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36]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 [27],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 [38]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75]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 [37]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较有影响的是,源于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 [29]。所以,如果从西汉时期算起,它在中国已经绵延存在了两千多年。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就已将正月十五确定为重大节日。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3]。活动节期,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明代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国人历来重首尚新 [2],各地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活动,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节令特色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2]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0]已构成春节年俗的重要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 [2]。从除夕关门守岁,到正月十五的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 [76]。2008年6月,元宵节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元宵节
外文名
Lantern Festival
别    名
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节日类型
中国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各地、海外华人聚居区 [76]
节日起源
自汉代起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 [76]
节日饮食
元宵汤圆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遗产编号
Ⅹ-71
类    别
民俗
非遗保护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起源诸说

  • 汉文帝诛乱说
据记载,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文帝每年此夜出宫与民同乐。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汉语中叫“宵”,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62]
  • 祀太一神之俗
这一观点出自《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这段记载与元宵节颇多相通之处 [62]。宋洪迈在《上元张灯》一文引此说,宋朱弁《曲洧旧闻》亦赞同宋洪迈的观点。此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沿用了这种成说。这一说法遂成为较有影响的说法之一。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道教起源
与三元节日配合的“三界”与“三官”民俗 [75]
道家解释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到了北魏时,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 [80]三元日和三官主三元日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晋刘宋初的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81]
  • 佛教起源
此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佛教。《岁时广记》卷一〇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37]元宵节张灯来源复杂,但习俗受汉传佛教的影响。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而灯火的照耀则有两种妙用 [28]“一灯能破千年暗”,灯火可以破人世黑暗,现佛之光明,去除众生之烦恼。胡申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28]
能够确切表明张灯与佛教直接相关的最早文献是梁简文帝萧纲的《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敦煌文书中的《太子成道经》记述释迦牟尼为“宝灯王”,并且“身上燃灯千盏”。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28]。到了隋唐时期,元宵节张灯正式成为民间习俗,有隋炀帝所作《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西方来的佛教徒广泛宣传“神灯佛火”,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 [28]

历史变迁

  • 东汉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东汉时期,已看到元日朝会既设燎又有张灯的情形。晋傅玄的《朝会赋》中表述了正月朝会的灯火:“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 [75]东汉明帝时期,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4] [31]
  • 南北朝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3]南朝梁时,正月十五日已有张灯之举,南朝梁的吴均在《咏灯》诗中有“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所谓“三五”是“三五一十五”即上元月。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是上元节形成期。 [75]
  • 隋朝
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记载了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大臣柳彧要求禁断正月十五日娱乐逾度的上书,可知都长安的正月十五日夜是个大型的以娱乐为主的节日。 [75]
  • 唐朝
唐朝时,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3]。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燃灯供佛”,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景龙四年(710年)正月“丙寅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观灯。次日又微行观灯。当时认为上元夜天神下降,故从正月十四至十六日3夜均放灯,后增至5夜。 [78]
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110]
  • 宋朝
宋朝时,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元宵放灯期间,不仅灯火辉煌,且有歌舞百戏填充街巷、“乐声嘈杂十余里” [78]“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宋代的元宵节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一个惯例:天子与民同乐,以示亲民。一首宋代小词写道:“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说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门与民同赏元宵的情景。 [5]
  • 元朝
元朝时,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禁止民间元宵放灯,“每值元夕,虽市井之间,灯火亦禁” [5],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
  • 明朝
明朝时,社火花灯达到兴致的高峰,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更是将500多年前紫禁城内“闹元宵”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1485年的元宵节,明宪宗朱见深下令在宫中隆重庆祝,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人身着喜庆服饰,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宫廷画师从早到晚跟随宪宗皇帝,将所见的热闹场面如实记录。 [27]
  • 清朝
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开始,清宫上元节便定在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这三天中官员要穿朝服,不理刑名,不办事,但紧急要务仍然办理,若举行活动都要有礼乐相伴。元宵节时,紫禁城里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载: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内务府总管率员役于乾清宫前安设天灯、万寿灯。天灯自安设之日起每晚上灯,至来年二月初三日撤下。万寿灯自安设之日起每日升灯联,一直到除夕当天,皇帝于保和殿举行宴会时,才将灯联换做花灯,并于此时安设两廊栏的杆灯。 [86]
从康熙十一年(1672)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两天 [86]清朝例要宴请外藩,康熙前期宴请地点位于宫中,康熙后期改在畅春园,雍正以降则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和山高水长,而宴请时一项重要的节目就是灯戏 [85]。民间的灯会壮观,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节日节期

