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台灣的亞洲角色:專訪「日本近代洋画大展」林曼麗教授、薩摩雅登教授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特別報導

剖析台灣的亞洲角色:專訪「日本近代洋画大展」林曼麗教授、薩摩雅登教授

2017/10/30 ,

評論

Jesse

Photo Credit:王文彥攝/北師美術館提供
Jesse

Jesse

熱愛老派的事,深覺長大是場叫人厭惡的陷阱,既幼稚且天真。喜歡雷蒙·錢德勒,希望有一天「能發明告別警察的方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在美術館要做研究是很困難的,我們甚至沒有近代美術館,期待台灣與國際間的研究網絡相連結,而不只是固守著台灣內部的研究,我希望這個展覽不是一次就結束了,而是能夠持續發展下去,像是日本那樣,透過研究成果,建立完善的美術價值體系,如此一來藝術市場也能更為活絡、穩固。

我們對於台灣處於亞洲的什麼位置有許多疑問,儘管在地理上能夠很簡單地說明:台灣位於亞洲東部;然而在歷史上卻有許多變動,不論是在冷戰期間的島鏈的一部分,或是在90年代泡沫經濟到來前宣示的「亞洲金融中心」。這不僅意味著亞洲的模糊範圍,同時也對位置的對照點有許多解釋方向。

到了今日,我們仍然在政治上爭論著,台灣所處的亞洲位置,譬如作為中國的邊緣地區或者別於中國的東亞位置;但在經濟上,我們面對中國以及東南亞的崛起,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徬徨。文化上也有類似的不確定感,台灣顯然與中國有明顯的連結、與現代日本有更多理不清的關係,就像是戰爭遊戲裡頭的地圖迷霧一樣,有待連結與驅散。

10月初北師美術館所推出的新一檔展覽「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可以說是一檔,在文化上,或者更具體地說,在藝術史上試圖界定台灣在亞洲位置的展覽。由前北美館、故宮館長,今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教授擔任總策劃,東京藝術大學薩摩雅登教授策展,由北師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洋畫商協會,以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四個單位共同主辦,展出近100件日本近代洋畫家的繪畫作品,時代橫跨明治末期,經大正年間,至終戰前的昭和20年(1945)。

三人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由北師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洋畫商協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共同企劃,其中三名核心人接受TNL專訪,左起分別為:日本洋畫商協會理事長長谷川智惠子女士、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教授、策展人東京藝術大學薩摩雅登教授。

如同薩摩教授所說,本展除了回應2014年同樣在北師美術館舉辦的「臺灣近代美術-留學生們的青春群像(1895-1945)」,也是東京藝術大學創校130週年、日本洋畫商協會60週年的紀念展覽,對日本現代美術史有代表性意義。同時這檔展覽也奠基在台灣現代美術的歷史位置與連結,林曼麗教授說道:「我在2000年擔任北美館館長時,就舉辦過『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當時想把東亞幾個國家近代美術的發展背景整合成為一個大型的展覽。但因為日本經濟的狀況,使得後續發展停滯下來,台灣和其他國家也沒能繼續關注。」

林曼麗教授自2012年起職掌北師美術館,開館展覽「序曲展」是對從2000年以來的東亞美術發展研究的一次號召。該展以台北教育大學(前台北師範學院)在台灣美術史發展中的歷史定位為主軸,透過東京藝術大學借出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畫家留學日本時的作品,以藝術史為展覽根基、藝術教育為目的,嘗試跨界合作與新穎的展出形式,為這座年輕小巧的美術館發出了響亮的第一聲。

儘管林曼麗教授與薩摩雅登教授結識早於2012年,但兩人以及兩校的合作便始於此,她說:「我在做『序曲展』的時候,希望不要回到傳統只講美術家的方式,所以我嘗試與東京藝術大學結合,因為台灣前輩畫家們大多在那裡留學,同時也將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帶給台灣的啟蒙和教育成果,呈現在整個脈絡中。」

IMG_4561
Photo Credit:曾傑
林曼麗教授自2000年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任內,積極推動東亞美術發展研究工作,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中也展示了過去的研究成果與展覽畫冊。

2014年,北師美術館在林曼麗教授的帶領下,舉辦「台灣的近代美術-留學生的青春群像」再度深入探討了台灣與東亞美術發展關係,以台灣留日畫家的學生時期作品為主,更加突顯了台灣現代美術發展與日本美術發展的緊密連結。展覽期間同步舉辦國際研討會,延續2000年以來,將台灣放置於東亞美術史發展中進行討論的初衷。

