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生存革命》:台灣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將面對「五老」挑戰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楊志良《生存革命》:台灣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將面對「五老」挑戰

楊志良《生存革命》:台灣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將面對「五老」挑戰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超高齡社會「不只是」今日高齡者面對的挑戰,而是未來青壯年,特別是嬰幼兒世代將面臨的挑戰。超高齡社會以個人而言,至少要面對「五老」挑戰:老身、老本、老居、老友、老伴。

文:楊志良

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台灣預計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不只是今日高齡者面對的挑戰,而是未來青壯年將面臨的挑戰。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台灣預計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0%。

成功常是挑戰的開始,過去台灣公共衛生、醫療科技及健保的進步及推行,導致國民壽命不斷延長,加上少子化,高齡人口比率快速上升。台灣在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7%超過65歲),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14%超過65歲);只要再過幾年就進入「超高齡社會」,速度之快,直超日本。

日本政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2、30年來首相多次主持因應對策,但仍面臨重大的困境,顯現在各社會現象及文學著作上:蛋黃區之外的房價下跌超過30%;無人繼承的土地合計已有九州大小;三線城市地方政府拍賣房屋,需要貼錢給欲遷入者,以免無人居住及交稅;地方醫療、路燈、垃圾清理無法維持;近幾年《下流老人》、《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等,各種充滿悲觀、無奈的著作盛行。

至於台灣,除了常有照顧者由於身心俱疲,因而殺害被照顧者的慘案外,全台無人繼承的土地也有金門大小。但種種徵兆顯示,至今並無任何政治人物加以關注,台灣社會正逐步走向懸崖。

超高齡社會「不只是」今日高齡者面對的挑戰,而是未來青壯年,特別是嬰幼兒世代將面臨的挑戰。目前50歲者,至少要生活在超高齡社會30年,30歲者則要活60年,青少年要面對超高齡社會70~80年。因此,今日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是前瞻性的行動,是為未來世代因應超高齡社會做準備。

個人與社會的「五老」挑戰

超高齡社會以個人而言,至少要面對「五老」挑戰:老身、老本、老居、老友、老伴。第一要務是老身,畢竟老身不在,其餘免談;今日長壽不難,但要活得健康快樂、活躍老化則不容易。老本則不能僅靠社會保障(無論是軍公教或勞保,少則七、八年,多則十數年就會耗盡),個人如何理財、儲蓄,已成為「終身志業」。

老居也是重大挑戰,目前居住在五層樓以下無電梯公寓的數百萬人,其中無法上下樓的人(特別是獨居者),將來必如日本,死亡多日無人知。哈佛大學一項追蹤70餘年的研究發現,健康快樂最重要的因子,是有良好的社會互動與支持。

然而,台灣與其他高度老化社會的共同現象是「孤獨」,由於少子化及都市高度流動,「獨居」成為普遍的現象,孤獨對個人身心健康傷害極大,因此需要與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此外,長壽的老年人喪偶,或是現代人追求自我發展而離婚,要如何再尋求伴侶相互扶持,以增進幸福感、減少孤獨,也是目前及未來的挑戰。

至於社會群體,需要面對的調適則更為廣泛。個人困境經常成為整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問題。以老身而言,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全民健康,完善老化、失能者的照顧,以及健康保險的永續。醫學從來只重視延長壽命(包括痛苦的生命),而延長活躍的生命,增進高齡者享有尊嚴生命的選擇(如安樂死),均需社會採取集體行動來因應。

而老本當然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至於老居,可以思考如何建構青銀共居、老人住宅等。老友、老伴,則要討論是否打破今日關於「家庭」的法律規章,改為「鄰近於親」,沒有血緣、婚姻關係,但有深厚情誼的共居者,也能享有某種程度的「親屬關係」,例如代簽「放棄急救同意書」的權利。

近年來國內民間正在起步,仿照北歐國家大幅推動時間銀行,建立互動社會,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法令規章與財力方面的協助。《超高齡社會發展法》修法暨超高齡審議式民主公民會議,已從2019年開始推動,期待政治人物與全民都能多加關注,並且採取相關行動,共同面對超高齡社會挑戰的到來。

攜手共老:第三家庭的倡議

長壽已改變我們的生活視野,因此更應該持續成長、進化,追尋內心最想擁抱的生活樣貌。國際將65歲以上人口占全部比率達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我國已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估計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依照《世界人口綜述》列出2020年各國出生率排名,台灣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排最後一名,平均每位婦女僅生0.9個孩子。

少子化導致人口分母縮小,壽命延長的老年人口比率必然上升,兩者高度相關。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9月編印的《中華民國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有配偶或同居者占66.09%、喪偶者29.32%、離婚或分居者3.22%、未婚者1.37%;在有偶率低及人口老化的衝擊下,失去家庭相互陪伴、支持及照顧功能的孤獨老人,將日漸增加。

各級政府雖提出建立長照服務體系、居家照護、強化社區照顧據點等對策,但因孤獨而帶來的自閉、憂鬱、躁鬱,甚至失能、失智等身心官能症的困擾,還是難以避免。

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的著作《下流老人》,描述由於年金制度即將崩壞、缺乏長期照護人力等原因,有愈來愈多老人身陷貧窮漩渦無法自拔。部分養老院、照護中心、簡易旅舍,以低價吸引「下流老人」入住,但提供的環境、膳食、服務品質都非常惡劣。有些商人甚至將「下流老人」請領的生活年金全部侵吞,反映了日本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