元宵节的定型时期,学界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汉魏六朝时期,已经出现元宵节俗,唐宋以后,元宵节俗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而逐渐繁盛,诸多节俗传承至今 [29]。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期也越来越长。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代缩短为四至五天。 [75]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1]
放天灯 [43]
新中国成立之后,元宵节一直未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千百年来第一次当家做主的老百姓,积极火热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1979年后延长了春节假期,但只有3天。2000年,历史性地确定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大黄金周;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被确定为新的法定节日。而元宵节仍未定为法定节日,究其原因,并非元宵节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日期距离春节实在太近。古人之所以元宵放假,是因为当时没有春节大节期。 [44]参见主词条:法定年节假日
节期
朝代
说明
节期
上元日
1天
上元前后各一日
3天
上元前一日加后三日
5天
初八到正月十八
10天
北方
3天
南方
5-6天
参考资料: [75]

民间传说

  • 上古火把节
民间传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元宵姑娘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东方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61]
  • 袁世凯改名“汤圆”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节日习俗

播报
编辑

民俗活动

  • 吃元宵
唐宋时代兴起吃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唐朝都城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岁时杂记》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可知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 [75]
浙江卖元宵图 [75]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36]宋代周必大的《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中提到:“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浮圆子”就是“汤圆”。元宵节煮食浮圆子,寓意月圆人圆、幸福美满 [29]。诗人姜白石在《咏元宵》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46]
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 [75]。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到南宋时,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 [75]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1688)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现代,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就面皮而言,有江米面、粘高粱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甜咸荤素,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元宵可以大似核桃、小似黄豆,煮食方法为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 [9]元宵除了自己食用外,会用来相互馈赠,也是祀神享先的节物。 [75]
“元宵”和“汤圆”外形相似,但制作方法不同、口感也略有差异。明代以后,宋代时所称的圆子类节令食物又被称为汤圆、元宵。“元宵”的叫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较多称为“汤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一个是用干粉,一个是用湿粉 [87]。二者在馅料上有些不同,元宵多为甜馅,汤圆则甜、咸、荤、素馅。甜馅包含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馅为猪肉馅。还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寓意 [29]。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7]
  • 闹元宵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包括忙年(迎年、迎新春)和辞年(辞旧年)两个部分,时间上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元宵节又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压轴戏 [29]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闹”字,而且是晚上的“闹”,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隋、唐、宋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42]。明清时期,老百姓将元宵节过得热闹非凡,各种响器、歌舞竞相上演。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雍正朔州志》记载,民间“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29]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42]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民俗学专家萧放解释,有这个叫法,是因为元宵节是古代难得的两性可以接触的时间。 [38]
古人实行宵禁制度,同时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 [43]元宵节的狂欢,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 [38]。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结伴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原本便是有情人,可以借着元宵节约会 [38]明朝一幅古画《上元灯彩图》描绘了古代大型交友现场。 [43]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 [27]据《隋书·柳彧传》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场面堪比化妆舞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见面就在元宵节的街市上,薛绍戴着昆仑奴的面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元宵经典佳话”有很多经典诗句都诞生于元宵灯节。 [43]
  • 赏花灯
花灯相传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它的广泛流行则借助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灯节。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士族庶民在民间挂灯,逐渐演绎为元宵节的赏灯习俗,元宵节也成为古往今来展示、观赏花灯的盛大节日。 [99]
因为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成为古代妇女出门赏花灯之由,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赏花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 猜灯谜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
南宋时,“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据吴自牧梦粱录》:“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也有类似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猜中者有奖,奖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谓之“谜赠”。
猜灯谜 [43]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前去观看灯会。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63]
  •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4]
  • 送花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儿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8]
  • 迎紫姑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元宵“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每逢元宵节,一些地方有拜紫姑的习俗。紫姑是古代妇女拜的“姑娘”神。迎紫姑习俗自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 [29]
清《点石斋画报》之“迎紫姑神”图 [75]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明清时代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紫姑卜主要用于吉凶、祸福、丰歉。 [75]
  • 逐鼠
逐鼠 [4]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桑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桑蚕了。后来就形成了风俗,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93]
  • 走百病
《走百病》图像 [75]
古代有正月十五“走桥”的习俗,也叫“走百病”。此俗元代已经出现,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4] [75],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有:“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 [29]”河南《郏县志》载:“元宵庆灯节,老幼有病者各诣石龟灸之。若本地有河桥,则相与过桥。无则共攒木板搭数丈高,名曰天桥,男女咸集过之,谓之走百病。”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走桥摸钉》:“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百病。” [65]

