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陈奕迅的《不来也不去》?

关注者
528
被浏览
539,949

51 个回答

首先要指出的是,《不来也不去》是林夕词作中极其难以理解的一篇,需要对佛学理念有较深的认识。也正因如此,没有系统阅读过经书的我对歌词中的很多物象意理也有很多不清楚的敌方,希望大家指正。词中关于佛理的精妙之处,仍需要诸位多多阅读和思考才能参悟。

为了便于理解,先讲一则关于佛理的小故事。据《坛经》记载,一日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讲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于是可知,看待事物有三个层级:一是看出幡动,这自然是最表面的一个层级;二是看出风动,这就是从表面现象观察出了内在原因;三是看出既非幡动,亦非风动,而是心动,这就看出了外物的迁转流变皆有自我心中因缘产生,是最深的一个层级了。

而林夕的词作,就是慢慢领悟出这三个层级的过程。

幡动的层级,是看出恋人的离去,此乃《再见二丁目》:“无论于什么角落,不假设你会在旁,我也会畅游异国,放心吃喝。”此时的林夕,和大多数众生一样,只能着眼于爱人的离开。

风动的层级,是看出恋人的来和去,此乃《人来人往》:“爱若永不失去,何以你今天竟想找寻伴侣。”此时的林夕,已经领悟出“来”和“去”是一对平衡的关系,为什么我当天会得到你?是因为你离开了别人。如果没有“去”,“来”则不存在,正因为我终究会失去你,当初我才会得到你。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过客,那年“睁开眼睛身边竟是谁”的你,就是今天“睁开眼睛身边竟是谁”的我。

值得提出是,在风动的层级后,林夕还悟出了给陈洁仪的《早出早回》。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林夕在这首歌中已经提出了诸如恋爱是为了分开,拥有是为了失去,早出是为了早回的概念,只是此时的林夕还着眼于“临别的激动和悲哀,却可印证着爱”上,未至下一层级。

心动的层级,大家或许可以猜到,就是看出恋人的“不来”和“不去”,所有的变迁都是心动的结果。此乃《不来也不去》。

扬帆时 人潮没有你
我是我 和途人一起
停顿时 在你笑开的眼眉 望穿秋水之美
回程时 浪淘尽了你
任背影 长睡着不起
留下我 在粪土当中 翻捡背囊 直到拾回自己

起笔第一段,用尽玄妙和空灵的笔法,以“扬帆”、“停顿”、“浪淘尽”等意象,寓出一个人找到伴侣又在离开的过程。说“粪土”之中拾回自己,是林夕用的又一险词。大概林夕觉得早年间“从泥泞中拾到这不甘心相信的金句”中的“泥泞”已经不足以表达在沉溺中挣扎思考然后重生的过程了吧。

如烟 因给你递过火
如火 却也没融掉我
回望最初 是丧失是得着可不可
可痛如骊歌 乐如儿歌
像你没来过 没去过

既然爱人已经离开,那应该如何面对呢?林夕在一大堆意象堆叠后说:像你没来过,没去过。

什么意思?

这就牵扯到大乘佛学的一个基本思想:中道观。龙树在《中论》中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所谓“八不中道”,亦即通过否定对立范畴的两边而达到彻底的虚无。

如何理解?

清末诗人释敬安有一首《流水》云:“流水不流花影去,花残花落自东流。”你以为流水在动吗?不对,你看那花影,任他流水滔滔,岿然自定。你以为花朵是静么?不对,你看那花朵,凋零之后就随着流水东去。林夕在词中有一个类似的譬喻,即“如烟,因给你递过火;如火,却也没融掉我。”你说这段感情虚无(如烟)么?不对,它是如此的炽热(递过火)。你说这段感情强烈(如火)么?不对,它使如此的渺小(没融掉我)。此时就有两种理解方向——大喜大悲(痛若骊歌,乐如儿歌)与不喜不悲(当丧失是得着)。即可看出如同静和动一样,喜和悲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两种关系,那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二元的关系呢?“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乃是实兴。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护法品》)对于这段感情就是,“像你没来过,没去过。”

接下来,林夕从反面进一步申述了这一种禅定的境界。

谁同行 仍同样结尾
血液里 才遗传悲喜
谁亦难 避过这一身客尘 但刚巧出于你
垂头前 没缘分丧气
睡到醒 才站立得起
盲目过 便看到天机 反复往来 又在做回自己

若对手不是你,难道我就不会经历这种悲喜了?不是的。谁都无法避免遁入俗世,哭哭笑笑,沾染一身“客尘”。只是刚好,这一次让我沾染客尘的是你罢了。这就彻底的超脱出了“来”和“往”的境界,明白了既不是幡动,亦不是风动,而是心动的结果。

黄庭坚在《题阳关图》中说: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自许悲。当我们看到渭城烟雨迷蒙,总是心生别离愁苦的感叹;我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会想起月圆人未圆的伤感。其实这些感叹和伤感关烟柳和月圆何事?只是我们心中未定,才四处寓情。

同样的道理,看到一个人,就想与她(他)共度来生,这其实关她(他)什么事,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心在动。花就那样的随着自然盛开和衰败,你莫名其妙的要去获得愉快与悲哀;她就那样的随着自然出现和离开,你还是莫名其妙的要去获得愉快与悲哀。所以,既不是幡动,亦不是风动,一切皆因心动。

外物的迁转流变皆由因缘产生,幻化不实,彻悟此理,自能臻于寂定而不为外物所动,反之,则难免牵于世情,生出烦恼种种。《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这,便是“天机”。


简单搜索一下豆瓣上《H3M》这张专辑的主页,热门评论里几乎没有能对这首歌有正确理解的乐评。受众多人崇拜的乐评家“公元1874”(知乎上的“何言”)居然说“这张专辑里最适合培养陈奕迅新歌迷里不曾接触他过去作品的歌,是《不来也不去》”。林夕在一次演讲中曾特意拿出了这首歌来批判许多人误解词意,是当今文化中不鼓励读书的结果。对这首歌的理解,也是我在听过《H3M》数年后阅读清诗时偶然阅读到了释敬安的《流水》时才有所领悟,可见林夕,诚不欺我。

《金刚经》—威仪寂静分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史铁生:“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三处引用,也许词不达意,但我理解的差不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