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华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陈逸华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学生
陈逸华,男,广州高中生为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翻新,分别到地铁东山口站烈士陵园站举牌,收集市民签名,成功让各大媒体和市民关注地铁翻新工程,广州地铁公司数次回应。
中文名
陈逸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性    别
政治面貌
群众

事情回顾

播报
编辑
陈逸华
陈逸华,男,16岁,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学生,2011年5月5日放学后,他来到广州地铁一号线的烈士陵园站B1出口,拿出事先写好的大牌子,用粉红色的大字写着:请支持联名反对“统一”化翻新行动,陈逸华没有想到,自己扇动了一下幼小的翅膀,最后竟引发了一场全市参与的大讨论,对于广州地铁一号线翻新的质疑,从最开始陈逸华反对的“抹杀一站一景风格”“是不是劳民伤财?”到“地铁翻新项目的立项、评审、招标等程序是否合法?”最后追诉到“国企谁来监督?”。从而一“举”成名。

相关事件

播报
编辑

起因

2010年6月,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地铁公司)就发布了招标公告。公告显示:拟对1997年开通的一号线16个车站进行总体翻新改造,投资概算9277万元,预计2013年底完成。

历程

不再等待
这个消息最初没引来多少注意。直到2011年初,坐地铁路过杨箕站时,陈逸华发现站厅一夜被拆掉了一大半。“我觉得好心痛。”这个16岁的高中生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我是和广州地铁一起长大的,每个站都去过,对一号线有一种日久生情的感觉。”
一直以来,广州地铁一号线保持着一站一景的特色。比如,为呼应亚运会游泳项目,体育西路站设计了蓝色主题墙,农讲所站则是带有革命色彩的红彤彤的车站,而东山口站则是大气的棕色,广州市民大多有识颜色上下地铁的习惯。
从这天起,陈逸华每天都到杨箕站和体育西路站拍照片,连续拍了半个多月。他甚至去捡废弃的瓷砖和墙片。这些别人眼里的垃圾,被陈逸华当成时代的印记,他也努力想象着,统一装修后变成统一的灰色地铁站台,将是什么感觉。
这不是陈逸华第一次留意地铁里的细节。比如,他曾看到,杨箕站里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开关警示不足导致无辜乘客被夹等。他通过电话、在意见箱里投卡片等方式,将自己的建议反馈到地铁公司,但每次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会跟进,但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一次,陈逸华觉得不能消极等待。4月,他开始在微博和地铁爱好者论坛“地铁族”上发表看法。除了反对风格的变化,他进一步提出:“一号线是否需要全面翻新仍有待商榷,并不是所有站都残旧到要翻新的地步,且翻新工程庞大,会产生大量烟尘污染地下空气,劳民伤财,而地铁公司常说盈利困难更应谨慎。”
收效甚微
5月份时,他发现经常路过的体育西路站也进入翻新,原来象征游泳馆的蓝色墙面渐渐变成灰色的大理石墙。他开始着急,迫切希望自己的担忧较快得到关注。想起学校对面的中山附属医院门口,曾有病人家属因医疗纠纷举牌抗议,他觉得,或许这是个办法!
5月4日、5日,连续两天放学后,在学校附近的地铁站,陈逸华举起了那块后来被传播甚广的反对牌。没经过太多思量,他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写了上去:地铁一号线特色将抹;站站统一或致识辨难;三年完成劳民伤财的全体翻新工程;铲去原来墙面及天花板换作“统一”的灰色石板;请支持联名反对“统一”化翻新行动。因为又要举牌子,又要发传单、征集签名,他后来干脆把牌子捆在书包上,远远看去,仿佛他背着一块牌子在人群中穿梭。
行动最初并不顺利。在地铁农讲所站,很多人以为他是派广告的,不屑于拿他的传单,自然也没人签名。忐忑了很久后,陈逸华看到一个比较面善的人,鼓起勇气冲上去,讲明情况,请求签名。
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签名。两天时间里,陈逸华共征集了300多个签名。大多数听他讲述情况的人,都赞同他的观点,“上年纪阿姨的角度是‘浪费钱’,年轻人的角度是‘很可惜、同时浪费钱’。”有一位男乘客给陈逸华留下深刻印象。陈逸华两天里都遇上了他,“我苦口婆心在讲,他都很认真在听。第二次签时,我发现这个名字昨天看到过啊,才想起昨天他已经签过了。”陈逸华有种“被认可”的感激。
