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以上民眾高達67% 缺乏規律運動習慣

文◎盧美靜

0
2040

根據教育部二○一六年的「運動現況調查」,臺灣缺乏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高達67%,規律運動人口比率有待提高,其中35至49歲的民眾規律運動的比例最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靜態生活或身體缺乏活動是造成死亡的10大原因之一,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危險因子。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的危害僅次於高血壓及菸品使用,和高血糖一樣占6%的死亡率;全球每年有超過200萬死亡人數和靜態生活相關,約四分之一的成人及8成以上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不足,嚴重影響民眾的健康,並進一步造成公共衛生問題。從疾病的分類來看,WHO也指出,大約21%乳癌、25%大腸癌、27%糖尿病,以及30%缺血性心臟病的病因是由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

依據教育部二○一六年的調查結果,發現臺灣13 歲以上從事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運動強度達到會流汗且會喘之規律運動比率,已從二○○六年的18.8%,提升至二○一六年的33%,然而還有很大部分的民眾仍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每週運動九十分鐘(平均每天十五分鐘)的民眾,與沒運動的民眾相較,降低14%總死亡率、10%癌症死亡率,以及2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壽命也相對延長三年。

活動量不足不僅嚴重衝擊個人健康,也增加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造成政府與民眾重大的負擔,民眾應多進行規律運動提高活動量,來維持身體健康。

現代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身體活動量不足,民眾除了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外,也要規劃相關保險來達到提醒和防護的作用;而運動量不足的長者風險更高,除了應考慮老年醫療外,也要考量失能長照等方面的防護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