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该不该杀袁崇焕?

关注者
324
被浏览
337,338

180 个回答

对于袁崇焕的问题,崇祯皇帝可以按照两条方式解决:

一种:向他老祖宗朱元璋学习,即“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以“蓝玉案”为范本这么干。

“蓝玉案”可不是只杀了蓝玉一个人,而是几乎把明朝的军事领导层给清洗了一遍。

按照《明史》记载,袁崇焕的罪名最主要的就是“谋叛”即想叛变国家,那可以啊,就按照朱元璋亲自编撰的《大明律》处理:

“谋叛”罪名写得很清楚,可是要“不分首从,皆斩”,那么问题来了,祖大寿那种不听皇命,唯袁是从的家伙,算不算“从”,你说只有袁崇焕一个人在搞叛国,他手下的将领不知道,你觉得能可能吗?由此,要杀的可不止袁崇焕一个人,最起码也得把祖大寿拉出来陪着一块被剁了才更合法吧。还有对于袁崇焕家人处理的问题也不合法,妻妾子女的处理结果明明更应该是“给付功臣之家为奴”。

所以,按照知乎袁黑的逻辑,袁崇焕是辽东军阀的代理人,真正毒瘤是辽东军阀。

那崇祯真正治本的办法就是学他的老祖宗朱元璋,把整个辽东军阀全给清洗一遍,把袁崇焕、祖大寿、何可纲等一堆辽东军事集团的头头全杀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想升官发财的人还不好找?

既然按照知乎某些人说法,明末辽西防线是个无底洞,是辽人集团发财之道,那就更好办,直接把袁崇焕打成辽人贪污反革命总头目,其手下的人一个也别跑,顺带直接废了所谓宁锦防线,把军力都撤回山海关,如果他们敢造反,正好直接坐实了他们的罪名,全天下人都有义务讨伐这帮叛逆。

这种做法才是朱元璋作风的“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然后第二种就是突出“不做”。你崇祯也不敢那么明目张胆地把袁崇焕代表的辽人集团给连根拔起,敢情东北防御你崇祯还得靠他们,那么你就是出于保卫自己小命,防止不被辽人真的故意放后金从山海关杀进了把你剁了的这一关键问题上,那你崇祯也不能杀袁崇焕,最好还得像大爷一样供着袁崇焕,明朝法律有“八议”说法,“议功”这一项,袁崇焕以前的功劳以及部下收复永平关内四城和保卫北京的功劳就救不了袁崇焕?你实在不爽,流放袁崇焕也可以。袁崇焕怎么着也算是能让东北那帮杀人不眨眼,几乎没节操的大兵丘八比较服气的文官了。算是朝廷能一定程度上制约辽人的间接人,你主动把这条线给断了,不是傻到家了吗?

袁崇焕再怎么折腾,他能当皇帝吗?他就是和后金议和,正常情况下对他有好处?

如果袁崇焕真的是军阀老大,议和对其反而没好处。

原因:一旦议和,那你就出师无名,都不打仗了,还留着你在东北做什么?就像公司裁员的理由一样,你都没有客户了,没有市场价值了,那我还要你干嘛?袁崇焕也是如此,你跩起来靠的就是和后金打仗,既然都议和,不打仗了,那你还跩个啥???

so,如果袁崇焕是军阀老大,那更不能杀,还得继续供着这位老大,崇祯大可以参照老祖宗朱元璋陵为由,实际上就把北方防务丢给袁崇焕,自己跑到南京去。

就让袁崇焕当类似晚唐的藩镇军阀好了,没准人家真的把自己给当回事,防范后金更给力,就像晚唐河北藩镇一样,晚唐的藩镇在打外敌那是一点都不含糊,因为那是自己的地盘啊。

以上俩种方法对崇祯来说,效果远远比只杀袁崇焕一人好得多。

只杀袁崇焕一人,还用凌迟那一招,你说下面文臣武将怎么想:

文官会想:好吓人,以后轻易不干涉军事,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就赶快自杀或者战死或者投降。(自杀如梁廷栋,投降如洪承畴,战死如卢象升)

武将会想:还是当个真有军力的军阀最靠谱,你看,祖大寿不一点事情也没有嘛,以后我们为了活命可以阳奉阴违。(左良玉就是这么想的)

唯一在杀袁崇焕事件上真正占便宜也就是利用袁崇焕事件搞到钱龙锡的某些人得以升官发财。

你看,这么杀袁崇焕,简直还就是得不偿失。

且以后人角度,袁崇焕就是后金极其想弄死的人物,反间计是存在的,乾隆皇帝可没那么无聊为捧高袁崇焕瞎编故事。

明末清初谈迁《北游录》也有这么一记:

很明显的事情,明朝怎么亡国的,就是那帮会扯淡,认为杀袁崇焕对的人一步一步带到沟里去了,这个问题本身都很明晰,没有什么争论了,顶多对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做法有所失当等问题上有点争议,但在袁崇焕的根本问题上却没见过有彻底反转的结论。

这里要专门讲下杜车别的问题。

杜车别的《明冤》我看过,压根就不是一部严谨客观的学术著作,出个历史话题的书就是“学术著作”???《明冤》通篇下来,压根就是一个网文集大成拼凑之作,没有任何学术规范用语。