民俗表演

  • 闹花灯
主词条:闹花灯
每年正月十五,又是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称灯节 [6]元宵燃灯的风俗始于汉朝,兴盛于隋唐。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42]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如梦录》记载明代开封一带:“诸王府、乡绅家俱放花灯,宴饮。各家共有大犁(梨)园七八十班,各街庙宇俱有灯棚,各家俱放花灯,门前俱点门灯,争放花炮。” [29]
正月十五闹花灯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无论全国各地哪里都有大致相同的活动。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街上挂满灯笼,到呈现花团锦簇,灯光摇曳的景象。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2019年的元宵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建院94年来的首场灯会——《紫禁城上元之夜》,这也是故宫首次于夜间开放,整座紫禁城“爆灯”。进宫看殿、观灯、漫步宫墙、俯瞰整座紫禁城,听畅音阁传来的戏曲,赏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图卷》。 [43]
  • 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耍龙灯或龙舞。长长的龙身,蜿蜒起伏,翻腾游走,龙身灯光闪烁,流光溢彩,景象奇丽壮观 [39]。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有文字记载的龙舞,例如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曾描述宋代元宵节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9]
  • 踩高跷
踩高跷,是在元宵节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4]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 [94]
  • 舞狮子
表演形式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45]
  • 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跑旱船起源较早,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后来,这种活动逐渐传到许多地方,形成了今天的跑“旱船”。“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旱船”的乘一般由姑娘、媳妇扮演,手里拿着桨,做划船的姿势,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模拟在水中起伏、颠簸 [56],表演者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地域特色