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是在网络中获得的。5月5日当天,文质彬彬、戴着黑框眼镜的陈逸华,双手将反对牌高举过头顶的照片出现在网络上,并不断被转载。按照惯例,网友们也给陈逸华起了个一目了然、易于传播的名字:举牌哥。
第二回合
媒体和网络迅速地跟进使广州地铁公司不能再以对待陈逸华电话的态度来回应。
5月6日,广州地铁公司公开回应质疑,称一号线已运行14年,翻新改造皆因线路老化、装饰材料残旧破损。由于当初的装修材料已被淘汰,无法再买到,所以进行全面翻新。针对破坏“一站一景”的风格,地铁公司回应:“原装修未成景观化风格,谈不上抹煞”,“翻修前后风格没有太大改变。”
看到回应,陈逸华没有就此了结,而是跑地铁珠江新城服务总台,再次当面提出关于天花板、吊顶等问题的质疑。
更多人加入到陈逸华的阵营中来
针对地铁公司材料无法买到的说法,地方媒体特地到建材市场调查,发现可以轻易寻获类似颜色和材质的饰材。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也在这一天接到了当地媒体传递来的消息。5月7日下午,他和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一起,到一号线部分站点进行了实地调研。
“看到施工状况感到非常惋惜,把好好的瓷砖墙面敲掉,太浪费了。”走进改造中的一号线杨箕站后,孟浩、曾德雄有点失望。“新换的花岗岩也没见比以前的瓷砖漂亮。”孟浩认为。
孟浩和曾德雄还注意到,除了更换墙面材料外,多个站台的吊顶也更换了,新吊顶增加了不少装饰材料,还新装了一些照明灯具。孟浩觉得太浪费了:“有多少市民会注意到吊顶上新装了什么漂亮材料?把钱花在这里有什么用呢?乘客最关心肯定是地铁乘坐是否舒适、快捷,标识是否清晰。”
这一趟走下来,曾德雄做出了和陈逸华大体相同的结论:一号线改造没有必要,国外的地铁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如此大规模地全部翻新,为什么我们短短十几年的工程就老化到必须全面翻新的程度?
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的加入,使得质疑派声势日壮,而地铁公司的回应,也被指责态度草率和不负责任。
5月8日下午,广州市地铁公司派工程维修部杨经理约见了陈逸华。
“觉得这个孩子很关心地铁,也很热心。”广州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钟学军后来这样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约见的理由。为了能让陈逸华看改造现场,地铁公司还把地点选在了东山口地铁站的安全室内。
杨经理告诉陈逸华,一号线的瓷片大部分采用粘贴方式安装,长时间使用后粘贴层松脱,瓷片容易掉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据统计,一号线近5年出现300多次瓷片松脱的情况。
“例如?”陈逸华追问。
“去年杨箕站站厅有4平方米墙面的瓷片脱落。此外,2008年1月广州东站站、2008年10月长寿路站、2009年1月东山口站也都出现过瓷片脱落的问题。若重新贴瓷片,若干年后同样会松脱。石板有固定件,可以一劳永逸,而且石材容易清理,不容易出现划痕和污损。”杨经理说。
“为什么又更换天花板?”
杨经理澄清,一号线的吊顶方式传统,导致天花板经常掉落,近5年来便出现了160多次的天花板松脱故障,而且还影响站台的照明度,加上灯具老化,使得站厅的照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陈逸华不甘心,“难道不能通过对原来的天花板进行改良达到目标?”
本来满怀信心驳倒地铁公司,可面对专业数据和术语,陈逸华渐感力不从心。他后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的感受:“我都蒙了,无言以对。”几小时中,地铁公司杨经理从技术上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造,也强调改造“完全有必要”。
但这次约见并未说服陈逸华。回家后,他开始查专业资料,甚至找专业工人咨询,之后,又挨个站台去敲瓷砖和查看吊顶,以验证地铁公司的说法。
曾德雄也不满意地铁公司的做法。“这种方式明显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些专业知识不应该跟华仔说,要请相应的专业人员来进行评判,然后公布结果,这才是正途。”
“地铁不是看的,是用的”
质疑与回应似乎陷入僵持时,高人出马
5月9日,广州地铁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曾宝贤通过媒体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号线总体翻新“完全没有必要”。
