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是什么水平?他的死对明朝到底有多严重的后果?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对明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关注者
1,158
被浏览
2,026,990

220 个回答

其实和毛文龙立过什么功劳,或者是否有反叛的企图都没什么关系。关键点在于,毛文龙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官员,被授予尚方宝剑。这么一个封疆大吏,被矫诏杀了,朝廷对这件事情要么公开宣布毛文龙的罪状补足程序,给袁督师兜底;要么就得治袁督师矫诏之罪。然而朝廷两面都没有做,直到袁督师牛皮吹破,才秋后算总账。那么中央的权威何在?大萌最后的垮掉,其实就是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的总结过,袁督师杀毛文龙是这一系列诡异操作的一部分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 知乎上讨论了很多次。每次看到哪些讨论的言之凿凿的说研究了多少年明史的,挥舞着各种各样的史料,口沫横飞的在哪里大言不惭。总觉着查点什么,所以没事去翻了翻各种资料。

突然发现,这个争论从几十年前就一直存在,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这里面分三个派系;一、忠勇毛;二、叛徒毛、三、中立毛。

看完之后感概,不认真学习就会浪费时间在重新学习上。只有真正下了功夫,拜读了前辈的汗水才知道,每个学科都是要时间灌溉的。而对于袁于毛这个问题,我本来也是半路开始感兴趣。一开始看三无小说,从《鹿鼎记》里面觉得毛文龙是大坏蛋;看《碧血剑》觉得袁崇焕忠勇无敌;小时候看电视剧《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厉害; 后来看日本侵朝,知道中日博弈的朝鲜;知道关外无敌李成梁,李如松; 后来看戚继光才知道 他编练的部队最后是死在关外,血战而亡;看大玉儿小玉儿,看各种清宫戏,知道松山之战洪承畴是怎么降清的。一段时间看什么萧燕燕,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一时之间少数民族英主辈出,活该一统江山; 历史观点随着知道的越多,也在逐渐变化; 从一开始看穿越回去就催着要搞民主,到后来发现回去搞民主完全是扯蛋,根本看不下去;

专家研究历史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点,角度、观察方法有偏颇。我等小白又凭什么以为自己的一定正确。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君不见,苏联是二战的中流砥柱的事实,在七十年后已经变成美国是二战中贡献最大的国家。 这是在我们眼皮下面发生的故事,我们与明末毕竟相隔近500年,我们单凭一点文档,一点各家所言,谁又知道真假呢?数据是可以造假的,文字是可以编撰的,历史是可以涂改的 。连二战的视频都可以在电影不断的宣传下,让牺牲三千万的苏联成为二战的发源地,有什么不能篡改的。

所以我只能凭自己本心,凭自己认为的逻辑推导加记载发生来判断,也许是有问题,但这是我对历史认知的方法。不过一家之言。你有你的方法,不过我信不信是我的事情;同样,我有我的主张,我只对自己本心负责,我可不想听别人吓哔哔!


而且所谓什么满文老档,东江塘报各种各样的资料都是早就被研究了个遍的;

但是三家谁都说服不了谁,其实众多学者说法不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文龙在明朝、后金国和朝鲜的官方史料文献,以及各种私修史书中的不同形象,因为那些史料文献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同;史官的感情亲疏也大有影响;每个国家的利益不同;史家关注点、研究方法、史料也有不同,最终导致袁崇焕与毛文龙事件的众多说法。

而今天在知乎上讨论的事情,只是再来一遍,站在不同的历史观点角度上来重新看待这个事件。

我们先看看之前有资格讨论这些话题的都是什么人:

一、认为认为毛文龙罪状无证据,但是功绩却不可没,袁崇焕斩帅误国。

孟昭信 男,汉族。辽宁法库人。历史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曾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吉林海史学会理事。现已离休。科学研究以清代政治史为重点。

尹韵公,男,1956年10月生,重庆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为新闻史研究,从事新闻学研究。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二、是认为毛文龙嚣张跋扈,难以遏制,与后金国眉来眼去,杀他就是为了考虑辽地大局,可堪壮举。

孟森(1869-1938年1月14日[1]),字莼孙,号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称为孟心史先生。江苏武进人。孟森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李光涛(1897~1984)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怀宁县(今安庆城区)人。著名的明清史研究家。

关文发,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深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湖北省史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会顾问

陈生玺,195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同年随我国著名的明清史专家郑天挺教授攻读明清史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底因“反右”而终止学业,下放劳动,随后改作图书管理工作,1978年再回南开大学历史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当然还有阎崇年


三、持中立态度,认为毛文龙作为统帅,前期功大于过,后期罪浮于过,所列的罪状并非尽实,斩杀毛文龙的确贻害深远。


陈涴 多年来,他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内潜心耕耘,主要从事清史和改革史方面研究。先期主攻清史、特别是清前史研究,著有《皇太极》一书并论文20余篇及《清代人物传稿》等多部合作著作。在关于萨尔浒之战双方兵力与努尔哈赤、代善、袁崇焕等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上均提出了独到之新见,《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年)、《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等曾予以评介。