  • 华北
北京的灯市在东安门外迤北(今灯市口一带),技艺百戏,在市上演出。乡村人则扎秫稭作棚,周悬杂灯;也有以小杯子盛油,108个夜灯,遍置井灶门户各处,聚如萤,散如星 [78]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延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95]【主词条: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天津在元宵节之前做刺猬老鼠等蒸食,这些小面刺猬和小面老鼠应是“正月十四争(蒸)财神”时才做好,刺猬头冲外,意为招财;正月十五刺猬头冲里,意为进宝 [53]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习俗有井陉的拉花、怀来民间花灯 [111]赞皇县的“拉碌碡”;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挂花灯则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从十四至十六,花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畜牧业较为发达,元宵用料方面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奶皮子元宵、酸奶元宵、奶酪元宵,软糯的糯米皮,包裹着的大块奶酪米皮儿,是奶气十足的元宵。正月十五的晚上,内蒙古人民要先举行祭月的仪式。 [87]
  • 东北
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并在九曲黄河阵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历经200余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 [108]。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是“跑黄河”的日子,其影响达方圆百余里,每年参与人数达十余万人。辽西朱碌科黄河阵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词条:元宵节(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黑龙江瑷珲古城将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瑷珲上元节是集汉、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重大节庆活动,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于2021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名录。 [50]主词条:元宵节(瑷珲上元节)
吉林,赏冰看雪闹元宵,除了常规的焰火表演,还有传统技艺打铁花 [109]
  • 西北
彬县灯山会是陕西彬州市元宵节民间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在城关镇水帘村的花果山举行。据明代《邠州志》记载,灯山会在唐代贞观年间已经兴盛,明代在原有灯山基础上整修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明清当地民间形成孙悟空崇拜活动,【主词条:元宵节(彬县灯山会) [96]永昌县卍字灯俗甘肃永昌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源于明朝时的北京灯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卍”字灯城占地面积为11881平方米,灯阵横竖各19排,共设365个灯杆,灯阵正中央树10米主杆,上方悬挂1个大花灯,象征一年风调雨顺、山河锦绣;入口处树4个灯杆,象征一年四季;其余360个灯杆上悬挂花灯,象征农历360天。 [58]
宁夏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天下黄河富宁夏”也由来已久。因此,盐池县的“九曲”又称“九曲黄河龙门阵”,在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看杂耍、演社火等众多庆祝活动中,“游九曲”成为当地每年“闹”元宵的重头戏。盐池九曲游路全长2400米,由寓意福、禄、寿、喜等“九宫”以及众多彩灯组成 [88]九曲黄河灯俗,是青海乐都地方传统节日民俗,起源于黄河沿岸,因灯阵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而得名。灯阵包含二十八星宿、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五行四象等内容,并大量植入张掖乃至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文化元素,如今已是这里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59]
新疆天山南北“耍”社火“闹”元宵 [90]。放烟火、舞狮,这些现在过元宵节的必备节目,也是古代新疆“潮人”所追捧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就珍藏着对羊对鸟灯树纹锦、狮舞泥俑两件文物。织锦中鸡、羊则与“吉祥”谐音,对羊对鸟灯树纹锦的图案,被称之为“火树银花”。这个成语其实源于唐朝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天宝年间的一个元宵节,她在一座高山之巅的树上挂了各色各样的特大彩灯,使遥远地方的人们都能看到它,蔚为大观,于是,人们便以“火树银花”比喻。藏品舞狮泥俑,1960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 [91]
  • 华东