曾宝贤从1993年开始参与建设广州市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光广州东站一个站我们当时就设计了7个方案。”曾宝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年,他曾到国内外许多城市学习地铁设计规划,学习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做到实用,“让广州群众搭乘的时候感到舒适、快捷、准时、安全,就是学这个原则。”
陈逸华“举牌”之前,曾宝贤曾就换乘问题给广州地铁公司写过一封信。他发现广州火车站站、杨箕站、赤岗站等换乘站,换乘路线过远,“空手都那么累,拿东西要多累?”曾宝贤的建议是:修建类似机场里的输送梯。这封信没有得到任何回馈。
促使曾宝贤站出来反对的恰恰是地铁公司的解释。“它的用词是‘翻新’,我觉得这个词就很不合适,怎么是翻新呢?我地面好好的要你翻新吗?应该用‘保养’才对;维修保养是经常性的,哪个墙面有问题,就修补哪个墙,为什么要全部拆除呢?”
曾宝贤认为,地铁公司更应该考虑的,是乘客的需求。“一号线很多站原来设计是有自动扶梯的,当时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都砍了,现在有钱了,是不是应该先把这些扶梯恢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中,曾宝贤反复强调地铁公司最应重视的原则是,“地铁不是看的,是用的。”
陈逸华轻轻扇了几下蝴蝶的翅膀,经过几日的发酵,演变成一场广州全民参与的大讨论,讨论和质疑的内容也从整体装修一事不断延展。
对于地铁公司回应一号线过去五年发生的墙面脱落及天花松脱的事件,市民质疑:一号线的装修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当年的装修公司是否有义务对一号线的装修进行保修?
对于一号线此次的站台墙壁翻新是采用外挂花岗岩的形式,有政协委员质疑:花岗岩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近几年已被家居装修所淘汰,地铁装修使用是否环保?
还有媒体翻出广州地铁2010年9月的中标公示,其中明确显示,此次地铁整体装修的中标报价为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6726万元。对此,一位从事建筑业数十年的高级工程师提出质疑:中标报价下浮率达到了近三成,相差两千多万元,这样的招标过程是否合理?6700多万元的最终中标价,又还有多少的水分存在?缩减了两千多万元的费用后,此次的翻新装修质量能否有保障,又能使用多少年?
接着,公众又开始质疑地铁公司的翻修决策过程,其中立项、评审、预算全部是地铁公司内部消化,公众无从知晓,更无从监督。
本地媒体则直接号召市民:今天,你表态了吗?
广州地铁公司不得不再次正式表态。
5月10日,广州地铁新闻发言人钟学军再次约见媒体。地铁公司依然声明装修是必须进行的,但坚持原方案的态度终于有了缓和,表示改造工程将不再对全部材料和设施都翻修,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进行改造。同时,对目前仍未开始改造的车站,未来动工前都将征求社会意见。
抚额相庆的微博持续转发:“举牌哥”终致地铁公司“松口”,一号线装修不再统一化。
缓兵之计?
然而事件旋涡中心的人并没有轻易地接受这个胜利。
5月13日,陈逸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将继续保持对地铁装修事件的关注,广州地铁公司也表示,近期还要再约见他。
直到5月14日,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仍然不认可广州地铁公司的解释。“他们一直没有讲清楚为什么翻新。如果就此认为地铁公司从而转向对民意的敬畏,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孟浩看来,这更像是缓兵之计。“地铁公司在之前的一系列公共事件中早就学会了如何应付公共舆论,等风头过后再全部上马也并非奇谈。”孟浩建议,广州地铁公司应拿出实际行动,譬如全面暂停地铁翻新工程,邀请非地铁公司专家重新调查一号线安全状况,公开维修账目、接受舆论监督等。
曾德雄倒是对地铁公司的“松口”不太担心,“地铁装修都在大家眼皮底下,不可能暗箱操作。如果你承诺了部分翻新,结果全部翻新,一定会再被质疑。”
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曾德雄始终担心“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多停留在理论的阶段”,离公众的需求和愿望,离人大自身所应起的作用还有距离。“国企还在政府的后面,那对国企的监督又能到什么程度?” [1]
结果
广州地铁公司一周内三次回应陈逸华,最终表态会本着节约的原则翻修。

