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的財務規劃守則

文◎林育瑋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262

 

退休計畫是為了滿足晚年生活的「經濟安全」和「健康安全」等條件無虞,為了此一目標,不少長輩計畫透過各種金融商品進行退休規劃,然而琳瑯滿目的商品和數不盡的條文卻使得他們頭昏腦脹,究竟保險業務員可以如何協助銀髮長者進行退休規劃?又該如何在規劃時避免發生消費爭議?

 

  近5年,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下稱評議中心)保險爭議案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23年在Q3人壽保險相關之申訴暨評議案件統計時就有約1,600件,相較去年同期累計約1,400件;此外,根據評議中心統計,銀髮族在所有保險爭議案件中,申請人數也有明顯成長。

  評議中心評議主任委員兼任總經理羅俊瑋認為,這樣的趨勢不見得代表保險銷售出現問題,更有可能的是消費者意識抬頭,使得民眾更願意到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銀髮族購買金融商品的注意事項有哪些?該具備什麼知識和觀念才能避免晚年陷入財務危機?

  任何年齡想要購買金融商品,最重要的事情有2點:衡量自身需求,以及考量財務是否能夠負擔商品費用。羅俊瑋指出,在評議中心裡最常看見的消費爭議,往往是由「對商品不夠瞭解」以及「購買了不符合需求的商品」的衍伸問題,而這些現象的成因,則是由於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衝動」所致,如聽到某類險種就要停售了、聽到某款產品正在暢銷,乃至於聽到其他消費者因為某產品獲益頗豐,就害怕自己落於人後,沒有再繼續深入認識的情況下就購買商品。

  到最後,許多消費者在遭遇爭議案件時,都主張不清楚商品規則,進而出現對產品的期待落差。羅俊瑋強調,消費者要在商品表單上簽名,一定要非常清楚商品內容,因為在任何在文件上簽名,都會有法律效力存在,並且業務員也要讓消費者有「風險」和「獲益」並存的概念。

  現行市場並不存在任何『無風險』的商品,就連最穩定的定存,都還要受到臺幣升值、貶值的影響。以投資型商品為例,如果在購買商品時過分關注未來的「獲益」,就有可能忽略商品的「風險」(如投資標的受疫情、地緣戰爭等因素影響),尤其隨著年齡增長,銀髮族的風險耐受程度降低,無法像年輕時持續投入職場賺取資金,一旦由於不瞭解商品特性而帶來經濟風險,將會對未來生活帶來相當程度的不便,因此在財務規劃上,銀髮族應以「穩定」為重。

  國泰人壽綜合企劃部經理劉宏泰強調,銀髮族在購買金融商品時,應注重於商品能否滿足自身需求,並藉由「需求」、「資金」、「風險」3個面向給出建議。

  需求面:保險規劃的目的不外乎為做好「身、心、財」的健康與安全,銀髮族在購買金融商品時,應仔細思考購買的目的動機為何?是為了補強規劃、保本養老,抑或是資產傳承?不同目的,規劃方向都將有所差異。而針對自身需求的規劃配置,就能透過保險商品構築「照顧身、關懷心、保障財」的防護網。

  資金面:高齡者通常有較高的資產或有被動資金來源,但可能因退休沒有工作而無穩定薪資來源,應妥善依自身財務能力,安排規劃合適的額度與繳交費用,避免借錢或解約原金融商品來購買新的金融商品。

  風險面:瞭解金融商品的風險,以及認識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高齡者可藉由保險業務同仁協助運用簡易測試,瞭解本身的風險屬性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高齡者針對金融商品風險的考量,建議將投資風險擺第一,先求保值再求增值,且要分散風險。

  此外,為了讓退休生活不發生財務危機,可以透過2面向進行檢視。第一,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讓自身財務無虞。根據退休基金協會「2022退休理財大調查」中顯示,民眾認為應該準備的退休金平均約1,040萬元,退休金除了社會保險或政府政策提供外,尚需要個人額外準備,然而在退休金準備除選擇穩健理財工具外,更需要時間累積,應提早規劃並儲備好足夠的退休金,讓自己準備起來更輕鬆。

  第二,維持身體健康,讓醫療保險協助看顧退休金。民眾在準備退休生活時,大多都不會忘記要存錢或理財來準備,卻往往忽略了晚年高額醫療費用及長照費用支出,而這類最好的避險工具不外乎是保險商品,所以千萬別忘記也要規劃好醫療保障及長照保障。

  此外,規劃時可以留意外溢保單這類的商品,將保險由「事後理賠」進而邁向「事前預防」的概念。如國泰人壽就開發「FitBack健康吧」,讓客戶紀錄自身健康活動,並有機會享有外溢保單的保費優惠。

爭議少的保險商品有哪些?具有什麼特質?

  每個商品都有其優勢和劣勢,同時也會伴隨著一定風險存在,因為購買商品的優缺點會隨著整體環境以及當事人的情況,出現非常多的觀看面向。羅俊瑋指出,即使是普遍被認為相對保守、風險較低的金融商品,也不見得符合每個人的需求。

  以「小額終老保險」、「以房養老」等保守規劃為例。雖然小額終老保險風險相對較低,但實際上跟定存的性質其實差不多,接近短年期的儲蓄險性質,不能將其想像成一個可以獲利的商品。

  而「以房養老」指的是以不動產設定抵押權給銀行,保有居住權,領取銀行依約提供的養老金。看似有保障且能打造穩定現金流,卻也未必能符合每個人的需求,因為這個策略除了要考量到市場利率影響每月金額,還受到城鄉房地產的訂價差距影響。例如偏鄉房地產價值不高,銀行通常會僅以較低的價格承接業務(有的還會拒不承接)。因此商品的穩當與否,最終還是回歸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商品提供的功能。

  「當你在網站上看到爭議件數逐年提升,第一時間的反應可能是認為商品或銷售方式出問題了,但其實不能這樣聯想。」羅俊瑋補充,評議中心成立至今13年,起初民眾還不大認識機構的成立宗旨及服務範圍,來尋求協助的人數相對較少;而近2年,隨著防疫險等各種案件增加,許多民眾認識到評議中心的協助功能,增加了來機構尋求幫助的意願,因此評議中心案件的增加,更可以解讀為全民消費意識抬頭的結果。

  如今保險商品正走向「技術性」、「專業化」和「複雜化」的道路,更考驗對保險商品和法規比較不熟悉的消費者(銀髮族尤多),保險業務員應提升自我專業素養,以公平待客原則為基礎詳盡解釋商品優劣,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盡量讓消費者理解艱澀的金融知識與商品內容,並確保消費者充分理解「商品適合度」的內容,符合「適合度」之要求以期雙方就金融商品的認知一致,避免事後出現銷售爭議。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