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如何评价林心如遭到全网大黑事件?

今天早上才刚被知乎推送了一篇关于林心如的话题讨论,但是距离林心如被黑已经整整一年了啊?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为啥当时所有人都是一面倒去吐槽,明明之前口碑…
关注者
9
被浏览
16,391

4 个回答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总之在我看来,林心如被黑自始至终就是由双重标准、有色眼镜和舆论狂欢主导的闹剧。


以下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尴聊)(Gan_chat)

更多相关娱乐信息的欢迎移步公众号喔,九十度鞠躬。


在娱乐圈这个地方,成就或者毁掉一个明星的方式其实完全相同,都是千篇一律却不知不倦的「重复」,重复某种标签化的东西,让它逐渐变成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暗示。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而怀着对某件事情的强烈期望,我们所期望的事物也会随之出现。

这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是期望定律。

受到正面或负面心理暗示的影响,娱乐圈里也就形成了两种完全站在对立面的明星:不粘锅体质和易招黑体质。大家表面上都喜欢把理性追星和平常心挂在嘴边,其实内心早就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面孔下过定论。

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有那么一些明星出现的意义就是犯错。

但凡一丁点风吹草动,只要扯上了他们,那就准没好事。

娱乐圈里易招黑体质的明星比朝阳区的共享单车还要多,不过这其中有一个最为特殊的存在,她身上所背负的恶意和负面标签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了同类其他明星。放眼与娱乐相关的各种论坛和社区,你会发现她呼出的每寸呼吸仿佛带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如果提到人设崩塌这个名词,你可能最先想到的人就是她:林心如。

与那些以黑红作为混圈路线的明星不同,其实林心如被广大网友默认为易招黑体质的明星也不过就是去年才开始的事情。一条突如其来的长微博点燃导火索,随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制造出可怕的辐射效应,短短一周内就将所有炸药桶烟花升空。

台独、亲日、恶意炒作、诈捐、人品差等一系列帽子,就像烟花过境之后的火药残片一样落在了林心如的头上。

一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每逢林心如在曝光环境中露面,留言区仍然被这种反馈覆盖。

当吐槽演变成狂欢的时候,人们的大脑便已被情绪控制,不再对事实的真相付诸思考和质疑,拿起刀枪棍棒加入游行队伍就是唯一的选择。

舆论的洪流可以冲垮最坚实的心理防线,把任何正常人变成哑巴。

时隔一年冷静下来再去回顾,那些曾经坚定不移的想法是否会有松动呢?

在林心如的身上,你能感受到无比苛刻的过度。

我们不妨从她被黑的源头处开始举例,带着理智去重新回顾那些一度疯传的「黑历史」。林心如初次提及「舌吻门」事件,大家还记得是在什么场合吗?是尺度与话题兼备的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康熙来了》的卖点就是:什么都聊、什么都可以聊。而节目主持人小S和蔡康永在与嘉宾沟通时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来引导的,林心如那一期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林心如究竟是不是主动爆料并博取关注度呢?有待商榷。

因为这个话题从抛出到延伸,掌控节奏的一直是小S和蔡康永。

初始命题问的是林心如难忘的吻戏经历,林心如也持抗拒态度原本不想作答。

恰好当时《还珠格格》正在热播期间,反应速度一向很快的小S就跟了一句:尔康也没有吗?

而林心如回答给出了看似模棱两可的答案:我嘴巴闭得很紧。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下方字幕,却忽视了林心如的表情和语气有多么夸张。

与其说是刻意甩锅,个人更倾向于这是为了配合氛围开了一个小玩笑。没想到小S和蔡康永仍然坚持连连追问,非要就着话题打破砂锅问到底。

林心如似乎并不太愿意中计,只是在重复自己嘴巴闭得很紧,全程没有提及过对方。小S和蔡康永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开始软硬兼施。

蔡康永说:以前有别的女星来我们节目什么都敢聊。

潜台词是不是:别人既然能说,凭什么你不能说。

然后林心如小小反怼了一句:那你就坚持住啊。

而主持人继续追问到底有几个人顶过牙齿,林心如冒冒失失说了:就一个吧。

小S立即跟上话头说:就一个,是尔康吧?林心如点了点头。

到了这里,这段所谓的实锤「黑料」也算圆满构成。意识到语言上可能稍有过界之后,林心如还立即尝试补救,但是已经没有人关心了有些时候,凭借一组截图根本无法展现其原貌,反而会给人带来误导。

林心如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并没有完成皆大欢喜的处理,而是进行了让步和妥协。

她真的是铁了心去造谣爆料吗?个人倾向于:不是。

这只是一个处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措辞失误。

之后再次提及,林心如一度做过澄清

至于外界传言盛传的林心如多年来一直反复引导恶意揭露旧伤疤,纯粹属于无稽之谈。

真正无事生非的应该是八卦媒体和自媒体们。

十几年前的《还珠格格》热度万人空巷,所有主创们的言行举止都像是挂载了共振器被无形放大数倍。嗅到这条信号的媒体们就像苍蝇一样蜂拥而至,对它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过度解读。

只要一件事物有热度、有关注度,媒体就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它。

《还珠格格》每年都会在芒果台播出,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标签又怎会被轻易遗忘呢。有人说是林心如不依不饶发通稿鞭尸?我想大家一定是搞错了「通稿」的意义。

就拿这张被当做证据盛传的图片来说,所有发布此类标题的门户全部都是边边角角的自媒体。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连一家都没有,又怎么能说是「通稿」?

