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你知道哪些习俗?

肯定不是仅仅吃个汤圆、放个烟火就过去了。
关注者
99
被浏览
142,856

65 个回答

1、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2、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3、舞狮子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6、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7、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8、放烟花

元宵节放烟花是一个习俗,其寓意是为了庆祝团圆,为了和和美美。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侵删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这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能唤醒很多人对于元宵节的深刻印象。

如果说腊八是年的开始,那么元宵就是年的落幕。其实元宵节也是经过层层演化,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样子。“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从这些诗句中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场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民俗学家说,早就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拥有了。司马迁创立《太初历》的时候,将元宵节定为重要的节日。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又推向一个了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本意为“上元节的夜里”,因元宵佳节“上元节”主要活动是夜里的吃汤圆赏月,之后民俗节日名字演变为“元宵佳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虽然风俗习惯早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元宵节的活动仍被流传下来,比如吃汤圆、观花灯、猜灯谜,大家红红火火闹元宵。闹完元宵,春节才真正意义的结束,开启新的一年。




提起元宵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吃汤圆。俗话说“南汤圆,北元宵”,民间习俗里南方人正月十五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合家美满!

南方地区的汤圆则需用手心揉团而成。吃汤圆是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煮上一锅汤圆,馅料可以自由选择 ,香香甜甜好吃,还有就是象征着合家团圆。

元宵和汤圆有差异,元宵是归于北方地区的特产,是用汤圆馅在笸箩里滚制而成。元宵佳节吃元宵,正是由来已久,元宵旧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也是象征意义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北方的一些地区,正月十五既不吃汤圆,也不吃元宵,他们吃饺子。北方地区的很多民俗节日,向来都不会落下饺子,因此才有了“好吃不过饺子”的民间俗语,水饺是北方地区节日期间最不可缺少的种类。元宵佳节吃饺子,包饺子正是象征包住福运,当然了也就拥有了好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财富满门福运到”。



俗话说,过了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当然,所有的风俗都代表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期盼着生活越来越顺,日子越来越好。当然了老风俗也需要承传给孩子,生活需要仪式感,你真正做到了吗?

你还记得印象中的元宵佳节是什么样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