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松蘿”的隱喻:究竟是依附,還是生死纏綿?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詩詞裡“松蘿”的隱喻:究竟是依附,還是生死纏綿?

古往今來的詩詞中,“松蘿”的指向過於龐雜,不易辨析。稍經溯遊、尋覓,不難發現,其間描寫“松蘿”的詩歌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

松蘿是攀附的小人嗎?松蘿是隱逸的大夫嗎?松蘿是共死生同患難的夫妻嗎?如果說各個時期的詩人對松蘿褒貶不一的態度是我們可以理解的,那麽對松蘿的褒獎與貶低並不罕見地出自同一位詩人的作品,就讓我們多少有些費解了。或許,是時間、空間之變遷與詩人的心境相互交錯,才在屬於松蘿的特殊脈絡裡劃出了褒與貶的分野。

“松上女蘿知有托”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在詩歌中對松蘿的自然形態以及它與松柏的依存關係進行了描述。《毛詩·小雅》頌道:“蔦與女蘿,施於松柏”。女蘿,就是鬆蘿;施,就是附生或寄生。人們用松的高大烘托蘿的弱小,並由描述自然景觀逐漸演變成為比擬人類社會的朋友或情人關係。慢慢地,人們對松蘿的描寫,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男權視野下的“偏頗”象徵,而這,則可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裡對愛情、友誼、權力及宗法社會的別樣注腳。

“綿綿女蘿,施於松標。稟澤洪乾,晞陽豐條。”晉人盧諶的這首《贈劉琨詩》裡,松蘿根淺、纖弱,只能寄生依附於松樹,與父權製下女人的身份特徵相一致。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宮體詩《豔歌篇》裡,以松蘿寫“倡女”,極力渲染作為丈夫或君王的威嚴:“女蘿托松際,甘瓜蔓井東。拳拳恃君愛,歲暮望無窮。”

“風霜摧枝乾,不複庇本根。女蘿依松柏,然後得長存。”唐代李華的《雜詩六首》裡,沒有獨立人格的女人唯有依附於男人,就像松蘿唯有依附於松柏,方可得以生存。

“妾面雖有花,妾心非女蘿。郎妻自不重,於妾欲如何。”晚唐詩人曹鄴的《古詞》裡,女人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來爭取平等:我雖然很柔弱且要依附你才能存在,然而我的心卻是獨立的。

“主人快意妾爭妍,松上女蘿知有托。”松蘿求的是“托”,而主人未必明了自己已被“浮雲纏此身”。宋代郭祥正在《贈彭明微判官》裡對主與妾的心理描繪,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官場標本。

“丈夫富貴當自致,恥傍權門效女蘿。”北宋布衣詞家歐陽澈在《醉中食鱠歌》的結尾處,正告大丈夫當自致,絕不可效法松蘿寄生般依傍權門。看得出來,歐陽先生對松蘿的成見頗深。

“東家女蘿附松老,西鄰李樹代桃僵。”在大明文壇盟主王世貞看來,“女蘿附松”絕非七尺男兒作為。“女蘿與松柏,本自非一根。松柏雖枯死,女蘿尚攀援。”在《曹司馬攄感舊》裡,他對松蘿已不僅於投去鄙夷的目光,說恨之入骨都不為過。誠然,松蘿生來就會與樹木爭奪陽光,影響樹木的呼吸,甚至會為害蟲提供藏身之處,最後,許多樹木皆因不堪忍受其折磨,樹葉脫落枯萎而死。

對松蘿恨之入骨的還有清朝乾隆皇帝,他以一首長詩《女蘿》,面面俱到地陳述了自己對松的憐惜與對蘿的憎惡,並大膽地將松與蘿的關係比作君子與小人。“女蘿本柔物,賦性善依倚。不勵自立心,曾無無恥恥……我惜柏失計,禍匪因蘿起。君子近小人,害不視乎此。”

《松蘿晚翠圖》。(明·藍瑛 作)

“吾欲隱松蘿”

一面憎極,一面又愛極。在另外一些詩人眼裡,松蘿卻是讚美而寄意的對象。

千百年來,菊作為隱士的象徵,為文人所喜愛,詩詞歌賦裡從來都不缺少它的身影。其實,菊花之外,松蘿在中國詩文裡,也擔當了重要的“隱逸者”角色。

優雅飄逸的松蘿,對生態環境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空氣裡但凡有一絲汙染便不易存活。作為附生植物的松蘿,對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形成及其維持都有一定的作用,並對環境變化具有很強的指示作用。人類活動會影響附生植物的存在,人類活動劇烈的地方,附生現象會大大降低,甚至消失。因此,所有飄拂著松蘿的地方,無疑都有著極好的生態環境。隱者,以松蘿來測試隱居的幽僻靜美,比菊花靈驗。

在某種意義上,松蘿與隱者,就是共生關係。

“冪歷女蘿草,蔓衍旁松枝。含煙黃且綠,因風卷複垂。”“竟陵八友”之一、南朝文學家王融的《詠女蘿詩》裡,黃綠色的松蘿在松枝上恣意蔓延,隨風而舞,卷舒成生命灑脫的樣子。

“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別輞川別業》裡,詩人離愁別緒,如松蘿般綿密。輞川、別業,不僅是“詩佛”王維的詩歌主題,更是王維的生命質地。

詩聖杜甫的《佐還山後寄三首其三》裡,“隔沼連香芰,通林帶女蘿。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芰連各沼,蘿帶一林,成圃園野趣,得天然情懷。