同样的境遇还发生在「林心如扎赵薇小人」这件事上。

这份爆料消息几乎与林心如《康熙来了》的对话截图同时被传播。

把前者视为一把撕开破口的尖刀,后者就是往伤口处糊上的辣椒油。

这则爆料出来之后,差不多要给林心如的「道德败坏」板上钉钉。

林心如与赵薇关系亲密是路人皆知的事情,而镜头扫过却发现林心如在背后扎小人诅咒赵薇,分分钟掐灭了所有围观者最后的一丁点好感。

客观而言,这个看似劲爆的场景只是二十年前台湾综艺节目的缩影。

鼎盛时期的台湾综艺市场号称领先大陆二十年,过渡追求收视率的节目组十分擅长整蛊恶搞、挖艺人隐私、刻意煽情、趣闻猎奇、色情擦边球,被全网络嘲讽的「大陆吃不起茶叶蛋」、「没有公共厕所」其实都属于这个时期的残留痕迹。

即便当时的节目制片人和赵薇的公司都出来回应说是专门设计的游戏环节,人们依然不愿意相信这就是事实,却更愿意相信另外一个深度解读的版本。

哪怕是在如此高度模糊的镜头下,对所谓的微表情和微举动进行解读。

可能会有人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娱乐圈的女明星有那么多,台湾的女明星也有那么多,凭什么大家就只针对林心如?

这可就要扯得更远了。

在民众心目中,对于艺人的容忍度其实是有分级制度的。

按照负面事件恶劣程度,可以归纳大致分成这么几类:

无论艺人本身的作品有多优秀、颜值有多好看,一旦触及了最后的底线,那不好意思,无限民意膨胀的民意会告诉他什么叫做残忍。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林心如遭受如此天堂到地域的口碑倒灌,其真实源头正是政治误导。

在去年风波事件里,关于「林心如是台独」的信息浑水摸鱼被传播开来,随后因为它的极高敏感性却突然反客为主,成为混乱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重点话题和所谓「黑历史」。

尽管通过目前能够搜集到的资料能够看出,林心如并不是个台独。

在娱乐领域,国家从2015年年初就开始施行「零容忍」政策,管控标准极为严格。

尤其是春晚、大型官方活动及演出等场合,对于污点艺人是持「三不用」的态度。

低俗媚俗的不用、格调不高的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不用

如果林心如是台独艺人,她便不可能出现在如此之多的官方场合。


就在6月份,林心如才刚刚作为去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的典礼。

这是一个国际性质电影节的,由中国牵头邀请到上海合作组织的12个国家进行作品参选,它背后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奖项颁发。而林心如是当天来到现场的唯一一名台湾艺人,并且担任了最佳男主角这种重头奖项的开奖嘉宾。

服装风格,还是中式礼服概念的大红色刺绣长裙。

2016年参加央视春晚表演《山水中国美》,进行古琴演奏。

我相信很多人到现在应该还对林心如的天蓝色无袖长裙记忆犹新吧?

2018年北京卫视春晚,林心如的穿着花鸟刺绣中国风主题的服装和黄晓明一起表演节目《深情相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事、有国民影响力的节日、有地域影响力的晚会,三种场合均可出席,难道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之前在有粉丝为林心如列举这些证据时,总会有反对者说:我们不需要花里胡哨,最好的证据就是林心如站出来承认不是台独、支持一个中国、力挺两岸统一就好。

用这种方式看待问题的人,一定不懂得换位思考。

事实上,任何正常发展演艺事业的台湾艺人,都不可能像个铁头娃平白无故站出来说「我不是台独」以取悦质疑者。因为这个话题的敏感性不只存在于大陆娱乐圈,海峡那边也同样噤若寒蝉。他们身在大陆、家乡、家人和基业却都安置在台湾。

你让他们专门录制视频去昭告全世界,是不是有几分《让子弹飞》里逼迫六爷吐粉的味道?

只要能通过他们日常的言行看到态度,这就足够了。

类似于陈冠希、周杰伦、罗志祥这些因为政治立场被抬高的明星,也尽然如此。

为什么到林心如这里,偏偏却出现了双重标准呢?

