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逃犯條例:特首林鄭月娥堅持不使用「撤回」的表述

  • 李翰文
  • BBC中文記者
香港抗議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經過多個星期關於《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後,仍然沒有正式宣佈撤回修例,堅持沿用「暫緩」等字眼,日前出席例行行政會議前更以「壽終正寢」形容立法工作。

反對修例的團體對她的說法依然不滿,指出「暫緩」和「壽終正寢」都沒有法律上的意義,質疑為何不能直接宣佈撤回修訂。一些建制派政黨也指出,林鄭月娥這個「壽終正寢」的說法與之前的沒有分別,因為修例工作在政治上已經不可以繼續。但特首拒絶讓步也引起多方猜測和質疑。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早前指出,北京政府沒有指示香港修訂《逃犯條例》,但香港有評論仍認為那是北京政府的旨意,因此林鄭月娥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官員,不能宣佈收回北京政府要推行的一個政策。

一些觀察也認為,林鄭月娥在做決定前也要先考慮香港各方的反應,加上她本身性格倔強,因此至今仍然不願意承認自己錯誤,正式撤回修例。

林鄭月娥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林鄭月娥周二會見傳媒,是7月1日晚上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大樓後,她首次與香港傳媒會面。

「撤回」之爭

林鄭月娥6月15日宣佈暫緩修訂《逃犯條例》後,外界已經多番要求她正式撤回建議,認為如果只是暫緩,政府可以隨時通知立法會繼續審理。她在周二(7月9 日)提出修例「壽終正寢」的說法後,解釋那是一個比較「斬釘截鐵」的說法。

香港親北京政黨民建聯的主席李慧琼曾經指出「暫緩」一詞沒有給市民帶出完全清楚的訊息,又說如果林鄭月娥明言撤回修訂,可以修補社會撕裂,「相信民建聯及其支持者可以理解」。

但另一些建制派議政黨指出,即使林鄭月娥正式宣佈撤回修例建議也無法減少香港社會對政府的不滿,因為示威者已經加上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警民衝突等更難滿足的訴求。這也是她為什麼不肯進一步鬆口的原因。

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說,她不明白林鄭月娥為什麼不肯說宣佈撤回修例建議。陳方安生認為,林鄭月娥說希望香港社會平靜下來,一個最容易做的方法就是爽快地宣佈撤回建議。陳方安生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說,林鄭月娥已經說逃犯修訂條例草案已經死亡,但拒絶明言撤回草案,「是不是要和香港人鬥氣?」

香港抗議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反對修例的團體周日(7月7日)再次發起遊行,主辦單位稱有超過23萬人參加,香港警方說最高峰時期有5.6萬人。

香港多家媒體都在猜測林鄭月娥拒絶使用「撤回」字眼背後的考量,認為主要是因為如果正式撤回草案,等同承認最初建議修訂《逃犯條例》是個錯誤的決定。同一時間,建制派政黨當初全力支持香港政府修例,如果政府現在撤回修例,會給人「建制派政黨支持一個錯誤決定」的觀感。

香港資深傳媒人袁建國認為,林鄭月娥可能仍然堅持自己看法正確,認為其他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認為其他人與自己的水平不同。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他認為林鄭月娥這種堅持「令她沒辦法深徹反省」。

音頻加註文字,香港遊行轉戰遊客區,BBC現場訪問內地遊客和香港示威者。

袁建國又指出,林鄭月娥做決定時,需要同時考慮香港警察、建制派政黨和北京政府的想法,因此她不容易自如地面對現時的問題。

林鄭月娥周二提出「壽終正寢」的說法後仍然沒有平息反對修訂《逃犯修訂》人士的憤怒,多個團體繼續計劃周末在香港各區發起遊行,也有人在不同地方建立「連儂牆」,讓反對修例的人士貼上寫有示威字句的便條,偶然與一些政見不同的人爆發肢體衝突。

「林鄭月娥一天不能面對這些示威者或反對者的訴求,其實比較難解決現時的問題。」

反對修例的示威者在香港多個地方設立"連儂牆",讓反對修例的人士貼上寫有示威字句的便條。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反對修例的示威者在香港多個地方設立"連儂牆",讓反對修例的人士貼上寫有示威字句的便條。

香港政府收回具爭議議題時用過什麼詞語

撤回:政府2003年計劃按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建議在香港制定國家安全法,引起巨大爭議。政府認為立法是香港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責任,但反對立法一方擔心修例會損害香港市民的自由。有反對立法的團體發起遊行反對修例,吸引約50萬人參加,最後特首董建華宣佈撤回立法建議。

擱置:梁振英擔任特首時,在2012年建議強制在香港的中小學推行一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聲稱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份認同,更推出教學手冊供老師教學時參考。但反對一方批評教學手冊內容偏頗,形容課程內容「洗腦」。政府最終宣佈擱置。

「不提及等同不存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第一任特首董建華1997年宣佈每年興建最少85,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解決香港人的住屋需求,但遇到當時經濟衰退,這個計劃被視為致香港房價大跌一個原因。董建華2000年被香港媒體查問這個計劃仍然存不存在時,回應說他從1998年就再沒有提此計劃,反問記者「那你說還存不存在?」外界對董建華的這種「不提及等同不存在」的說法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