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球状闪电》里的林云?

关注者
540
被浏览
1,097,992

115 个回答

大刘作品里对女性角色的描写经常……有待商榷。那种中国古典式的温婉阴柔美是他在塑造正面女性形象时总是摆脱不掉的一个套路,往往还附带一个没说几句话便对其一往情深的痴情男主。乍一看,林云在小说里的出场方式似乎预示着她会沦为另一个这样的人物:泰山上步伐轻盈的白衣女子,滚滚雷鸣中却听的一清二楚的轻柔嗓音,连男主都几乎立即对其一见钟情。但在之后的情节里,她却俨然发展为大刘所有作品里塑造得最立体成功的人物之一,和其余拥有类似开头却流于庸俗的庄颜程心之流明显拉开差距。林云是《球状闪电》真正的主角,整部小说写的是她的追求,她的奋斗,她的堕落,她的牺牲,最后以她的救赎(量子玫瑰)结束。陈博士虽是名义上的叙述者,在故事中的作用却更多只是引出球状闪电这个中心悬念,以及给整个故事提供一个平凡的旁观者角度。(另外,陈博士连名字都没有,只知道姓陈,实在是很尴尬……)

支持“林云是球闪真主角”这个说法最好的证据莫过于在小说后半段,核电站行动之后,陈博士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决定退出球闪项目,开始了一段属于正常人的生活。接下来的章节平铺直叙地记述了陈博士对龙卷风的研究以及所获得的成果——但是微妙的是,相信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这段时都心知肚明:球状闪电不可能就这么退出故事,这不过是一段支线,真正的主线故事肯定发生在林云、丁仪和球闪研究基地那里,只是被大刘暂时藏着而已。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宏原子核聚变发生,陈博士遇上丁仪,从丁仪的回忆里了解到了背后发生的一切,我们重新回到主线,这时候不难发现陈博士已经在主线剧情中没有了位置,而整个故事正在林云的带领下中达到高潮。

评价林云这个人物时,应该避免对其在书中所作所为是否道德的徒劳争论。林云不是完人,她的很多行为可以被认为是鲁莽、不负责任、甚至不道德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些行为背后几乎都有足够的性格塑造来支撑,使得这些负面因素在最后的大图景下,成为了林云这个人物悲剧性的一部分。林云自小聪慧,但因为战争原因年幼丧母,父亲忙于军队事务疏于管教,于是她在部队和士兵打闹、摸着枪管长大,由此逐渐发展成了她性格里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方面,她是美丽聪明的少校,行事果决,执行力极强,拥有明显高出其军衔地位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她对武器研究拥有病态的迷恋和依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漠视世俗的道德观。前者推动了全书前半段剧情的良性发展,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帮助陈博士与丁仪一同推进球状闪电的研究;而后者则在全书后半段球状闪电武器遭遇失败后,将她逐渐推向失控边缘,最后终了于悲剧的结局.

故事里对于球状闪电在理论上的探索,前半程主要是陈博士,后半程丁仪接手,而林云则是贯穿始终的执行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每当研究遇到了看似常人不可解的阻碍时,林云几乎总是那个主动选择突破道德底线,背起所有的指责,以一己之力推动研究继续发展的人。当现有的计算机无法满足验证陈博士数学模型的计算需求时,林云选择黑进SETI@home的服务器,窃取他们的计算资源;当直升机飞行员处于安全考虑拒绝参与捕获球状闪电的飞行时,林云决定以自己的关系特权越级请求上级许可,强制整个行动的执行;当核电站行动处于僵持状态时,是林云坚持攻击从而使首长下定决心将球状闪电第一次投入实战,她甚至主动负责武器发射;最后,当上级决定终止宏原子核研究时,是林云决定违抗命令,带领部下占领试验点,最终强行使用宏聚变武器。与诸多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不同,大刘的作品里常常是情节拖着人物走,大图景下人物随波逐流,故常有故事恢宏而人物单薄的毛病。而林云则是大刘小说里少有的充满主见的人物,在数次关键的转折点里,是她的偏执和冷血保证了球闪的研究能够继续进行,而这种对情节的影响力恰恰是一个优秀的主角应有的特征。

更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即便是因为童年创伤而毕生迷恋球闪的陈博士,在故事里也曾两度决定退出研究,第一次是西伯利亚之旅后因俄罗斯人的经历而深感挫败,被林云鼓动江星辰拉回来,第二次则因为精神无法承受球闪杀人的场景,彻底放弃。而林云则从不言弃,奋斗到最后一刻,并以自己生命为研究陪葬,其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精神力量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而林云对道德底线的突破,也随着一次次的危机而逐渐加大。黑进SETI@home的时候,她不过是窃取别人的一些计算资源;强制执行飞行任务时,她已经开始拿飞行员的生命危险作为赌注;核电站行动和航母行动时,她已经不介意牺牲别人的仕途和性命,只为了自己的球闪武器能够真正派上用场;而当航母行动失败,上级威胁要终止宏原子核研究时,她已然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以自己和数个手下的生命作为最后的献祭,只为让世界看到宏聚变武器的骇人威力。

