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書店:桂敏海老友貝嶺赴香港「調查真相」

  • 劉子維
  • BBC中文網記者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貝嶺在香港接受BBC中文網專訪。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獨立中文筆會會長貝嶺在香港接受BBC中文網專訪。

美國籍中國「流亡作家」貝嶺赴香港調查老朋友桂敏海「失蹤」事件,他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說:「我不是要去對抗中國政府,而是要呈現事實真相。」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貝嶺周二(3月8日)在香港接受BBC中文網專訪。他在香港期間,走訪多間獨立書店、書報攤,也拜訪出版商,目的是要理清他的老朋友桂敏海(前稱桂民海)與銅鑼灣書店的真相。

貝嶺表示,他不清楚桂敏海與銅鑼灣書店李波、呂波、張志平、林榮基在中國內地具體的銷售行為,但他認為桂敏海等人被控的「非法經營罪」根本不應該存在。「非法經營罪和『書出版』是不一樣的概念,在文明國家中,應該是自由出版。」而應該對書負責的人,第一位是作者,第二位才是出版社,貝嶺對BBC中文網說。

他表示此次來到香港,也是想切身感受「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出版自由」,他用兩年前自己在香港的經驗對照,認為在銅鑼灣書店事件後,表面上看來是有「寒蟬效應」,明顯能看出報刊、書店自我審查、自律的現象。

貝嶺說他這麼做除了是為桂敏海,也是為了香港。「一國兩制下最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出版自由。」 他希望透過這項調查,「協助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下獲得正面意義。」

對於呂波、張志平在三月初 取保候審返抵香港,貝嶺說:「希望這是一個善意的、和解的、讓中國接近文明國家的行為。而不是暫時讓香港民眾放鬆對『一國兩制』的警覺。」

貝嶺認為,桂敏海能像呂波一樣回來的可能性很低:「他很可能是唯一一個要被處以比較重刑罰的人。」

「醉駕自首」

官方新華社與中國中央電視台1月17日晚間播發報道稱,桂敏海是為2003年一起醉駕導致他人死亡的案件「回國自首」,但並未說明他身處何地。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官方新華社與中國中央電視台1月17日晚間播發報道稱,桂敏海是為2003年一起醉駕導致他人死亡的案件「回國自首」,但並未說明他身處何地。

一月初,桂敏海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鏡頭前坦承因犯下2003年一樁 酒醉駕車至他人死亡的案件而回國自首。

貝嶺說,他從來沒聽過桂敏海提過這起事件,但經過側面了解,桂敏海醉駕案的真實性很高。貝嶺也表示,以他對「阿海」的了解,用錢便宜行事而觸犯其他法律的情況不無可能,而當這些案件一一被中國政府揭露,可能就是桂敏海「配合」在鏡頭前「認罪」的原因。

2015年10月17日桂敏海最後一次現身泰國芭提雅公寓的錄影畫面。

圖像來源,

圖像加註文字,貝嶺電腦中存有2015年10月17日桂敏海最後一次現身泰國芭提雅公寓的錄影畫面。

貝嶺一月底前往桂敏海最後身影被拍到的地方──泰國芭提雅,進行調查。他認為桂敏海是受到「綁架」或 「誘捕」,不是自願返回中國。「我現在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要證明他不是因為這件事(醉駕事件)而回去的,他因為這件事『不敢回去』我相信,但怎麼可能因為這件事回去。」

瑞典外交部人員在桂敏海二月底第二次出現於傳媒鏡頭前的四天前,用領事探視權見過瑞典籍的桂敏海,但見面內容瑞典方面不願公開。而貝嶺說,曾透過間接的方式與瑞典方面交換過資訊。

「老朋友阿海」

有中國官方背景的香港鳳凰衛視2月28日深夜播出桂敏海第二次採訪片段,桂民海在採訪中承認從香港向中國大陸郵寄禁書謀利。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有中國官方背景的香港鳳凰衛視2月28日深夜播出桂敏海第二次採訪片段,桂民海在採訪中承認從香港向中國大陸郵寄禁書謀利。

貝嶺稱與桂敏海在1980年代相識於中國,當時他就叫桂「敏」海 ,先前香港媒體使用的桂「民」海,可能是他出國之後自己改的名字。他們兩人偶爾通電話、電子郵件,見面才會聊得比較多,內容多半是討論文學,很少涉及政治。

貝嶺說,除了出版商身份外,桂敏海也是獨立中文筆會的會員,曾撰寫散文集由李波出版。當記者詢問貝嶺以往桂敏海對「政治禁書」的態度,貝嶺說:「他只是非常驕傲他能夠把中國政治裏面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公開出來變成書。他也很驕傲他有很多這樣背景的政治書作者。」

日前流傳銅鑼灣書店事件的導火線是因為要出版《習近平與他的情人們》一書, BBC在二月初找到自稱是該書作者的西諾,也得到部份內文。但貝嶺在經過了解後,認為西諾的書與桂敏海計劃要出但最終沒有送印的書,可能有部分內容重迭,但「阿海不會出這麼差的書」,而且桂敏海曾說過「不會碰習近平這個天花板。」

但貝嶺也提到,可能有人出錢阻止桂敏海出版該書,而是否桂敏海收了錢卻又再用李波的名義向人索款,目前仍在調查中。

香港「禁書市場」

香港機場中國政治禁書店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貝嶺表示,香港是中國政治禁書主要的集散地,而機場又佔政治禁書發行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銅鑼灣書店資料照片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貝嶺觀察,書報攤這種「政治書最全」的廣告方式也轉趨低調。(銅鑼灣書店資料照片)

停留香港期間,貝嶺走訪多間書店,他發現兩大現象:一是政治禁書大量萎縮,二是政治禁書在上架時幾乎不會再廣告,類似銅鑼灣書店這種「政治書最多」的廣告也沒有了。

「只要中國的老百姓願意看這些書,總會有人繼續做。」貝嶺認為雖然政治禁書的市場萎縮,在前景並不悲觀。他表示調查桂敏海案是他計劃中的第二步驟,而下個階段,他希望與學術結合,對香港「禁書市場」做一個調查研究報告。

貝嶺多次強調他是文學家,對政治沒興趣,他出版的多是「思想禁書」或「文學禁書」。調查桂敏海「失蹤」事件是因為他「關心真相是什麼」。貝嶺說:「我希望真相呈現出來之後,讓人民知道,中國離文明國家的標凖還很遠。因為如果有這樣的事件,中國永遠不是一個文明國家。」

(責編: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