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没有亲生儿子,这种说法出自哪里,是不是真的?

关注者
42
被浏览
23,775

30 个回答

一句话回答: “朱元璋老婆马皇后没有亲生儿子”这个说法其实最晚在明末就有了,但极大概率不是真的。

现存的马后无子说之源流出处,明显是明末文人的笔记/野史。

比如谈迁(公元1594-1658年)在其笔记《枣林杂俎》中,即引用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沈若霖所著的《南京太常寺志》,认为马皇后无子,朱元璋前四子为李淑妃和䂵妃所生。同时谈迁还记述看守明孝陵的太监们也都声称马皇后无子。

《枣林杂俎·义集》彤管 孝慈高皇后无子 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䂵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见《南京太常寺志》。孝陵阉人俱云孝慈高皇后无子,具如《志》中。

注意,此书和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汪宗元所著的《南京太常寺志》完全不是一书,而且本身已佚,留下的都是别人对其的引用。

同期李清所著《三垣笔记》中,也提到了和谈迁类似的说法。

三垣笔记 附识补遗: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䂵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馀,而西侧止䂵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䂵之言有以也。惟周王不载所出,观太祖命服养母孙妃斩衰三年,疑即孙出。

另外明末查继佐(公元1601-1676年)所著的《罪惟录》,相应记载明时就已经有马皇后无子的说法。

罪惟录: 或曰高皇后无子。

但综合判断,此说可信度很低,极大概率不是真的。

按照宋濂《佥都督李公神道碑》及刘三吾《敕赠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李杰追封先代碑铭》所述,李淑妃之父李杰到公元1356年(丙申年,至正十六年)才归附朱元璋。而朱元璋长子朱标据明史记载生于公元1355年,次子朱樉据明实录记载生于公元1356年, 时间对不上。

明史 卷115: 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
明实录 卷4: (至正十六年十一月)丁亥,皇第二子生,孝慈皇后出也。

而且据墓碑所载,李杰1368年末阵亡时虚岁年仅三十八,也就是说他生于公元1331年左右,在朱标出生时最多二十四周岁,在朱元璋三子朱㭎出生时最多也只有二十七周岁,基本不可能做前三子的外公。年龄对不上。

最后,从朱棣的角度,如果朱樉朱㭎并非马皇后亲生,他根本不用为他们而篡改实录,只修改自己,最多再加个同母弟周王就好了。动机还是对不上。

据此来看,所谓的“马皇后没有亲生儿子”纯属胡扯,李淑妃不可能是朱元璋前三子之母,至少他们应该都是马皇后所生。

至于朱棣和周王朱橚的生母,倒是因为䂵妃生平家庭背景没有任何靠谱的记录留下(所谓的高丽出身其实是以讹传讹,无法考证出来源),而无法彻底确认。只能说二人母亲肯定不是元顺帝的高丽妃子(毕竟朱元璋1368年才北伐,怎么可能在1360年就染指元顺帝的后宫呢),其他的就都属于千古谜团了。

马皇后无子之说虽在明末,就已有此说,只是当时少有人信,不成什么气候,但在今天之所以盛行,这是源于一桩公案,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围绕明成祖生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一讨论牵涉傅斯年、朱希祖、吴晗、李晋华、王崇武等众多明史研究专家。

在这一桩公案里,傅斯年首先发表了《明成祖生母记疑》一文,认为《明诗综》、《陶庵梦忆》及谈迁之《国榷》、《枣林杂俎》等文献在记载明成祖生母时,均引《南京太常寺志》傅氏同时参以《明史》、《明实录》等文献,提出了明成祖生于硕妃的观点。

这一考证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引起了朱希祖的辩难。他于1933年在《明成祖生母记疑辩》指出《南京太常寺志》存在四点疑问,其中一点就是记载马皇后无子,取其他嫔妃之子以为己子,并载懿文太子、秦晋二王为李淑妃所生,成祖为硕妃所生,这种记载有悖《玉碟》、《实录》,所以《太常寺志》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他又参酌其他文献,提出了“疑高皇后无子之说似不足信”。

