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梁漱溟?

我认为梁漱溟和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类似,都是在文学、社会、思想乃至政治领域有着极大影响的人物,但是现在了解他、研究他的人还不算多
关注者
1,138
被浏览
3,056,408

492 个回答

因为对于生活在五十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当时新出台的粮食统购统销这一模式很容易令人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

“为了说明统购统销办法的可行性,陈云还举了历史上日本人在东北实行米谷出荷的例子。他说过去日本在东北征的粮食和我们今年东北的计划已经差不多了,它是800万吨,我们的计划是收购500万吨,公粮280万吨。它那时的产量比我们低,但就是这样,如果苏联红军不出,伪满洲国还不会倒。”



“当然,日本帝国主义是靠高压统治,压迫剥削农民。我们不一样,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跟农民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如果我们大家下决心,努一把力把工作搞好,也许农村的乱子会出得小一点。”



而在之后的全国粮食会议上,陈云又指出:“配给”这个名词有点不太好听,一说起它就想起日伪统治时代的情况。现在改了一个名字,叫做“计划供应”。

不能苟同“研究他的人还不算多”。

对于梁漱溟的研究,学界已经做了60年,在对其研究的三个阶段里,梁均为历史学和哲学界研究的大热点之一。

这个回答下面,似乎一部分人秉持一种基于提问者错误印象的主观评判,把自己不了解梁漱溟或者知之甚少,归因于毛梁当年的论辩,又引申自己不知梁漱溟,为基于“迫害”的“隐匿”。

知识本身浩如烟海,学科分野不同,所知所爱自然不同。大众常识如果能和学术体系完全匹配,那学术研究的深广性如何体现?

如果秉持大众不知为“隐匿”,那左翼文学创作中的李初梨、蒋光慈、冯乃超、杨骚、巴人、穆木清、柔石等一系列先驱也少有人知,那现今他们的于大众中的“隐匿”是来自于谁的“迫害”?

基于主观印象去评价学术人物的成就,拉杂人物为自己的立场站位,这是对于梁漱溟的尊重么?所谓鲁迅、胡适、梁漱溟,只是个人立场的装饰画,所谓热忱,又有几分呢?


关于对于梁漱溟的研究,我将分阶段罗列相关论著,借以论证“梁漱溟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之一”这一观点,并初步为想要了解梁漱溟先生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不做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单篇列举,仅枚举业内广泛认同的代表性专著。


一、批判类 ——50年代集中对于梁漱溟思想的批判

代表作:

《梁漱溟思想批判》 (《论文汇编》两集),三联书店,1955年版(1956年再版)。

《梁漱溟政治思想批判》,李达著,湖北人民出版,1956年版。

《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艾思奇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作品评价:

这一时期的批判带有政治色彩,但兼有广泛而深入的对于梁漱溟的研究,无论是《汇编》《汇编》别对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文化观、乡村建设理论等分模块对于梁的主张进行研究,还是后面的李与艾著里对于梁的生平研究、中外对比研究,都为之后开展针对于梁漱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传记类——80—90年代,对于梁漱溟思想的多角度研究的深入


代表作:

通传:

《梁漱溟传》,艾恺(美)著,1988年-1992年两版,郑大华等翻译本,湖南出版社。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艾恺(美)著,王宗昱、 冀建中翻译本。

《梁漱溟问答录》,汪东兴著。

《梁漱溟评传》,马勇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梁漱溟传》,马东玉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2008年2版)。

《东方圣哲———梁漱溟》,王邵军、屠茂芹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梁漱溟评传》,景海峰、黎业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大儒梁漱溟》(长篇纪实小说),陆明伟,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圣者人生梁漱溟》,王邵军撰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梁漱溟传》,郑大华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飞扬与落寂———梁漱溟的孤独思考》,佟自光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思想奇人梁漱溟》,马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梁卫星,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年版。

点评:

所谓的“最后的儒家”的美誉,就是来自于美国学者艾恺,他在书中是如此解释的:“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 他一 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 。艾的研究被评价为“第一部系统性的关于梁漱溟传记”。

在做研究的时候,不仅基于本国的情况做了研究,艾也比较早关注了世界范围内反现代潮流等因素对于梁之思想和理论实践的影响,可以说视野比较宽广。但在起研究中,中西方文化的隔膜依旧存在,其中不乏汉学家常见的那种“横向移植”式解读,需要注意。

艾的著作因在80-90年代背景下展开,其中提及的文化思潮等,均和当时世界文化思潮联系,后期新儒学有更多发展,在阅读时,不应以艾的研究为圭臬,需要以艾为基点,联系之后的研究脉络。


《梁漱溟问答录》一书,其中政治活动的回忆偏多,由梁漱溟亲自作序,其中也有费孝通的文章。但史料相互印证部分,个人回忆存在差错。


代传:

《梁漱溟与毛泽东》,汪东兴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之后还出版有《1949年以后的梁漱溟》《“反面教员”梁漱溟》等作品,基本思路差不多。

《梁漱溟 王实味 储安平》,戴晴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梁漱溟的最后39年》,刘克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评价:

汪东兴等人的传记类,特别是带政治文化意味的作品,是80-90年代政治人物重写回忆录潮流中的一波。这类回忆录受当时政治背景的影响,史料印证等做的不好,有迎合市场的嫌疑,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并找其他史料对比阅读。


忆传:

《父亲梁漱溟》,梁培宽、梁培恕著,长江出版社,2014年版。

《回忆梁漱溟》,魏华龄著,漓江出版社,1993年。

《梁漱溟研究集》,刘定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梁漱溟印象》,张岩冰著编著,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

评价:

这部分资料比较杂,但有趣味,适合公众阅读,学术性相对比较弱,可以作为起手读物,进行初步研读,从人之生平到学之深厚。


三、理论研究——综合类

《梁漱溟思想研究》,曹跃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郑大华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评价:

其理论研究部分,集中于从多方面评价梁漱溟之于新儒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份部分涉及到梁漱溟的多种学术主张和实践、儒学和佛学的关系、新旧儒学的代际问题等诸多方面,如果缺乏前序知识的学习,基本很难明辨,不建议一开始就读综合理论研究。


四、理论研究——专题类


理论专题研究——哲学方向

《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郑小枚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梁漱溟哲学思想》,郭齐勇、龚建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理论专题研究——政治方向

《梁漱溟政治研究》,夏利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与国家———梁漱溟的政治哲学》, 张城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理论专题研究——文化方向

《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马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熊吕茂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理论专题研究——教育方向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研究》,马勇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教育家梁漱溟研究》,吴洪成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点评:

这部分研究以列举代表性专注为主,各个方向虽然有所突破,但是和“现代化”命题的联系需要关注,与同时期的学衡派等诸多儒学研究派别之间的关系、梁于近现代中西方新儒学之间的位置和作用仍旧需要更多的对比视角来承接。

此外,还有一批梁漱溟之于乡村建设、心理意识等多方面的专著,因为不是主流,就不做收纳。


参考论文:

1.周良发. 义理研究的深化与学术视阈的拓展——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述评[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12,28(1):42-46.

2.夏洪跃. 梁漱溟研究[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1.

3.柴文华,王杨秀. 梁漱溟研究60年(一) ——批判类和传记类述评[J]. 学术交流,2019(9):52-62.

4.段澜涛. 梁漱溟研究60年(二)——思想综合类和专题类述评[J]. 学术交流,2019(9):63-70.

5.闫铭. 近十年来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