社会评论

播报
编辑
陈逸华的城市主人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一位高一“小朋友”,不畏权威,坚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撼动一项大工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其说是“广州精神”,不如说是现代公民精神。小朋友年纪虽小,但却始终以城市主人自居,不仅思考冷静并敢于担当,这样的清新气质扑面而来,在这个世俗化日益浓烈、价值偶像缺失的大环境尤显馨香动人。
正如罗马城非一日之功,陈逸华的城市主人气质也并非天生,溯源其城市主人气质是如何炼成的,对培植更大范围群体的主人气质或许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首先是城市气质的影响。城市虽然都是钢筋水泥城市,但不同的城市因为不同的历史传统,而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从这一点而言,陈逸华是幸运的,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广府文化浓烈的城市,从广州的历史看,这里的居民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这样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让广州居民可以便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输入,无论在推翻封建帝制,还是建立新中国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中,广州人都展出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城市特质,让在此土生土长的陈逸华对“这个城市天生有一份归属感”。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给力影响。一个学生胆敢挑战权力,向权力发难,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所接受的教育必然是敢于担当、立足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与诸多学校动辄要求学生封嘴不同,在陈逸华所在的学校,不仅未对其有任何的限制,反而予以鼓励和引导。虽未见该校在此事上的慷慨陈词,但对学生不动声息的保护和引导,这恰恰是培养现代公民的最好方式。
最后还离不开陈逸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惹”出这样的动静,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像陈爸爸陈妈妈那样赞同孩子的看法,并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理性的家长,在引导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传达这个行为可能引致的风险,让孩子明白社会现实的残酷,避免陷入天真童话般的幻想。
异于众人的城市主人气质的陈逸华能得以成名,恰恰反衬出现代公民品质的稀缺,培植出类似于此的城市主人气质,实现官民共治的良好局面,对公民对社会于权力都有大有裨益,如此局面的形成,有赖于对一个城市良好气质的传承和保护,有赖于学校教育的有所担当,当然还离不开家长们的先知先觉。 [2]
“举牌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小小少年逼停大工程,带给我的惊奇和震撼仿佛是听闻中国足球运动员逼停“皇马”。但仔细看来,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举牌哥”陈逸华“一个人的胜利”。
今年4月中旬,陈逸华在微博和“地铁族”论坛上对地铁站“统一化”改造提出质疑:“一号线是否需要全面翻新仍有待商榷,并不是所有的站都残旧到要翻新的地步,且翻新工程庞大,会产生大量烟尘污染地下空气。而从文化角度看,一号线每个站原有的装修风格与特色被全然抹杀在石板下。从乘客角度看,千篇一律的装修会造成车站的识辨性降低。”接着,陈逸华又到珠江新城地铁站服务台反映自己的意见,说的有理有据,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直到他买来晾衣竹竿,制成横幅,写上“请支持联名反对一号线‘统一化’翻新行动”等内容,并收集了300多个市民签名,引起公众的持续“围观”后,广州地铁公司才公开回应质疑,但仍然坚持改造。陈逸华未被说服,他再度发表微博反对意见,而此时已有大批市民对“统一化”改造持反对意见。面对公众质疑,广州地铁公司态度终于“大转弯”。陈逸华无疑起了“举旗”的作用,但若自始至终只有陈逸华一个人在战斗,缺乏公民意识的及时跟进,广州地铁是不会改变“统一化”路径的。
在“举牌哥”的背后有学校和家庭的支持。陈逸华表示:“老师没有让我不再参与这件事。老师告诉我,个人的行为学校不会干涉,我可以继续理智地表达想法。任何处分、封杀都是不存在的。我很感谢老师给予那么大的自由度。”而陈逸华的父母虽然害怕惹事,劝阻过他,但尊重孩子的意见表达。陈逸华是幸运的,假如其父母是“望子成龙”的“虎妈”、“虎爹”,“举牌哥”就只能在家里“举作业”了。
在我看来,对“举牌哥”支持最大的是法治。工程改造项目必须取得多数民意支持方可动工,这已成为决策程序。广州地铁车站改造没有走民意调查和表决的程序,这样的“统一化”难以持续,最终于不得不低头。而在“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大环境下,“举牌哥”自己创造条件反对“统一化”,合理合法。其言行冷静、理性而智慧——仿佛是个人行为,没有导致“群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又让有关部门无法忽视。“举牌哥”在广州没有被“黄牌”警告,凯旋,见证了法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进步。
“举牌哥”的出现也是城市文化熏陶的结果。到过广州的人发现,广州人在现代化大潮中保持了定力,光孝寺、南海神庙、六榕寺花塔、镇海楼、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广州公社旧址、大元帅府旧址等文物古迹得到较好的保护,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新地标”无法取代的。数年前,一个名为“发现广州”的民间组织在网络上自发形成,其一千多名成员走遍广州,不断发现鲜为人知的古迹,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保护。在这样的氛围中,难怪作为90后的“举牌哥”陈逸华会说:“我天生比较怀旧,挺遗憾没有住在老城区。”也难怪广州地铁面对批评,会很快“反应过来”,表示尽量保持老车站的总体风格。这一切对于一些热衷于“追新”的城市,恐怕是不容易复制的。
“举牌哥”是一面焕发青春朝气的旗帜,同时是一面“反统一现代化”的旗帜。我以为,这位小公民是广州城市精神中的一张“好牌”,“举牌精神”将会发扬光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