什么叫“学术规范”。简单打个比方:

比如说讨论某家牛肉面好吃不好吃,

学术规范用语的作品会这么写:

某家牛肉面与其他家对比,其用料显有不拘一格之处,也有其独特家族传承之味道,故而得以吸引食客趋之若鹜。从食客流量以及相关美食网站推荐,我们由此得出结论:此家牛肉面味道应有可称道之处。

换成杜车别风格的做法,如果他要论证这家牛肉面不好吃,或者名不副实,他的作风和文笔就会这么干的:

某家牛肉面的老板是个无耻之徒,他抄袭了别家的味道,或者他派人抹黑别家牛肉面店,找记者炒作自己,所以给人一种他家牛肉面好吃的感觉,说他家牛肉面好吃的人都是收了钱的某粉。

某粉真无耻。

是不是有这个味了?他不和你说他有什么证据证明对方真的有没有做过坏事,直接就给你反对者扣个帽子,学术研究一般是先找个议题,然后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而杜车别怎么干的?说句难听话,正规大学本科生都不屑于干的事情,那就是我先树立个观点,结论已经有了,然后我再按照这个结论找材料。对于有不同意见的人,我就先给你扣个大帽子,你是某粉之类的,那你说话就没有用了,你再质疑我,你好意思吗?

这么看,杜车别之流的纯属无赖。

当然了,会有人说,不是有毛佩琦之类的学者给他站台吗?

我可以这么说,毛佩琦之类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纯属商人。

也确实是的,学术圈的腐败问题也是存在的,所以导致杜车别之类就有空子钻。

那我也可以用杜车别的思维这么干:

黑袁崇焕的人地域来说应该是杜车别老家上海的人;

是毛文龙死党尚可喜纪念馆的人;

是出版杜车别书的出版社养的水军。

那这么搞的话,历史讨论干脆就是把人都找在一起打群架好了,哪方人多,哪方打人厉害,哪方观点就成立,反正历史不也是“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暴力逻辑嘛。

满清后金皇太极率军第一次入关侵明前很多人多次提醒崇祯,说后金会从蓟门入关,也包括毛文龙,崇祯一概不听,谁有办法。袁崇焕说5年平辽的前提是各方配合,崇祯答应的很好听,结果真需要配合了一概不听这怎么平辽。

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

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

当设重兵把守。



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


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

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



“九月己丑,袁崇焕以清兵欲西,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众

归,师果不出。”(《崇祯实录》卷二)


  “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遂以王威为请。

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难移时。”(石匮书后集)



  盖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

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还一个绕路蓟州问题,遣散援兵的问题,先不说皇陵,通州的粮仓全要把守,就说鞑子打过来的时候,蓟州城内兵马2万6,袁带来的9千骑兵,1万四步兵,刘策从密云带来的保定总兵曹鸣雷带的三千步兵,可见蓟州城平日是没有驻军的,没有驻军自然不会囤太多粮食,各军要是全来蓟州,粮食问题怎么解决,全饿死蓟州吗,最后现在袁黑说蓟州能拦住鞑子,主要是现代的蓟州确实是一线天地形,城墙和水库之间宽的地方6,7公里,窄的地方3,5公里,可问题这是58到63于桥水库,80到83引滦入津,05到10南水北调三次修水库造出的人工地形,明末当时有什么,蓟州外是典型的华北平原,随处可走,唯一能带来点阻碍的运河湖塘也早冻上了,蓟州城内兵马2万6骑兵9千怎么出去和鞑子野战拦截,要是这点兵马能正面击败皇太极大军,平辽早成功了。

惟是行粮一节,屡奉明旨,即库藏敢不勉措所虞,各镇援兵一旦会集于蓟,则本色之急,更十倍于折色.....据蓟州饷司何朝宗申文内称,本镇尚有漕粮二万余石.....惟豆草城内无积,本职闻警设法收买,亦自无几。 可见,当时的蓟镇虽然粮食尚可支撑,但是草料几乎毫无积存,这样的情况,袁崇焕对此也极为焦虑,他说道:“兵马众多,师行粮从蓟镇食尚可支,惟草料最乏”(度支奏议堂稿卷八)。所以,此时刘策所帅的密云镇、侯世禄、满桂所帅的宣大骑兵如果都云集在蓟镇,势必带来更大的后勤压力,尤其是战马如果不吃草料。会大大影响战斗力,甚至造成战马大量倒毙的现象,明军骑兵部队将全部瓦解。对此,毕自严承认:“独虑大兵云屯,计马不啻数万,日费草豆甚多,蓟州一城如斗,何能供此非常之役”(同上,《蓟镇授兵本色甚急疏》)

没马料怎么和鞑子交战。而且我查了崇祯元年户部蓟州饷司郎中(正五品)吕一奉他的职责是管整个蓟镇的粮食,蓟州饷司何朝宗申文内称,本镇尚有漕粮二万余石这是蓟镇有粮二万余石,不是蓟州有粮二万余石

大家看下面的回答就能知道袁黑有多么无耻,故意不说没有马料,你们这些举动上得了台面吧,除了忽悠些小白还有什么用处那。

最后袁崇焕为什么让刘策回密云,因为当时查汗引兵五万窥密云对明朝威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