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说的这些话是他自己想的还是张良等人提前教的?

[图片] 就是他责怪项羽的那一部分
关注者
6
被浏览
2,100

5 个回答

先说结论:不是提前教的。

如果说樊哙一生只有过一次这种“神级嘴炮”表现的话,你可以说是张良教的。但是纵观樊哙一生,他不止一次的展现过他的这方面能力。

第一次: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在进入咸阳后,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着咸阳这座天下第一都以及富丽堂皇的秦宫,美女如云任君自取,刘邦迷失了。如同之后的所有农民起义领袖一般,这时候正是樊哙和张良站了出来,力劝刘邦还军灞上,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清晰的看出刘邦的成长拐点就是从还军灞上这一刻开始的。

更加离谱的是: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史记·留侯世家》

居然还是樊哙先劝说的,刘邦不听以后张良出马才劝动了刘邦。樊哙是什么出身啊?屠狗的,比刘邦还不如,他却能在这种时候抵制诱惑,更加难得的是还力劝主公。说樊哙是开了天眼不为过。


第二次就是鸿门宴这次,原文就不贴了(题主贴了),樊哙这次的“嘴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上来先声夺人,用怀王约定之事几句话就将项羽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刘邦进入咸阳后的表现,一番话既维护了刘邦的利益,又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

还没完,镇住项羽后,刘邦和樊哙准备尿遁,刘邦还担心不辞而别不好,樊哙又是当头棒喝: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於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史记·高祖本纪》

这个我们眼中的糙汉,直接创造出了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带着刘邦逃出鸿门宴。


第三次: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史记樊哙列传》

第三次发生在刘邦称帝以后,异姓诸侯王们先后搞事,最后英布也造反了,刘邦闹起了小脾气,不见人,又是樊哙挺身而出,“排闼直入”,一番话又是说的有理有据,有谏言有拍马屁,把刘邦哄得喜笑颜开。

看完了史书里记载的樊哙三次表现,应该没人觉得樊哙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了,人家明明是智勇兼备,粗中有细,极为善于把握别人的心理,再配上高超的话术。只能说樊哙被刻板印象(屠夫、猛将)影响太深。

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四个人的列传,樊哙的内容却将近三分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对其余人的描写多是战功,事件的叙述。而一到樊哙,那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就突然全上来了,仿佛舞阳侯干这些事的时候司马迁就在一旁记录着。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太史公和樊他广是好朋友,而樊他广的爷爷就是樊哙。

听着朋友叙述着他祖辈的光荣历史,司马迁也得以掌握了楚汉时期的第一手史料。

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1]

这样一来,关于鸿门宴生动情节的叙述,也算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而与之类似的还有项羽乌江自刎的描写,大概也是从当事人后人叙述中得来。(此处分析多参考李开元先生的研究)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2]

楚霸王的结局不仅凄惨,死后的尸体还要被当作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其中一个名为杨喜的人抢到了部分残躯,被封为赤泉侯。

因此战功,杨喜一举奠定了杨氏家族的兴盛,而杨喜的第五代孙名叫杨敞,活跃于汉昭帝时期。

恰巧杨敞之妻就是司马迁之女,换言之,杨敞便是太史公的女婿

杨喜因“灭项之功”才得以封侯,故而此事对杨家乃是大事,代代相传,传至杨敞一代,杨敞又说与太史公,太史公便了解了项王生前的最后的所作所为,因此得以写入《史记》[3]

说了这么多,回到题目,因为上述的特殊原因,所以樊哙这个历史形象就很容易在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中脱颖而出。

那么樊哙在鸿门宴中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呢?

我觉得第一个是制造混乱,第二个是给项羽戴高帽。

因为按照《史记》的叙述,张良出去找樊哙时的情景是,项庄和项伯这二位在对着舞剑。

而此刻的项羽,仿佛置身事外,像真的在看表演一样。

所以樊哙冲进营帐,为的就是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以一个混乱去结束另一个混乱。

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好好的宴席,突然闯进来这么一位,谁不怕啊?

讲到这里,记得之前某部楚汉电影里面曾质疑过“樊哙闯帐”的真实性,给出的理由是项羽帐下有三百卫士,樊哙一人如何闯入?

然后为了自圆其说,又加入了一段“韩信奉项羽之命保护刘邦”的一段情节。

我倒是挺好奇这“三百卫士”是从何而来的,另外关于韩信的这一段情节,要是他和刘邦真见过,后续到汉求职的事还有那么麻烦吗?

为什么选的是韩信来完善情节上的漏洞,很简单,因为他们只知道韩信,或者说史书里只给他们留了个韩信。其余的没了,所以戏份也只能加在这。

另外,韩信欸,多么传奇的人物,差点就三分天下了。怎么能在鸿门宴里没有表现呢?所以大书特书,然后以此谓之创新。

回到上文,第二个作用,给项羽戴高帽。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和后世满嘴仁义道德的儒生一样,用大道理把你框住,使你不能有所行动。

其实主要还是项羽没那个意思,不然再多的理由也没啥用,不然你可以去参考宋义。

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

最后,樊哙更为独特的是他的身份,他的夫人是吕后的妹妹吕媭,所以他本人就和吕氏外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诸吕之乱”又是西汉王朝初期的敏感事件,樊哙家族中凡是和吕氏有关的也多死于这次事件,包括其子樊伉。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次事件中的既得利益者——汉文帝集团对此事十分在意也实属正常。


司马迁:“樊前辈,您觉得淮阴侯那人咋样啊?”

樊他广:“那家伙,老不识抬举了,狂的没边。”

司马迁:“请问樊前辈此话怎讲?”

樊他广:“当年这小子失势后,天天闷闷不乐,有一次来到我家来做客,我爷爷好吃好喝招待不说,走的时候又是送礼又是说好话,礼节上做到了极致,可你知道那小子说啥吗?”

司马迁:“愿闻其详”

樊他广:“那小子对我爷爷说:‘真是时运不济啊,沦落到和你这种人为伍的地步了。’子长啊,你听听这是人话吗?”

司马迁默默记在心中:“确实十分不妥……”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参考

  1. ^司马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2.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李开元:《楚亡·从项羽到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