安徽宿州地区,元宵节做“面灯”是世代相袭的风俗 [107]。在合肥,把灯笼扎成动物的形状,让里面的画面动起来,俗称“走马灯 [56]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10]。现今前童古镇、黄坛镇还保留有元宵行会习俗。【主词条:元宵节(前童元宵行会)】。萧山的河上龙灯胜会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与其他以龙为内容的各式活动不同的是,龙不是翱翔起舞的,而是“端坐”在板凳上,并由一截截龙段连接而成,龙段最长可达120段,需数百人共同参与 [57]闽南一些地方,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 [46]。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46]
  • 中南
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篾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46]偷灯盏,是在正月十三、十四蒸灯盏,食材是纯一色的黄面或黑面,不用发酵,捏成窝窝状;正月十五夜里,则在窝窝里添满棉籽油,用几股棉线搓成粗粗的灯捻子,做成了灯盏,并将灯盏放在迎门的土地堂里。若是被小顽童偷去了,再拿一个燃上就是了。老人们认为,小顽童是福神的使者,天使把灯盏偷走了,福气就送到家了 [66]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杨店高跷与杨店高龙“双星合璧”,同台竞技,相伴起舞。杨店高跷,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引入杨店镇,流传已有600余年,杨店高跷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纳入第四批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店高龙在2023年元宵节更是被央视七度关注。 [34-35]主词条:杨店高龙
湖南郴州“火仙牛”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村民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会用稻草扎成牛的形状再插上香火与火龙一起闹元宵,以此为本村保平安 [11]。上坂关公灯饰流行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罗亭镇上坂村以“板凳龙”闹元宵的传统民俗活动。清光绪《南昌县志》载:“乡间多崇板灯。其制,设龙头龙尾,贯以板,板上置灯数笼,节节相承,长者数十板共成一灯。”曹氏后人附会《三国演义》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故事,扎板灯感激,取名“关公灯”,又叫“关公龙”。 [97]主词条:元宵节(上坂关公灯)
广东茂名六双花灯节是每年正月十七,年例期间,流传于信宜六双村的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6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广西各地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文化——在上林、靖西等地人们有吃油团的习俗; 在天等、德保、邕宁、马山等地则吃大粽,表达对团团圆圆的期望。“壮族打扁担”在壮语中又称“打鲁列”和“谷朗”,起源于古代壮族先民“打舂堂”活动。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这样的记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徧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 [89]
  • 西南
每到正月,四川自贡灯会就成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动”。自贡人将最原始的新年赏灯不断改造创新,至20世纪初时,已经融合了提灯会、闹花灯、放天灯与舞龙灯等彩灯形式,成了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现代艺术展” [31]。正月十五富顺地区的“偷青”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偷青的习俗在富顺流传多久,具体时间无从查考,有说始于宋代,亦说为明清的几次移民活动,即所谓湖广填四川传入,说是当年闹蝗灾,蝗虫铺天盖地,把庄稼都吃成光杆杆,人们点起火把驱赶烧死蝗虫 [32]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云南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46]。正月十六闹元宵,是云南爨乡曲靖市陆良县的风俗,这一风俗从清代沿袭至今,成为陆良县独有的一张文化名片,2017年6月,被云南省政府纳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7]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独特的民族节日拉祜扩塔节、目瑙纵歌节、赛装节等在正月十五庆祝的民族节日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48]对于客居他乡的弥渡密祉人来说,春节可能不回家,但正月十五一定要回家。密祉灯会闹起来,四面八方的群众将整条密祉大寺街挤得水泄不通,最多时可达四五万人。 [49]
正月十五日夜,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古镇举行“滚龙闹元宵”活动。土家族民俗是“炸龙”活动此次“炸龙”云集了70余条龙灯队伍,并吸引了近20万群众驻足观看,场面震撼令人心跳。德江土家族民众过元宵节分为白天和黑夜两段:白天以舞龙、耍狮、花灯表演等为重;元宵夜则炸龙狂欢。该县在600多年前就有“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和土家舞龙、炸龙的传统,并延续至今,此项活动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6]