薩摩教授對於前兩回的合作抱持積極的看法,他說道:「我自己做美術史研究時,向來不只關注日本內部,我一直想要打破台灣看台灣、日本看日本這樣的框架,研究視野比較開放。」策展人薩摩雅登教授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主修西洋美術史),在80年代末期留學德國符茲堡大學,自1990年代起於東京藝術大學任教,從事研究、策展等工作。

薩摩教授解釋:「我大概在1995年開始意識到台灣和日本有種特殊的關係,特別是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遺留下的部分。不管是美術還是建築似乎都與日本有所關連,也讓我對台灣感興趣。」林曼麗教授一面翻譯,一面稱讚道:「不是所有日本的研究者都願意這樣和你合作,有些研究者很封閉,甚至不認為台灣有什麼重要性。」

在這第三次合作的展覽中,為了突顯這檔展覽對於三方主辦單位的紀念意義,展覽開幕前特別安排了開箱儀式,在眾人面前儀式性地展示了第一代日本洋畫代表畫家黑田清輝的作品《婦人像(廚房)》以及兒島善三郎的《紅色背景》,前者在留法期間受到晚期印象派畫作的影響,融合了印象派與日本畫的技法,發展出了屬於日本洋畫獨特的「外光派」技法,著重物體輪廓的光線表現;後者則與台灣有特別的關係,該畫曾在1931年隨獨立美術協會展覽巡迴至台灣,於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展示,薩摩教授說:「那時候台灣民風很純樸、保守,這幅畫的裸露女子以及強烈的色彩,展示期間甚至還得出動警察維持秩序。」

IMG_4516
Photo Credit:曾傑
策展人薩摩雅登教授在開箱儀式中介紹兒島善三郎的作品《紅色背景》,此件作品曾於1932年隨展覽來台,此次是睽違85年再次來台展出。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從拉斐爾.柯倫的畫作《花月》(1886)開始,呈現日本現代美術受到歐洲美術的影響,透過工部美術学校、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一路建立的官派畫作,同時也展示了當時為了與主流畫派相抗衡的「二科會」成員的畫作,畫風包括後印象派、野獸派到超現實主義等。此外,日本的水彩畫作受到英國系統的影響,置於地下一樓展場的水彩畫作以石川欽一郎為代表,與展場二樓、三樓受法國影響為主的油畫作品形成對照。

石川欽一郎是本次展覽的「台灣軸線」的重要代表,他自1907年起多次來台,並先後在台北第一師範學校以及台北師範學校任教,是台灣現代美術的發展的重要啟蒙者,他教授的學生如李石樵藍蔭鼎等人,皆是台灣現代美術重要的畫家。另一方面,本次展覽的選件和年代跨距也是以「台灣美術史」為考量,薩摩教授表示:「雖然這次的展覽年代從明治末期開始,但主要展示的內容還是大正年間到終戰前的昭和年,原因還是因為台灣是從大正年間才開始有留學生到日本學習,一直到戰爭開始之後,也就中斷了。」同時接受訪問的日本洋畫商協會(日本洋画商協同組合)理事長長谷川智惠子女士,有感而發地說:「大正年代真的是個美好的年代,所以當時的作品的品質和表現力都非常的好。」

本次展覽除了由兩個學校負責展覽的策劃和執行之外,為了商借許多重要的作品,則有賴日本洋畫商協會的協調和聯繫。日本洋畫商協會成立於戰後1957年,由日本最早的畫廊日動畫廊所籌組,如今在日本全國有41家畫廊聯盟,長谷川女士同時也是日本日動畫廊副社長。為了響應這檔展覽,日動畫廊也邀請龔卓軍教授策劃小型展覽,以梅原龍三郎在北京所做的《長安街》一畫為主軸,以當代藝術的視野與北師美術館的展覽對話;除此之外,青雲畫廊也藉此時舉辦「楊三郎畫展」以留日前輩畫家與本檔展覽相呼應。

IMGP0573
Photo Credit:王文彥攝/北師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覽中另一亮點是位於2樓的光通訊與AR展區,北師美術館與工研院技術合作,民眾可以透過手機軟體,看見關於展覽相關的歷史資料,以及畫家的介紹。

頗具興味的是,本此展覽的三名核心角色中有兩位女性,然而展覽中清一色全是男性畫家的作品,女性僅存在於畫框內,或坐或站,透過林曼麗教授的翻譯,薩摩教授解釋:「在這個時期日本的確有一些女性畫家,然而數量並不多。同時,洋畫發展的主要單位東京美術學校僅收男性,當時女性另有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因此在洋畫發展中,少有女性畫家。」長谷川女士一邊點頭,一邊說:「當時的女性比起今天情況限制更多,許多女性因為結婚、生子之後創作就被迫中斷。另外,當時日本對於油畫沒有太多認識,甚至許多人還以為是用食物油進行創作。」

