名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神智山光好墓田”。张祜足迹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这首《正月十五夜灯》正是张祜在长安城体验了元宵节的盛况后,写下的诗篇。

开篇两句大意是说: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从诗意来看,这两句描写的是长安城内的元宵节景象。

“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意思就是说在元宵节夜晚,很多人都出门去观看花灯了。“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正月中旬”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长安。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之为 “宵”,所以称之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用挂灯、打灯、观灯的方式来庆祝元宵节,其实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汉代,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所以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用闹花灯的形式庆祝节日,所以花灯也成为了元宵节最显著的特征。

闹花灯的习俗兴盛于隋唐。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花灯花样繁多,唐代的经济十分发达,出现了大量装饰性质的灯具,如枝灯、灯树、灯笼、灯楼、走马灯等

其中枝灯是在前代枝型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匠人们根据树的形状来制造灯架,最后依托枝干形成分枝。当夜幕降临,枝灯火树银花,花灯灯光璀璨,流光溢彩,极为壮观,元宵节已经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

尤其是在天宝年间,朝廷正式下诏,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元宵节期间“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意思就是说在元宵节期间可以燃灯而且还取消了宵禁。于是,长安城的元宵节的夜晚成为了火树银花、灯火通明的不夜城。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元宵夜的盛况,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旧唐书》:“胡僧婆陀请夜开城门。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于是唐睿宗便在上元夜作灯轮,燃五万盏灯,欢度佳节。

而唐玄宗时的观灯规模超过了睿宗,他登上勤政楼观灯作乐。自唐玄宗之后,每逢元宵节,长安街头上的灯树、灯楼花样翻新、百戏节目也标新立异。

唐代有很多描写长安城元宵节灯光的诗歌,如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一诗中的“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李商隐《楚宫》一诗中的“如何一柱观,不碍九枝灯”等,这些诗歌描绘了元宵节欢乐的节日气氛,透过诗歌也让人们看到了长安夜晚的繁荣。

后两句“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三百内人”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连袖舞”是指一种舞蹈。“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

这两句大意是说:无数宫女尽情地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这两句极言元宵节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从诗意来看,描写的宫廷内人们欢度元宵节的场景。

其实在唐代,不光是诗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歌舞活动在唐代也是十分盛行的,歌舞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歌舞活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连普通的送别也会有歌舞相伴,如汪伦送别李白时,就以踏歌的形式相送。

元宵节也会举办歌舞活动,当时节日中盛行民间自娱性歌舞《踏歌》和泼水歌舞《泼寒胡戏》。宫廷曾经组织“与民共乐”的元宵佳节盛大活动,几千人参加《踏歌》舞蹈,人们载歌载舞,连续3日,盛况空前。后来,每遇朝廷举行大典时,宫廷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叫“赐酺”,其实也是一种歌舞。

唐代舞蹈进入鼎盛时期在大唐盛世的天宝年间,李隆基酷爱音乐舞蹈,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还会编舞。乐舞《霓裳羽衣曲》就是李隆基编排的。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唐代舞蹈中的经典曲目,每逢宫廷盛会,都会有《霓裳羽衣曲》的翩翩身影出现。

而张祜的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再也普通不过的元宵节诗歌,但是透过诗句,我们能领略到唐代长安城的繁荣气象,诗中对长安城元宵节的描写,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式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全诗将长安城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繁华的场景以及宫廷内欢度佳节的气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纵观全诗,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场景精彩纷呈:长安城内,街道上人声鼎沸、华灯璀璨,热闹繁华,人们在街道上尽情地观赏着华灯,尽情地体验着节日的欢愉,人们乘兴而来、尽兴方归;宫廷内则是万灯齐明,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