诚然,以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林云做的这一系列决定很难说是错误的,核电站行动似乎并没有更好的解法,连最后鲁莽的牺牲都意料之外地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林云做出这些决定的动机却很难说是道德的。陈博士在核电站行动时看到林云满心欢喜地做到雷球机枪的发射位置上,她难以掩饰的兴奋令他感到浑身发冷;攻击航母行动失败后,林云近乎崩溃,甚至提出以球状闪电攻击自己从而成为量子战士这样不切实际的构想;各种细节都指出林云所做的这些决定与其说是针对大局审时度势下的冷静解法,更多则是满足自己对武器病态迷恋的偏执追求。

大刘的作品里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道德是否还是必要的?正如如前文所说,林云不是圣人,她显然是那个能够毫不犹豫摒弃世俗道德的人。面对林云这么一个不“道德”的角色,大刘并未作态度明确的评判,一切归于读者的理解。在之后更受欢迎的三体系列里,他也通过了章北海和维德这两个人物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的探讨。对我而言,黑白分明的评判是无意义的,这些矛盾和缺憾,和她的性格魅力一起,使得林云成为一个相当立体丰满的女性角色,以至于大刘自己之后的作品里都再也没有超越。

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是,林云对陈博士是否有感情呢?我认为是没有的,但是以她之聪慧,不可能察觉不出陈博士对她的一往情深。实际上陈博士在与林云告别时也坦白了自己的感情,只是林云立刻点到为止地指出“我们不一样”,让两人的的关系发乎情,止于礼。但是男女之情的微妙之处从不在于单纯有无的区分,两人长期一起奋斗的战友情,以及林云出于对陈博士爱慕自己却无以为报的些许内疚和感激,最终也促使了她变成量子态后,在概率云彻底消散前残存于人世间的最后一点时间里,为陈博士送了一朵量子玫瑰——大刘作品里罕见的细腻桥段,给故事结尾抹上了最后一笔浪漫的色彩。

也许整部小说最浪漫的一点,莫过于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的生命无不终结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陈博士安慰张彬说郑敏在试图测量球状闪电时遇害一如水手葬于大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而故事中的其他人何尝不是如此?江星辰战死沙场,张彬遗体由他魂牵梦绕一辈子的球状闪电火化,陈博士在最后时刻注视着量子玫瑰安然去世,而林云与武器纠缠一生,相信最后也是带着孩童尝试新玩具般的好奇和兴奋,面对那个终将吞噬自己的蓝色太阳吧。

林云是大刘笔下塑造的最迷人的角色之一。

大刘的科幻体系非常喜欢塑造两类人:一类是军人,或者拥有军人素养者,高度理性,杀伐果断,站在超越个体利益的集体主义立场一类是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兼具科学理性和执着真理的疯狂 ,拥有超越人类视角的哲学观和宇宙观

大刘笔下最成功的角色都多少带有这两类人的气质:以章北海、维德为代表的军人,以叶文洁、丁仪为代表的科学家。而林云,不仅是大刘笔下为数不多被赋予“理性”气质的女性角色,也是“军人”“科学家”两类人的结合体,足以见大刘对这个角色的偏爱。

从两个层面谈谈林云这个角色的深刻性和矛盾性。

一、军人层面

林云的军人气质体现在:对武器研制的痴狂;对局势判断的极度理性、冷静,甚至冷血;偏执的战争观和武器观。

陈博士对林云的评价十分准确:

“你就像一艘在夜海上向着远方灯塔行驶的船,整个世界只有那个闪亮的灯塔对你是有意义的,其他部分都看不到。”

她拥有维德一样的军人铁腕,为了目的,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

  • 和陈博士初次相见,她丝毫不讳谈及球状闪电的真实研究目的:用雷电杀人。
  • 为了证实液体地雷的实战潜力,她将其秘密提供给国外军队,使液体地雷被用于实战。
  • 因防雷涂料请张彬出山,对待一个癌症患者,她绕过嘘寒问暖,直奔主题,不近人情。
  • 为了验证丁仪猜想,捕获空泡(宏电子),手腕强硬,动用特权调动飞行员。
  • 核电厂被劫持时,建议动用球状闪电武器,毁灭包括孩子在内的一切有生力量时的杀伐果断
  • 无视军队命令、国土安危,强行开展宏聚变试验,以自己的生命和1/3国土的电子设施为代价,证实宏武器的强大。

但林云本人也并非完全冷酷无情,她安排雷球机枪的武器操作人员和技术维护人员严格分开,并让他们换上军服,作战失败可以作为俘虏受降;在命令飞行员执行捕获“宏电子”任务时,也自愿上机。这些细节,也体现了林云本身的脆弱性和人格魅力

小说的结尾,借父女对话,揭示了林云精神力量的来源:

那些可怕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落到你的同胞和亲人的头上,落到你怀中婴儿娇嫩的肌肤上,而防止这事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或潜在的敌人前面把它造出来!