早在2008年的新浪博客里,林心如已经充分表明过态度,当时她与父母共同来到洛杉矶过春节,仍然怀念着中国的节日氛围。

汶川大地震当日,林心如更新微博为灾区民众祈福,所使用的身份标签是「我们中华民族」,呼吁向汶川提供帮助、表示愿意跟同胞们共同进退。

你觉得是作秀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是林心如的私人博客。

截至目前,观看者不过寥寥四万多人。

2009年去到韩国旅游期间,林心如以「我们中国女孩」自夸。

换做当下的流量鲜花来做出相关言论,想必会被截图刷热搜吹爆吧。

比台独更加荒唐的政治误导是「亲日」。

证据对话与舌吻门一同出自《康熙来了》节目访谈。

按照言论解读的说法,是林心如心甘情愿与日本人拍摄吻戏,并且对于木村拓哉的婚姻指手画脚,被抨击是「道德败坏」、「不守妇道」。

这些话单独拿出来看,好像是有些略微出格。

那么换一个语境呢?如果说这番话的不是林心如,而是其他明星、是一个普通的小迷妹呢?男色大行其道的时代,迷妹们谁能保证谈及自己的偶像不会失态?

揪着林心如这段对话不放的网友们,说不定这几天正在为彭于晏的肉体大呼「想睡」「老公」呢。

双重标准造就了林心如舆论环境,而标靶之所以成为标靶,源于它只懂挨打、不擅还击。

面对前所未有的寒冬期,林心如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做出过强力的回击。

所有帮助林心如辩驳的声音,也都会被视为公关洗白和付费水军。

至少在网络上,环境几乎让林心如逐渐变成哑巴。

不知有没有人关注过,全网黑事件前后林心如微博画风的变化?

以前的林心如的微博更新频率是极高的,发布的内容也非常放飞。

她隔三差五就会晒下生活,参加活动时途径每座城市,都努力发现这座城市的美丽和热爱,几乎把微博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来发。

晒美食、晒宠物是一种日常。

其实林心如在娱乐圈的人缘很好,当时林心如也很喜欢和其他明星进行互动。尤其是赵薇、舒淇、黄晓明这些老朋友,有事没事就秀个恩爱。


与当时刚刚开始走红的杨幂也有友好互动,曾经连续两年向杨幂隔空发送生日祝福。

自事件爆发、林心如关闭评论,她整个微博的风格便天旋地转。

她上一次与朋友(苏有朋)互动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情了,而这也是唯一一次她在自己的微博内与娱乐圈明星互动。内容还是在凭借《嫌疑人X的现身》获得华鼎奖影后时,对导演和剧组表示感谢。

发布的文字内容越来越简短,内容也越来越单调,大致就是健身、旅行、美食寥寥几种而已。为什么不再与之前一样与大家分享更多生活呢?是因为害怕变得小心翼翼,还是因为失望而逐渐失去兴趣?身为旁观者始终无法明了,只是感觉她多了几分顾虑、少了几分随性。

看过一档鲁豫的采访,她在提及林心如的时候评价说,虽然这几年因为做了制片人可能会更加成熟坚毅,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女孩。

说到底,就是想要把戏演好的纯粹演员。

我是悲观主义者,在过度解读、双重标准和有色眼镜的作用下,埋在大多数人心中关于林心如的负面心理暗示恐怕已很难消除了吧。

正如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中国新说唱》中那段评价:毕竟张震岳没有流量。

与林心如当下的处境何其相似。

他们真的没有流量吗?当然不是,只是喜欢他们的人没有流量罢了。

也许这就是成名太早的坏处吧,最坚定的那批粉丝已经进入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顺风尿湿鞋的年龄, 早已无力像精力旺盛的少男少女们那样为偶像维护数据、撕逼玩命。喜欢与讨厌,都是情绪的一念之差。已被牢牢固化的心理暗示,毕竟来源于时间周期赋予的无限累加。

出于无奈,变成哑巴。


以下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尴聊)(Gan_chat)

更多相关娱乐信息的欢迎移步公众号喔,九十度鞠躬。

其他文章了解一下~

跟大家讲个笑话:黄子韬的综艺感很强

惊悚抓拍致使林心如下场回应,与恶魔交易的视觉中国还有几分可信度?

你为什么还会对《流星花园》心存侥幸?

明显有人背后操作,动了谁的奶酪吧。

目测各种所谓黑料都是综艺节目里断章取义的截图外加截图者主观注解。用这种手段被黑的明星,林心如也不是第一个了。

一般对这种所谓黑料都持保留态度。举个例子,我和朋友聊天时说了一句话“你怎么不去死呢”,被一外人听到,对方很惊讶。然后事实是,这句话只是我与朋友间相互经常用的玩笑调侃,包括朋友和本人在内都不觉得此话有任何问题。此话若能截图,估计也可被有心人断章取义用来作为本人黑料了,外加批注:此女恶毒至极。

九年制义务教育里,语文老师教过,理解一句话要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结合作者背景。

说句题外话,基于两岸的娱乐圈文化差异,如果要编造一个台湾艺人的所谓黑料,务必去挖ta上过的综艺节目,玩玩大家来找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