相對於此,林曼麗教授與薩摩教授對本次展覽感到缺憾的部份,還是展覽中缺少了藤田嗣治的重要畫作,僅能展出他在學院時期的自畫像(這也是東京藝術大學的傳統,繪畫科的學生入學都得創作一幅自畫像)和其他小型作品,薩摩教授用平靜的口吻說:「2018年是藤田先生逝世50週年,日本已經預定舉辦大型的個展,因此重要的作品都已經先被預定借展,因此這次的展覽很遺憾沒能在台灣展示。」

訪問尾聲,林曼麗教授特別講述了在地下室展區唯一的一件油畫作品《河畔》,《河畔》是石川欽一郎在台灣任教時,推動了1927年第一屆台展,作為一位以水彩為主要創作手法的畫家,為了鼓勵學生參與,示範性地繪製了這件油畫作品。這幅作品在戰後逸失,僅有展覽當時《日日新報》的照片佐證,石川欽一郎也在戰後過世;這幅畫作因緣下在市集中出現,被一名周姓醫師買下,長年掛在診所二樓,周醫師也於2005年離世。

他的女兒在書中意外得知父親這件收藏的重要性,主動與畫廊聯繫,林曼麗教授與顏娟瑛教授一同前往鑑定,確定了這幅畫確實為石川欽一郎為台展所繪之作品,遂由阿波羅畫廊委託修復師戴敬晃協助修復。薩摩教授也特別為了這幅畫策劃了一個展區,安排了水彩畫的展示區域,林曼麗教授打趣地說:「說起這個故事,我總是覺得冥冥中註定,畢竟這裡也是他當年來台灣任教的學校,或許他刻意選擇了要在這裡再度展示。」

IMGP0672
Photo Credit:王文彥攝/北師美術館提供

在地下室展區特別安排了以石川欽一郎為主的日本近代水彩名家的作品,有別於來自法國的油畫系統,日本的近代的水彩畫受到英國水彩系統的影響深重。

此外,由於石川欽一郎兩次來台任教,因此台灣現代美術的水彩畫技法也具有濃厚的英國系統影響。圖中是地下室唯一一幅油畫作品《河畔》是石川欽一郎為了第一屆台展所繪,學界一般認為逸失,直到近期發現收藏者,睽違90年才重新亮相。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自10月開幕後,將持續開放至2018年1月,配合展覽開幕也同步舉行國際研討會,世界各地的學者將來到台北,針對東亞現代藝術的發展發表相關研究。林曼麗教授過去曾期待北師美術館成為台北城市的細胞,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休館之際,北師美術館所舉行的這檔展覽,不僅在學術上帶動了東亞國際相關研究的交流,也吸引了商業畫廊的響應。

她說:「過去在美術館要做研究是很困難的,我們甚至沒有近代美術館,期待台灣與國際間的研究網絡相連結,而不只是固守著台灣內部的研究,我希望這個展覽不是一次就結束了,而是能夠持續發展下去,像是日本那樣,透過研究成果,建立完善的美術價值體系,如此一來藝術市場也能更為活絡、穩固。」石川欽一郎畫作的現身,以及一檔以日本繪畫映射台灣美術史的展覽,或許正是我們在漫長苦尋台灣的亞洲位置歲月裡,終於能夠在迷霧中見到自己的象徵。

展覽資訊

名稱: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時間:2017/10/07-2018/01/07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詳情請點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眾人的新美術:日本近代洋画畫會的力量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北師美術館所推出「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以將近100件展品爬梳明治至昭和時期100年間日本洋畫的養成與發展。本展由林曼麗教授擔任總策劃,東京藝術大學薩摩雅登教授策展,展期為2017年10月7日至2018年1月7日。展覽包含外光派學院主義的黑田清輝、藤島武二、和田英作等人,到前衛如野獸派風格的萬鐵五郎,以及近年為人熟知的藤田嗣治等洋畫家的傑出畫作。且由於石川欽一郎與臺灣的特殊關係,特別策劃展出數十餘幅水彩名家畫作。透過這些經典日本近現代畫作一探日本西洋繪畫發展的源頭與流變,是日本近代美術作品於臺灣首次大規模且完整的呈現,極具指標意義。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