民族特色

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52]
  • 满族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 白族
大理白族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正月十五当天往往要耍龙、舞狮,还组织“金花歌舞队”大闹元宵;而大理的弥渡县的花灯唱元宵更是热闹非凡,让人们充分领略云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节通常是白族、彝族、汉族一起欢度,不分彼此。”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盛装,把“青姑娘”抬到秋千上荡秋千,众人围着边舞边唱。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众妇女随后,绕遍村子,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49]
  • 苗族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 纳西族
每年正月十五,丽江纳西族会举办棒棒会,即农具交易会,多为木制的斧头把、锄头把、镰刀把、锤子把等,故得名。 [49]
  • 彝族
“赛装节” [48]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7]。“赛装节”。每年正月十五,聚居在楚雄州永仁县直苴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妇女,纷纷穿上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相互欣赏交流,赛装比美,也比谁的手艺最高,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49]
  • 景颇族
目瑙纵歌 [49]
目瑙纵歌节又名目瑙纵歌,是德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在宽大的广场或草坪上举行。一般在正月十五举行,节期4至5天。 [49]

文化作品

播报
编辑

经典画作

画作图
画作名称
画作简介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绢本,设色
纵37厘米
横624厘米
此画卷描绘明宪宗在皇宫里庆赏元宵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到晚的各种节目均有明宪宗在场,他穿着不同的盛装,或站或坐,表情安详,在欣赏着元宵节的各种活动。 [82]
《八子观灯图》
闵贞绘制
纸本,设色
纵121厘米
横70.5厘米
扬州市博物馆藏 [83]
画作描绘八个小孩围成一团争看花灯的情景,神态专注而传神,写尽孩童的天真烂漫。
人物布局集中于全图的下方,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上端空白,正是中国画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构图方式。用笔朴拙,墨气淋漓。 [84]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清乾隆
郎世宁绘制
绢本,设色
纵302厘米
横204.3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正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  
《元宵》
【唐寅《行书诗》卷】
纸本
纵28.6厘米
横364.5厘米
是卷为唐寅抄录自己的诗作。

经典诗作

经典诗句
作者
作品名称
经典诗句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典诗作列表
朝代
诗词名
作者
上元夜 [92]
十五夜观灯 [14-15]
观灯乐行 [17]
正月十五夜 [17]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18]
欧阳修(一说朱淑真
柳梢青·今年元夕 [17] [19]
踏莎行(壬午元宵戏呈元汝功参议) [20] [64]
失名
元宵 [22-23]
张弼 [40]
元夜踏灯 [25]
董元恺(字舜民)
上元竹枝词 [26]

民间歌谣

民谣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是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也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用来表达民间的思想和感情。歌谣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闹元宵、猜灯谜、赏花灯的欢乐,更重要的是歌谣中描写的幸福、团圆的景象。 [60]
闽南歌谣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台湾民谣
卖汤圆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汤圆,汤圆,卖汤圆,晚来一步只怕要卖完,唉嗨哟……汤圆汤圆卖汤圆,晚来一步只怕要卖完。 [61]

专题邮票

元宵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俗文化,而“国家名片”邮票,将元宵民俗的文化元素——吃元宵、舞龙舞狮、彩灯等定格在历史的册页上。 [100]
  • 《元宵节》邮票
2018年3月2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布《元宵节》特种邮票1套3枚。这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以元宵节为主题的邮票。该套邮票图案内容分别为“吃元宵”、“赏花灯”和“舞龙舞狮”,全套邮票面值为3.90元。该套邮票画面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方寸之间渲染了元宵节欢乐、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 [98]
图案
图 序
图 名
简介
(3-1)T
吃元宵
描绘了元宵佳节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吃元宵的传统民俗生活场景,厅中挂一盏花灯。 [99]
(3-2)T
赏花灯
描绘了男女老幼赏花灯、猜灯谜的景象 [99]。画面中有人在赏花灯,有人在猜灯谜,还有人正拿着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灯彩有亭台楼阁灯、鲤鱼灯、荷花灯、走马灯、乞赐封灯,一轮圆月掩映其中更是增添了节日之夜欢乐温馨的气氛
(3-3)T
舞龙舞狮
描绘了元宵佳节耍龙灯、舞狮子的热闹场面。画面前景描绘了两头活泼喜气、憨态可掬的狮子,它们一头欢跃、一头直立,与后面舞动的长龙组成了一幅龙腾狮跃、欢快昂扬的节庆画面。
  • 花灯邮票
元宵佳节赏花灯。为弘扬我国灯彩文化,中国曾三次发行专题邮票。 [99]
1981年2月19日,即农历辛酉年的正月十五,发行《宫灯》特种邮票,全套6枚 [99]。图案分别为花篮灯、龙球灯、龙凤灯、宝盆灯、花草灯、牡丹灯。所谓宫灯,亦即宫廷花灯。由于是宫廷所用,因此在工艺上突出了“皇家”特色,制作精细繁复,装饰雍容华贵,技艺精湛,雕、镂、刻、画无一不备。赏图看票,令人脑海中立刻浮现“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的节日喜庆盛况。 [100]
《宫灯》特种邮票 1981年
1985年2月28日,即农历乙丑年的正月初九,发行《花灯》特种邮票,全套4枚 [99]。主图分别为“九莲献瑞(九莲灯)”“龙凤呈祥(龙凤灯)”“百花争艳(花篮灯)”和“金玉满堂(金鱼灯)”。整套邮票都用象征一轮明月的光晕衬托花灯,增加了色调上的喜庆、明亮、欢快之感,并产生了一种花灯似乎被点燃的艺术效果。 [100]
《花灯》特种邮票 1985年
2006年2月12日,即农历丙戌年的正月十五 [99]。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民间灯彩》一套5枚,分别选取陕西商洛鱼灯、北京白菜灯、江苏南京莲花灯、浙江仙居龙凤灯、广东佛山花蝶灯作为图案,极富民俗特色,寓意“连年有余”“财源广进”“龙凤呈祥”“喜事迭来”。 [100]
特种邮票《民间灯彩》 2006年 [101]

