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界定受害者和加害者?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190705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界定受害者和加害者?

博客 18:13 2019/07/05

分享:

分享: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界定受害者和加害者?

近年韓劇當道,台劇已不復當年勇。而台劇為了轉型,開始慢慢捨棄偶像劇,轉而製作社會寫實劇,成功吸引不少觀眾。由公視、CATCH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受害者家屬及加害者家屬角度看待隨機殺人事件。

【延伸閱讀】【上流寄生族】電影裏的隱喻 窮人無法打破窮宿命嗎?

當電視刻描述一些殺人事件時,大多都由犯罪者及受害者家屬方面着手,甚少看到由加害者家屬角度切入故事。在劇中,因為李曉明在戲院犯下隨機殺人案,令其家人受到媒體的追訪,被逼隱居。避免受哥哥的牽連,其父母更為妹妹(李曉文)改名,希望她可以過正常生活,但可惜即使改名後,對李曉文的生活沒有多大的幫助,終究是無法和以前一樣生活。

當我們作為旁觀者評論殺人案件,我們除了罵犯罪者之外,有時甚至會指責並家人是如何教育他們的。但是,我們很多時候都忽略了,我們並不會清楚每一個人的想法。在這些事情上,加害者家屬其實都是另類的「受害者」。在某程度上,他們也「失去」了家人。或者戲劇是讓我們反思,要多加留意身邊人,避免憾事發生。

我覺得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殺人犯辯護律師王赦。其實,我和很多觀眾都有類似的疑問,到底甚麼人會替殺人犯辯護?不過,隨着劇情的發展,我了解到他並非想讓犯罪者脫罪,而是希望了解犯罪者作案的原因。因為只有了解到犯罪者背後的動機,才是防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的方法。

【延伸閱讀】謊言要付多少經濟代價? 《切爾諾貝爾》核災難的教訓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新聞從業員為軸心,描述電視台副總監宋喬安如何在收視率與職業操守之間角力。宋喬安除了新聞工作者之外,還是李曉明案的受害者家屬。在一次意外下,她發現下屬李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並透過跟蹤她搶得獨家新聞。東窗事發後,李曉文痛斥無良的媒體無形中殺了更多人。

在現實的社會,點擊率成為了一個量度指標,更出現不少「標題黨」。為了吸引讀者點擊無所不用其極,可是有些新聞是否真的有報導的必要性?如同電視劇中,報導李曉明家人的生活,是為了點擊率還是大眾的知情權呢?在這件事上,宋喬安是否又成了另一個「加害者」呢?

此外,這部電視劇更讓大眾反思所謂的「惡」。如同片名一樣,我們都有可能是事件的「加害者」。在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事件的片面之詞,根本無法了解事件的所有面貌。我們在網絡上無心留下的字句,對他人的影響可能超乎想像。

【WHY世代-Granite】
3個Y世代女仔,用Y世代視角,探索社會、經濟、生活、環保、消費、文化及品味,話你知「我咁睇」,想知「你點睇」。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Granite

欄名 : WHY世代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