傅、朱二人的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吴晗的重视。他搜集明人有关明成祖生母记载的各种史料,将之分为五种说法,并一一做出剖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观点,其中一个就是“高皇后无子”。

他的论证过程如下图1、2、3、4、5、6所示。

图1,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3期


图2,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3期


图3,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3期


图4,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3期


图5,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3期


图6,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1935年,第10卷第3期

但宋松华认为吴晗在《明成祖生母考》中的论据不能成立。

第一是吴晗误读了俞本《记事录》。

﹙张德信点校本﹚《国初群雄事略》卷二原文是这样说的:“九月,复攻集庆路,陈野先叛,郭元帅、张天佑战败死之。是月戊戌,仍命郭元帅、张天佑率所部军攻集庆。己亥,天佑等至方山,攻破左答失纳识里营,走之。陈野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佑郭元帅皆战死(引自《太祖实录》)。

元义兵元帅陈野先领兵攻太平府,士卒登城,上亲率死士拒之,城中危急。是时,上娶孙伯英妹为次妃,妃言于上曰:‘府中金银若干,何不尽给将士,使之奋身御敌,倘有不虞,积金何益?’次日,上尽置金银于城上分给将士,遂大败敌兵,生擒陈野先。上亲释其缚,坐与语,野先许以全军归附。上与结为昆弟,宰乌牛白马以祀天地,歃血为誓,约共攻建康府。即令还营整兵以待并进。

十月(案此误,应为九月),郭、张二元帅督兵由官塘经同山进攻建康之东门,陈野先自板桥直抵建康攻南门,自寅至午,城中坚守。野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亦杀之。野先会元兵夹攻,大军遂溃,部下总管赵继祖跳马遁,野先单骑追逐,雁门孟万户刺杀之。(引自俞本《记事录》)”

考《明太祖实录》《国榷》陈野先被朱元璋俘获是当年(至正十五年)六月的事情。“元义兵元帅陈野先领兵攻太平府,……,野先单骑追逐,雁门孟万户刺杀之。”这段只是解释九月郭张二元帅的死因,补叙六月陈野先被俘之经过,及朱元璋如何厚待野先。为突出陈野先之卑劣行径,而特意附录这段,与上下文毫无关系。吴晗先生误认为划横线的部分是九月的事情,因而误读了俞本《记事录》,错误地得出第一次太平之围九月才解除的结论(事实上,至迟在七月壬辰,第一次太平之围已经解除,因为这个时间朱元璋已开始攻取集庆)。据此,又结合《马皇后传》《常玉春传》《康茂才传》,得出直到至正十六年二月以后马皇后才渡江的结论。

第二,作为论据的《明史太祖本纪》记述粗略,吴晗误认为从六月初二朱元璋进入太平,即被元兵包围,因而忽略了对六月初二至六月初七这段时间的考察。

据《明太祖实录》说朱元璋(至正十五)六月初二渡江占领采石,“缘江诸垒,望风迎附”,又云“辛酉(六月初七),元右丞阿鲁厌、副枢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截采石江,闭姑孰口,绝我归路。”可知初二至初六,采石为朱元璋占领,去往太平的道路是通畅的。又和州距太平仅是一水之隔。在这几天之内马皇后是完全可以渡江的。据俞本《皇明记事录》,六月初七陈野先围攻太平时,已出现次妃孙夫人的身影,再据《马皇后传》所云:“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则马皇后在也在太平城中。再看毛奇龄《彤史拾遗记》马皇后条所云:“太祖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止繁昌陈迪家,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是合情合理的,是可信的。

万斯同《明史》﹙416卷本﹚马皇后传:“太祖克太平,后率诸将妻妾渡江往从之,既而元师断江路。将士内顾室家无离去者。”明言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七之前,马皇后已到太平。

所以,马皇后无子之说,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