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医生当患者面「查百度」,医院回应「擅长心血管不擅骨科」,如何看待此事?这折射出哪些问题?

10月12日,江苏宿迁,宿豫区新庄镇医院一男子看病,老医生当着患者面现场打开手机百度查询如何看病。13日,医院负责人解释,该医生水平很高,擅长心脑血管…
关注者
239
被浏览
285,854

110 个回答

我一直给医生朋友说,好心、善心、同情心、怜悯心,都是你行医路上的绊脚石。

这不,活生生的例子又来了。

事情真相是这样的,老医生是个内科大夫,长期在门诊坐诊,主治心内血管病,可能多少涉及一些内科病。但外科知识永远停留在读书阶段了,更别说骨科了。

然后患者看完内科病以后,提出了一个骨科问题。

一个接受过社会毒打的医生标准答案是:我不会,你去挂骨科,我们医院没有,你去市里看。

而一个没有接受过毒打,心地善良、不愿患者受奔波之苦、冒着非法行医风险也要帮患者的医生才会说:我给你网上搜一下。

“网上搜”在治疗上有错吗?

没有,因为医疗行业整体逻辑是一致的,医生看完跨学科的治疗方案后自己心里多少有些底,也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的。

但“网上搜”在这个社会就错了。你尽心尽力的为他解决问题,在他眼里只是一场拙劣的表演,是他今天晚上回去发视频的一个笑料罢了。

这次老医生也接受社会毒打了。




你知道为什么要神话医生,老师这些职业吗?

因为他们中间有一些人真的蠢,真的会相信这一套,真的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拿圣人那一套要求自己的。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有人当圣人付出多了,有人就能躺着不劳作。

就像人总说农民伯伯勤劳,工人叔叔奉献,都是伟大的职业。但他们自己和自己的儿女不愿意勤劳奉献伟大。


不过这也不是坏事,虽然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的人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好医生,但提醒了新庄镇其他医生和我们所有人,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就可以了。

再次重申一下我心中合格医生的概念:

抛开所有好心、善心、同情心、怜悯心,专业范围内应知尽知、职责范围内万死不辞。

其他的:糖尿病高血压我也不懂,对面就是内科,你再挂个号过去看一下。

预告,这个回答将忽然转进到,为什么动态清零是我国薄弱的医疗体系下不得不的选择。


1、乡村卫生院、社区医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仅仅是弥补大医院在地理范围的覆盖问题吗?理想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进行互补。

2、所谓理想情况,是你不用生了病直接携家带口往地级市跑,往中心城市跑,往北京上海跑。而是先在离家很近的这些卫生院、社区医院初步看一下。有些小病、常见病,在这一层机构就解决掉了,皆大欢喜。而对于专科疾病、疑难情况,基层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医生根据他手上的「导诊地图」把你推荐给更上级合适的医院,进一步诊治。还有反过来,你已经在大医院接受了诊断、治疗、确定了余下的方案,你不用一直在大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占着资源了,一些需要长时间治疗和调整的事情,大医院的医生把提纲挈领的精神写好,你回到了当地,医生便可以保持这种高水准的思路,维持随访和治疗,而且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可以建议你再去大医院。

3、「大医院」与「基层」之间不应该是水平高和水平低的区别,理想中,这两者的水平都应该是在线的,经过充分的培训的,有兜底的。理想中,两者是「深加工」与「粗加工」的关系,是「生产制造」与「售后支持」的关系,是「核心零部件」与「生产配套」的关系,是「总代理」和「分销零售」的关系。二者应该是医疗产业链的上下游。

4、但现实就是,基层总体上就是不行,兜不住下限。规模上数量上也不足以支撑上述理想状态

5、为什么说兜不住下限。说个残酷事实,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事实上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辛苦了很多年的工作者,没有能够正式取得医师资格证。有些是已经工作了二三十年,在近些年才拿证的,而且其实都拿得勉强。我知道的真实案例,十多年前在某个贫困县,当地县医院,一个科室只有主任一个人有证,其他医生都没有。开始大力要求持证这个事情其实是2000年左右才开始的。我当过几次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考官,参加考试的不仅有年轻的刚完成本科的医学生,还有很多,60-70年代出生,已经干了几十年的基层医生,与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一起考试。总体来说他们对部分基本技能熟练但不够规范,而有些技能完全不合格。这就是现实。