节日影响

播报
编辑

经济

节日经济带动消费热。“元宵经济”,元宵节汤圆、花灯和灯会成为节日的主要消费项目 [69]各大商家纷纷瞄准节日需求,推出多样化的线下促销活动,掀起一波消费热潮。见“节”行事,围绕“元宵”主题,推出“免费汤圆”、“元宵节压轴菜限时福利”等活动 [70]。作为春节最后一个节期,聚会活动也使得元宵节酒店的订座率大幅增加,部分酒店针对市民过年喜吃大鱼、大肉的习惯,特意在元宵节推出“忆苦思甜”菜肴,粗粮、野菜、窝窝头颇受市民青睐。 [73]
促进夜间经济。以故宫的“紫禁城上元之夜”为代表,各地城市纷纷举办了元宵花灯展、烟花秀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上街游玩、观赏夜景,进而刺激了夜间消费。元宵节文创活动释放了市民的夜游需求,点燃了规模庞大的夜间消费,让人看到了“夜间经济”的辉煌前景。 [71]
推进文旅经济。各地与国潮、地域文化、年节文化、传统民俗、科技互动、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以“文化+节庆+科技+娱乐”的形式展现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在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营造节日喜庆氛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释放文旅消费新潜力。 [72]

文化

元宵节,是一年一度的团圆节。国人尚“圆”,“圆”是民族的情感,是精神的希冀,为和谐美好的象征 [103]中国人喜欢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尽了元宵节的全部特质,闹就是喜庆、就是欢乐、就是惬意、就是满足,抑或是对喜庆、欢乐、惬意、满足的渴求。中国人对于元宵节的热切,充满了家国情怀,背后是家国情怀的支撑。 [104]
元宵节是诗意的文化,一轮明月,则成了向往与愿景最好的载体 [104]。古往今来,众多与元宵节相关的诗词歌赋,为重温和细品元宵文化提供了参考。 [105]
元宵节大张灯火,有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象征和寓意,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这一节日。两千多年来,花灯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集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诗词书画相融合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2006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9]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社会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构成春节年俗的重要内容。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之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初五则是破五,社会可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106]。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74]。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65]元宵节的礼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虽然所祭之神不尽相同,祈祷方式也或有差异,体现了民俗的地域色彩,但祈求农业的丰登这一宗旨则是一致的,表明元宵节原本有祈求丰收的意思。 [62]