张介文 海南大学


特别鸣谢:陈子帅菌读文史曰的开创

-------------------------------------------------------------------------------------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在双岛斩杀毛文龙 (1576年-1629年),这就是著名的“斩帅”事件,这在明清战争史上是一件影响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

关于“斩帅”事件和毛文龙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专家分歧也很大。

众多学者专家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斩帅”事件和毛文龙其人进行研究。



一、关于毛文龙所犯的罪责是否到了该杀的程度,应该如何杀,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杀的问题。

  • 有些学者认为毛文龙罪状无证据,但是功绩却不可没,袁崇焕斩帅误国。

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文章是孟昭信《试评袁崇焕的功和过》、《“东江移镇”及相关问题解析》,尹韵公《袁崇焕诛毛文龙案考》

孟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认为袁崇焕斩帅是以复辽为名义的,真正原因是明末激烈的党争。

第二篇文章则就明末的“移镇风波”进行分析,认为移镇不利于辽地战事,主张移镇的大臣就是意在迫害毛文龙;并认为天启七年 (1627年) 毛文龙的确有援朝之功,认为毛文龙的一些罪状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是夸大其辞。

他的结论是毛文龙并没有当斩之罪,斩杀毛文龙是袁崇焕犯下的大错。

尹教授的论文则根据《东江疏揭塘报节抄》的记载,得出毛文龙有功劳,没有犯大错的结论,认为袁崇焕虽然是因为议款的事而斩杀毛文龙,但是同时也夹杂了一些私人的恩恩怨怨在里面。

总之,这两位教授认为毛文龙被杀是一场明朝典型的政治阴谋,是袁崇焕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



  • 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毛文龙嚣张跋扈,难以遏制,与后金国眉来眼去,杀他就是为了考虑辽地大局,可堪壮举。

这一观点持有的学者和论文有孟森《明总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李光涛《毛文龙酿乱东江始末》、邓珂《袁崇焕诛毛文龙辨》、关文发《袁崇焕诛毛文龙辨析》、阎崇年《袁崇焕“斩帅”辨》、陈生玺《关于毛文龙被杀之前后》等。

孟森教授



李教授的论文梳理了一遍毛文龙的事迹,但是全面否定毛文龙的作用,认为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阎崇年教授认为袁崇焕斩帅是服务于复辽大局。

对于毛文龙,袁崇焕本有四个计策,但最终只选择易将驭军,袁崇焕出于全局的考虑,选择先斩后奏的方式。

并对“功大过小不当杀”、“收抚为用不该杀”、“未经请旨不应杀”、“三将降清证错杀”四种说法进行辩驳。



陈教授、邓教授、关教授的论文则驳斥明末党人借袁崇焕迫害毛文龙的说法,认为毛文龙十二罪状皆言之凿凿,被杀实属咎由自取。

  • 还有一种观点持中立态度,认为毛文龙作为统帅,前期功大于过,后期罪浮于过,所列的罪状并非尽实,斩杀毛文龙的确贻害深远。

代表性学者和论文是张介文《论袁崇焕》、陈涴《袁崇焕诛毛文龙辨析》等等。

二、毛文龙是否真的通敌?毛文龙来书是否真实?袁崇焕是否因其通敌而欲杀之以除后患?告密者又为何许人?

所谓毛文龙来书是指毛文龙致后金大汗皇太极的书信

《满洲秘档》、《明清史料》、《明清档案存真选辑》集中公布的毛文龙来书,一共有8封。来书公诸于世之后,史学界意见不一。



张伯桢、李光涛等教授认为这是毛文龙私通后金皇太极的铁证,孟森教授则认为这是明清统帅之间相互玩弄,并非有意归降,辽东历任督抚都与后金国打过交道,那些书信不能算是证据。

到了现代,关于这一问题又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专家认为毛文龙来书非毛文龙亲书,是王子登伪造,方便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代表文章有孟昭信《毛文龙来书试析》、《坚拒诱降与相机议和:三谈毛文龙的评价问题》

孟教授的第一篇文章认为毛文龙来书只有第一封是真实的,其他六封都很是可疑,应该是王子登伪造的。第二篇文章则认为毛文龙坚守后方,拒绝投降、看准时机与后金国议和、引诱投降后金国的明朝降官反正,他与后金国的议和并没有损害到明朝的利益,但是他的骚扰的确给后金国带来很大的困扰。



尹韵公《袁崇焕诛毛文龙案考》则认为毛文龙通敌的说法不合情理,表示毛文龙在敌后坚持这么久,没有突然投敌的道理。

另一种说法认为毛文龙来书是真实存在的,毛文龙是真的打算投降后金国,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是为国除患

代表性学者和文章是陈生玺《关于毛文龙之死》、姜守鹏《毛文龙与皇太极的关系》、神田信夫《清太宗皇太极和毛文龙的议和》等。

陈教授的文章主要依据《满文老档》、《李朝实录》的记载,证明毛文龙一直与后金国秘密来往,后来因为王子登告密而被杀。

姜教授的文章认为毛文龙来书是真实的,毛文龙因为不满于明朝对他的控制而有自立之心,但是由于双方互相猜疑,而未遂。

神田教授的文章则详晰地叙述皇太极和毛文龙之间的议和活动,认为毛文龙议和主要是因为明朝阉党倒台,想要借议和来保全自己的势力,并有意与皇太极合作,但是最后图谋未果而被袁崇焕斩杀。