6、根本上,我国目前的基层医疗延续自当年的赤脚医生,目前都还保有相当数量的赤脚医生背景的基层从业者。其实赤脚医生贡献极大,因为49年接盘的是一个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现代基层卫生体系等于0的国家,而又面临赤贫国家才有的那些传染病的极大威胁,必须立即建立深入到每一个村的医疗体系,于是大量的赤脚医生稍微培训一下就上前线了,在实践中自我学习。199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苏联。如今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8.2岁,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当年的赤脚医生贡献极大。

7、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中-高收入国家,离高收入国家已经非常接近(据世界银行),基层卫生是一个短板。所以这些年也一直在大力建设初级医疗卫生,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并且很多院校也在开设全科医疗的门类,也在推进分级医疗。全科医疗就是培养家庭医生。但这个事情从2015年左右开始大规模推进算起的话,也需要一两代人来最终完成。

8、具体到这个案例里面,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在网上查本身无可厚非,即便是全科医生的角色,也只是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其他都是方向性的把握,知道把病人往哪里引导就好,或者病人拿着的上级医院回来的住院、门诊资料,能给予恰当的延续随访和处置,就好了。但问题是,新闻中的案例可以看出,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其实是无头苍蝇一样的乱撞的,CT是谁开的,在哪做的,他为什么会拿着这个,又去找卫生院的医生给他看?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就算要看,也不应该是只看到一张孤零零的CT报告,而应该有完成这个检查的医院相应的骨科医生的门诊病历什么的,告诉他,这是什么诊断,今后要观察什么内容,以后什么计划,这样他作为全科医生,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9、案例还体现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基层的医患关系。医生可以当着患者面查百度,患者可以拿着手机对着医生拍视频。这是好的医患关系吗?这是很糟糕的医患关系。虽然大家可能还有说有笑和和气气,但是医生未能秉持自己的专业地位,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不尊敬。然而这也是现实之一——患者并不依赖卫生院、社区医院,大不了自己往上级医院跑嘛,又没人拦着,挂得了号就能看得了病。

10、平时还可以将就,但疫情时代,这就有大问题了——这套不成体系的体系,无法应对共存。在普遍接种的情况下,表现为肺炎的比例低,表现为轻症比例很高。但是,如何让老百姓留在家里、留在当地不要到处跑,而不是去扎堆挤大医院?你说,轻症去什么医院。可是真正生病的人并没有这种开天眼的认知啊,我难受得要死,或者我还有基础疾病,我这么不舒服我当然想去看病了,大医院看病又没门槛。好,问题就来了。拿急诊来说,比如平时急诊一晚上200个病人,实时排队20人,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需要紧急处理的人筛选出来优先治疗。而共存的感染高峰期,急诊来了2000个病人,医院加足马力,结果实时排队1900人,里面有上千人其实应该留在家里自己吃药忍着,但他们无人引导分流,直接就来了大医院。而里面有50个人需要紧急处理,结果淹没在了茫茫人海,最后被耽误了,有些人死了。白天的门诊同理,因为医疗资源的消耗和迁移,你原本排队1个月的手术可能变成3个月半年了(参见英国现状)。而你以普通人视角会看到什么呢,会看到铺天盖地的小作文,医院冷漠,一刀切,见死不救。

11、那上面说了那么多的基层卫生机构此时在干什么呢?他们的功能当然应该就是区分哪些病人需要去上级医院,而那些本应该自己吃药的病人就应该按在家里按在基层别动别跑,吃泰诺吃布洛芬多喝水自己熬过去。然而他们能力有限,容量很小,你也从不信任他们,制度也从来没有要求你必须要经卫生院、社区医院之手才能去大医院看病,你在制度上和习惯上,都是哪里都可以看病的,而且习惯半天一天就搞定。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医院的资源被迅速耗尽,共存的生命代价,首先由平时就有医疗需求,而没有得新冠的那些人承担。

12、我国目前的选择其实是基于客观现实和主观意愿的。客观上,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尚为薄弱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还差一两代人才能建设好分级医疗体系。主观上,我国政府主动承担了无限责任,选择保护绝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摆烂。这几点决定了我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