国际

对于海外对华人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当地华人在保持各自传统的同时,经过和当地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过年习俗。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多国家也在这一天庆祝元宵节。 [102]
  • 新加坡
新加坡 · 五颜六色大元宵
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所以元宵节也是新加坡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街上布置各式各样的花灯,让大家赏灯猜谜。不过最特别的还是他们的五彩元宵 [102]新加坡福建会馆几年前就开始在元宵节举办热闹的“踩街”活动,活动上会表演精彩的武术、舞狮和演奏南音。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 男抛香蕉女挂柑
马来西亚的元宵节有个特别的习俗叫“男抛香蕉女挂柑”,元宵之夜,华裔单身男女纷纷涌向河边或湖边,男的抛香蕉,女的抛柑橘,他们在水果上写上联络号码,以期觅得一段好姻缘。
  • 韩国
在韩国,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为“望满月”。在这一天吃混合了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杂粮做成的五谷饭;吃坚果,据说可以使牙齿更坚固,还能防治疔疮等皮肤病;喝“清耳酒”,祈愿新年不患耳疾,一年到头听到的都是好消息。韩国农村还保留着一些正月十五的传统庆祝活动。如“烧月亮屋”,用树干或竹子搭成圆锥形的屋架,挂上写着新年愿望的纸条,圆月升起之后,人们用手中的火把点燃“月亮屋”,围着火堆欢歌起舞。
  • 朝鲜
在朝鲜,元宵节被称为“正月大十五”。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用大米、黄米、小米、豆子和大麦混合而成的“五谷饭”,不仅象征着“五谷丰登”,也象征着长寿、富裕、健康、多子、平安“五福齐来”。此外,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还有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那就是用冬天常见的干萝卜叶、干蕨菜、干辣椒叶、干桔梗、红薯藤干、葫芦干等9种干菜做成的“九种菜”。最能提起人们兴致的是晚上的“迎月”。据说,最先看见“大十五”月亮的人,一年之内将好事不断,未婚的小伙子看到了,这年将会迎娶一个“圆月般”漂亮的姑娘;已婚的男人看见了,这年会生一个健康的娃娃。
在韩国和朝鲜,最有意思的是“盗福土”,就是去偷别人家田里的泥土,因此挨骂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吉利的事情。 [102]
  • 美国
美国 · 舞龙舞狮闹元宵
每到春节、元宵节,美国各地的唐人街都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大家品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花车游行,应该是除中国以外文化保留最地道的国度了 [102]旧金山农历新年花车大巡游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也是美国最大的夜间游行之一,更被誉为世界十大巡游之一。中国的元宵节,也是旧金山市民欢乐的一天。巡游队伍中,不仅有充满节日喜庆的中式花车,还有中国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中国的传统武术、舞蹈、乐器等。 [41]

文化传承

播报
编辑

保护措施

自2008年(第二批)到2021年(第五批),有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区,山西省柳林县等27个元宵节项目,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获得“元宵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33] [68]
遗产名录——元宵节项目(编号:Ⅹ-71; 类型:民俗)
序号
编号
名称
公布时间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Ⅹ-71
元宵节
2008
(第二批)
文化部
2
Ⅹ-71
北京市怀柔区
3
Ⅹ-71
北京市密云县
4
Ⅹ-71
山西省柳林县
5
Ⅹ-71
河北省蔚县
6
Ⅹ-71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7
Ⅹ-71
福建省泉州市
8
Ⅹ-71
福建省晋江市
9
Ⅹ-71
福建省仙游县
10
Ⅹ-71
福建省连城县
11
Ⅹ-71
甘肃省永昌县
12
Ⅹ-71
青海省乐都县
13
Ⅹ-71
2011
(第三批)
上海市黄浦区
14
Ⅹ-71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
15
Ⅹ-71
2014
(第四批)
北京市门头沟区
16
Ⅹ-71
河北省滦平县
17
Ⅹ-7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18
Ⅹ-71
浙江省宁海县
19
Ⅹ-71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20
Ⅹ-71
陕西省彬县
21
Ⅹ-71
2021
(第五批)
辽宁省朝阳市
22
Ⅹ-71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
23
Ⅹ-71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
24
Ⅹ-71
湖北省鄂州市
25
Ⅹ-71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
26
Ⅹ-71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
27
Ⅹ-71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参考资料: [51] [68]

元宵晚会

2019年央视元宵晚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被观众誉为央视春晚的“姊妹晚会”,受关注程度仅次于央视春晚 [55]历年的元宵晚会将延续春节的喜庆氛围,以欢乐闹元宵为主题 [112],用生动有趣的民间民俗、创意十足的节目内容,带给观众充满年味的精品晚会。在内容呈现方面,央视元宵晚会涵盖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热闹纷呈、欢乐喜庆,同时饱含民俗气息的联欢晚会。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