“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鍾磬,松蘿泛天香。”在任嘉州刺史的岑參,見烏尤寺中祀佛之香浮蕩於松蘿之上,心生遺憾,遺憾於不能與遠在長安的友人楊炎一起分享這份清福。

大文豪王安石從百裡之外去看望友人,看到友人茅屋前後布滿經年的松蘿,仿佛一下子明了友人退隱的意義,於是有了這首《題友人壁》:“茆簷前後久松蘿,百裡乘閑向此過。”

“夢作青城去,翠磴捫松蘿。”這首《臨川絕無佳酒時得一醉戲書》裡的陸遊,即使在夢中,也思念著西蜀的青城山,以及青城山上的松蘿。

“盤結松蘿覆頂青,雲山四面作幃屏。”“草廬學派”傳人之一、元代詩人吳當的這首《自然亭》裡,松蘿雲山、秋風、棋局、夜月、琴聲、白鶴等一道,完成了他對隱者、對自然的美妙構成。

“松蘿深徑積莓苔,何事荊扉夜半開。犬吠嘹嘹驚夜夢,月明千里故人來。”松蘿盤根纏繞的深處小徑上積滿了青苔,什麽原因籬笆門半夜開了?狗叫聲響亮而清遠,原來是明亮的月光一瀉千里,引著遙遠的舊友到來了。只是不知在這首題畫詩裡,才子唐寅是隱者,還是“千里故人” ?

“棄擲兵才易,艱危相業多。微官難即解,回首愧松蘿”“病後風波無薏苡,歸來天地有松蘿”“荒廬寂寂掩松蘿,客有衝炎布帽過”鄙視和痛斥過松蘿品行的王世貞,在這些詩中態度一變,說:歸來就有松蘿,歸來就是天地。

明代萬歷年間的佘翔大抵是最愛將松蘿入詩的詩人了,松蘿竟數十次出現在他的詩裡:“一徑春陰裡,松蘿白日昏。若非高士駕,誰到故侯門”“松蘿拂檻圖書靜,猿鳥窺人歲月長”“隱隱松蘿海月孤,溪邊何處問當壚”“地僻蓬門靜,松蘿一徑通”“晚照掛松蘿,岩居樂事多”“猿鳥山中侶,松蘿物外情”……

“軒席虛而敞,松蘿靜且佳。鳥吟如演梵,山色自忘懷。”《題虛靜齋》裡,乾隆皇帝在軒席松蘿之間“取次悟生涯”,似乎全然忘了他曾在詩中將松蘿比作“小人”。

松蘿 。(圖據網絡)

“纏綿願終老”

古典詩詞裡,總會有一些植物常被用來喻事。比如葛,用於比喻事情糾纏不清;比如桃,用於比喻女人的姣好面容;比如蕳,用香草象徵君子,配之以美人;比如松蘿,用於比喻或象徵夫妻間的相互依附。

由仰望到平視,由附生到共生甚至向死而生,不僅體現出生命權力在走向平等,更是一種生命與愛的交融與升華。

梁武帝蕭衍的《古意詩》裡,借用松蘿來比喻堅貞不渝的愛情:“寄言閨中妾,此心詎能知。不見松蘿上,葉落根不移。”詩中對戰爭殘酷以及對戰士心理的描寫,引人惻憫。

隋朝佚名《襄陽樂》第八篇裡唱道:“女蘿自微薄,寄托長松表。何惜負霜死,貴得相纏繞。”詩人自比為寄托於松枝上的松蘿,生來微弱,哪怕被冰雪凍死,也要與松樹在一起。整首詩格調高企,語言含蓄,情感深沉,意蘊豐贍。

“石瀨潺湲橫石徑,松蘿冪藶掩松門。”這是盧照鄰七古詩《懷仙引》裡的兩句,詩人名為“懷仙”,實是“懷人”,石瀨、石徑通往的是鬆蘿、松門,那是戀人的所在。

“遙知玉窗裡,纖手弄雲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蘿。”在《寄遠其一》裡,遠在長安的李白遙想妻子居家思遠,奏曲寄懷,曲中傳出不斷的思念,婉轉纏綿,像松蘿盤繞著青松。“青松交女蘿”化用《毛詩·小雅》“蔦與女蘿,施於松柏”句,比喻伉儷情深。

明太祖朱元璋在《聞人嶺南郊行》一詩中,將對松蘿的褒獎更近一步:“極目山雲雜曉煙,女蘿遙護嶺松邊。”“遙護”,應有主動之意。

“繡被初覆時,恩情兩顛倒。山木愛女蘿,纏綿願終老”,“賴得蹇修明禮義,女蘿雖死附松條。”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寫下《代怨別曲》及《湛烈女哀詞》,皆毫無保留地讚美了松蘿與松樹的纏綿一世、生死相依的高貴情懷。

“逆旅相依堪寄托,好夫妻,端合黃金鑄。女蘿草,附松樹。”這首《金縷曲·紅拂》來自與納蘭性德齊名的晚清女詞人顧太清。她的詞格調出眾,力爭上遊,自信沉著,全無小女子的纖弱之態。隨著西方自由之風吹來,她也將自己對愛情、婚姻自由的觀念,與世道人心、家國天下等一並揉入詞中。在這首詞中,顧太清筆下的松蘿,無疑是睿智的、進步的、有時代擔當的。

來 源丨《四川政協報》2019年06月27日第4版

圖文編排丨張 璟

校 檢丨譚 雯 琪

責任編輯丨董 彥

終 審丨余 泳 忠

點擊【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