有些学者虽然认可毛文龙来书的真实性,但认为告密者是刘兴祚 ,主要有林铁均、郭成康《论袁崇焕的主和与斩帅》,关文发《袁崇焕诛毛文龙辨析》。

有的学者则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毛文龙虽然立场有所动摇,但是还未背叛明朝,投降后金国,且当时人并不清楚此事,故不能一口咬定他一定想要投降后金国。有罗继祖《十七世纪初辽东人民抗后金的斗争》、许振兴《论毛文龙的历史地位》等文。

三、毛文龙在辽东战事中是否真的有功,东江对后金国的牵制力有多大?其战斗力有多少?己已之变 (崇祯二年,1629年 )是否由于斩杀毛文龙所致?三王(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投降后金国,袁崇焕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

一种观点认为毛文龙有功,有一定牵制力,是后金国的后顾之忧。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使得亲者痛仇者快,让东江镇的牵制力量大为减弱了,导致后来的己巳之变。而且斩杀毛文龙导致皮岛的军心不稳,后来耿仲明 、孔有德等人的叛变和袁崇焕斩杀毛文龙有很大的关系。



持这一观点的人很多,前述第一个问题对毛文龙持全面肯定和中立分析的学者大多认可这个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毛文龙功劳并不是很大,只是实施一些小规模的偷袭行动,对后金国牵制力极其有限。

就是为时人津津乐道的镇江之役也是破坏三方布置策,导致明朝失去辽西之地。毛文龙在皮岛则祸害朝鲜,导致朝鲜遭受到后金国的入侵。己巳之变乃明金和议破裂和喀喇沁降金所致,与斩杀毛文龙无关。三王投降后金国是在斩杀毛文龙数年之后,不应该由早已经死了的袁崇焕负责。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的学者和文章有:民国孟森《明清史讲义》、李光涛《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现代有关文发《袁崇焕诛毛文龙辨析》、李善洪《试论毛文龙与朝鲜的关系》等等。陈生玺《明清易代史独见( 增订本 )》收录了研究毛文龙的四篇文章,也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另外一些学者则避免在毛文龙的功过问题上纠缠,而是从其他角度上考虑毛文龙和东江问题。

有些学者选择从毛文龙与避难的辽地百姓、制海权、东北亚格局的角度出发。比如罗继祖《十七世纪初辽东人民抗后金的斗争》认为皮岛已经是当时辽地百姓反抗后金国的中心据点,但是不幸遇上了毛文龙这样一位糟糕的领导者。

郑炳喆《明末辽东沿海地区的局势:以毛文龙势力的浮沉为中心》则认为毛文龙海上势力的登场就是为了安置来海上避难的辽地百姓,进而稳定地掌握制海权。

赵亮《浅析明末东北亚政治格局中的东江因素》则强调皮岛吸纳辽地百姓、袭扰后金国并监视朝鲜的作用。

有的学者则从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的角度考察皮岛问题。



王绵厚《跋明新建望海寺碑记》考证皮岛位置即今鸭绿江口东南之椴岛。

陈涵韬《东江事略:毛文龙生平事迹研究》一书中《皮岛考》一文则考证皮岛位于西朝鲜湾,与朝鲜铁山半岛一海之隔,属平安北道铁山郡。并指出“皮”字乃“椴”字之音训,明朝人是取其读音并书写简便而称其为皮岛。

魏刚《毛文龙在辽东沿海地区的战略得失》等文章认为皮岛主要的战略价值是联络朝鲜对后金国进行牵制、袭扰后金国后方。但是由于毛岛远离辽东地区,故而局限性很大,同熊廷弼海上策略思想相比较,其战略局限性要大于其战略价值。比如旅顺在辽东战场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毛文龙却忽视旅顺,这是毛文龙最大的战略失误。

与魏刚观点比较接近的喻蓉蓉,在她编写的《熊廷弼与辽东经略》一书中也认为与熊廷弼全盘战略部署的三方布置策相比,毛文龙凭借军事冒险的空洞小胜建立起来的海上防线所失去的远远多于所得。



有的学者则从决策层的高度来看待袁崇焕、毛文龙事件。贾乃谦《论袁毛关系与启祯决策集团》认为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之所以争执不已,根本原因在于背后的明朝阉党与东林党的决策层斗争。正是由于阉党掌握了天启年间和崇祯初期的决策层领导权,才导致中枢决策层的连续失误。

其实众多学者说法不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文龙在明朝、后金国和朝鲜的官方史料文献,以及各种私修史书中的不同形象,因为那些史料文献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同;史官的感情亲疏也大有影响;每个国家的利益不同;史家关注点、研究方法、史料也有不同,最终导致袁崇焕与毛文龙事件的众多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