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lín]
汉语文字
展开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林(拼音:lí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8]。此字始见于甲骨文,古字形从二木。本义为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后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在现代,林也专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即林业 [14]
中文名
拼    音
lín
部    首
五    笔
SSY [2]
仓    颉
DD [2]
郑    码
FFVV [2]
笔    顺
横—竖—撇—点—横—竖—撇—捺
字    级
一级(编号:1018) [1]
平水韵
下平十二侵 [3]
结    构
左右结构
总笔画
8(部首4,部首外4)
统一码
基本区 U+6797 [2]
四角码
4499₀
注音字母
ㄌㄧㄣˊ
造字法
会意字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4]
会意字。“林”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以两个“木”字组成。“木”在甲骨文中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林”以两个“木”并列在一起,表示成片的树木。金文的形体完全和甲骨文相同。小篆只是在笔画上将“木”的枝杈和根杈形状变成了曲笔。而隶书和楷书则将曲笔又变作小横和撇捺。
“林”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林,平土有丛木曰林。”意思是说平地上丛生的树木称之为林,这个含义古今相同。《诗·邶风·击鼓》中记载有:“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林即树木、林木。因为林是树木的丛生聚集之地,因此有“丛林”的说法。这种聚集丛生的含义又被用在人或者其他事物身上,只要具有聚集的状态,便可用此来描述,例如“枪林弹雨”“艺林”“碑林”“竹林”等等。由林木丛生进一步引申出繁茂的意思,成语“林林总总”就是这个意思。 [4] [1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lín
名词
成片的树木或竹子
woods;forest
《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吕氏春秋·安死》:“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
竹林;树林;丛林;林海雪原
指丛生的草
汉·刘向九叹·惜贤》:“游兰皋与蕙林兮,睨玉石之嵾嵯。”
晋·陆机《招隐》:“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gathering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清·龚自珍《明良论一》:“其庸下者,亦复优游书画之林。”
武林;艺林;书林;石林
指野外
field
唐·张说《和魏仆射还乡》:“富贵还乡国,光华满旧林。”
林丘
比喻国君
战国·屈原《天问》:“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林业的简称
forestry
田间《赶车传》下:“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一股劲。”
姓氏用字。参看主词条“林姓
形容词
众多纷繁的样子
grand
庄子·天运》:“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林乐;林林总总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15]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六】【林部】力寻切(lín)
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 [9]

说文解字注

“平土有丛木曰林”注:《周礼·林衡》注曰:“竹木生平地曰林。”《小雅》“依彼平林。”传曰:“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部曰:“野外谓之林。”引伸之义也。《释诂》、毛传皆曰:“林、君也。”假借之义也。
“从二木”注:力寻切,七部。 [10]

广韵

力尋切,平侵來 ‖ 林聲侵1部(lín)
林,林木。《爾雅》曰:“野外謂之林。”《説文》曰:“平土有䕺木曰林。”又姓,《風俗通》曰:“林放之後。”力尋切。八。 [13]

康熙字典

《唐韵》力寻切。《集韵》《韵会》犂针切。《正韵》犂沈切,并音临。《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徐曰:丛木,故从二木。平土,故二木齐。《诗·小雅》:依彼平林。
又野外谓之林。《诗·周南》:施于中林。
又山木曰林。《谷梁传·僖十四年》:林属于山为麓。
又《周礼·地官·林衡》注:竹木曰:林,水衡曰衡。
又《尔雅·释诂》:林,君也。
又盛貌。《诗·小雅》:有壬有林。
又林钟,律名。《礼·月令》: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周礼》作函钟。
又羽林,星名。应劭曰:天有羽林,大将军之星也。林喻若林木,羽翼,鷙击之意,故以名武官。《前汉·宣帝纪》取从军死事者之子,养为羽林军,号羽林孤儿。
又绿林,荆州山名。《后汉·刘元传》:诸亡命集于绿林。
又姓。《姓谱》:殷比干后,避难长林山,因氏。
又平王世子林开之后,望出南安。 [5]
按,《说文》林自为部,棼、楚等字从之,今并入。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林字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左“木”末笔捺改点。
【写法】两“木”左窄右宽,顶部左“木”低,底部右“木”低。左“木”,横笔在横中线上侧。右“木”略大,撇笔伸向左“木”下侧;捺脚与撇尖持平。 [11]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二十一侵
开口呼
次浊
力寻切
ljem
集韵
平声
下平二十一侵
开口呼
次浊
犂针切
liem
礼部韵略
平声
犂沈切
增韵
平声
犂沈切
中原音韵
阳平
侵寻
齐齿呼
次浊
liəm
中州音韵
平声
寻侵
离金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二十侵
次浊
犁沉切
liəm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七金锦禁急
(参考资料:汉典 [6]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l
i̯əm
先秦
王力系统
l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统
l
jəm
先秦
周法高系统
l
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统
gl
jəm
西汉
东汉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jəm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jəm
隋唐
高本汉系统
l
i̯əm
隋唐
王力系统
l
ǐěm
隋唐
董同龢系统
l
jem
隋唐
周法高系统
l
iɪm
隋唐
李方桂系统
l
jəm
隋唐
陈新雄系统
l
ǐəm
(参考资料:汉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in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liẽ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iẽ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in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i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lin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iŋ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li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lin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leŋ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lin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liɛn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lin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lim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lɐm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lɐm
43
阳平
文读
粤语
阳江
lɐm
24
阴去
白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lim
24
阳平
文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nã
24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lim
55
阳平
文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nã
55
阳平
白读
闽语(闽东语)
福州
li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语)
建瓯
leiŋ
22
阴去
文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laŋ
22
阴去
白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2]、汉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