很多人因为这段话,把林云维德归为同类人,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不为世人理解的激进手段维护结果的正义。

但在我看来,两人的本质并不相同。尽管两人均有着“唯目的论”的极端行事风格,但维德从未忘记自己的出发点,始终贯彻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而林云,逐渐背离了自己规避战争的出发点,把武器研制当成全部人生信仰,当成精神鸦片,甚至有着为了武器激起战争的危险想法。

幼年母亲的遭遇,军中崇尚血性的环境,让小林云能够正视武器,驾驭武器,并逐步形成“通过研制武器,达到和平震慑,即‘武器决定战争’ ”的价值判断。

但在日后对武器的研制和实践中,她对武器的迷恋,就像被家暴的孩童日后对暴力的崇拜,开始逐渐走向偏执、异化甚至神化——

“我意识到,那些能让大多数人陶冶性情的美是软弱无力的,真正的美要有内在的力量来支撑,它是通过像恐惧和残酷这类更有穿透力的感觉来展现自己的,你能够从它获得力量,也可能死在它上面,武器将这种美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从此,我对武器的迷恋便上升到美学和哲学高度。”

这话像不像一个狂热的宗教信徒?她佩戴分子匕首胸针,车内悬挂竹节地雷饰品,崇拜武器和战争的残酷美学,全部身心都被使用武器的狂热精神力量支配,如其父亲所言,“把武器当作毒品”。一个自身对药物上瘾的人绝对做不了把控药品的良医。可以预见,如果不加以约束,林云对于武器的研制和滥用一定会诱发她对于战争的渴望,这对于一个有一定思想影响力的军人,十分危险。

在核电厂劫持事件中,陈博士忍不住说:“其实,你渴望使用那件武器。”
“那又怎么样?这不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吗?”林云低声说。

对于丁仪这类人,为了看到实验现象,穷尽真理,拥有这样突破底线、不疯魔不成活的心态无足为奇。但是对于林云,她不仅仅是一个科研工程师,更是一名军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并对军队思想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一旦思想突破了更深层次的底线,成为武器的傀儡,所带来的只可能是更大的灾难。

最后,当林云罔顾军队命令,强行开启宏聚变试验,她也从一个研制武器达到和平震慑的少校,最终堕落为一个为了实验武器罔顾和平的极端主义者。

鲜花之于寻常女孩,就如武器之于林云。如果为了贪念一瞬花开,就赌上百万性命的安危,赏花人,不是疯子就是魔鬼。

文中,大刘还借林云父亲之口,表明了自己对于“武器决定论”的否定。

“小云啊,你对武器的迷恋不应发展到迷信,应该使自己对战争的思考深刻一些、整体化一些,靠一两件新式武器赢得整场战争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海上阻击战中,球形闪电武器的失利,佐证了林将军对于战争判断的远见。

尽管从小说结局上来看,林云的选择仍然间接导致战争的结束。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这种安排更多出自于作者对于这个角色的怜惜和不忍,以及宏聚变本身“全毁”的设定,无需据此神化林云的牺牲和远见,并合理化林云片面的战争观和武器论。就像二战原子弹的投放,的确加快了战争结束的进程,但不是扭转战争局势的唯一动因。

二、科学家层面

林云科学工作者的个性,十分鲜明。

  • 她能力突出,自己研制的液体地雷,杀伤力惊人;
  • 擅长编程和可视化,“使我们对球状闪电的理论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
  • 作风胆大,不按常理出牌,敢于入侵SETI@home的服务器,以此为自己的研究开路;
  • 不迷信前人经验,在西伯利亚被前人所劝阻后,主张跳出思维僵区——“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可能揭开球状闪电之谜了,这个结论可值几百个亿啊!”;
  • 极富魄力,敢于力排众议,执行丁仪的捕获空泡(宏电子)设想;
  • 工程思维活跃,善于解决问题,将“探杆防御系统”引入空泡捕获体系。

这种集军人冷峻气质和科学家智性美为一体的女性,真是危险而迷人。

林云符合大刘所欣赏的女性特质:崇拜思想的力量,渴望站在更高思维层面的对话,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她的才华得到丁仪的认可和邀请:

“战后离开军队,同我一起去研究宏电子,我有理论能力,你有工程天才,我创建理论你负责实验,我们很可能取得现代物理学中伟大的突破。”

林云婉拒了:

“我是在军队中长大的,除了军队,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全身心地属于别的什么地方,和什么别的人。”

但当她选择开启宏聚变试验,她也明白,自己将背叛军人的天职,背叛自己的战友和父亲,从此无家可归。

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林云和叶文洁二人的归宿很像,因为异于常人的成长经历和精神世界,她们选择了一条背叛同伴/人类的道路,注定孤独一生,难以被理解。

她像一柄无鞘之剑,异常锋利美丽,没有任何剑鞘能够盛的下她的锋芒。刀刃向前,劈尽一切桎梏,直至折戟。这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命运。


弗罗斯特的这首诗在全书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丁仪和林云在张彬墓前,丁仪询问她是否想要走另一条路;一次是林云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后,量子态坍陷之际。

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
但我们却选择了,
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这从此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

我想,这首诗应该是对林云一生最好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