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哪个版本好?

之前读完过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结合其他人的推荐之后,想要读四书章句集注。但不太确定该买哪个版本、需不需要带翻译?求前辈同学帮忙
关注者
9
被浏览
32,203

6 个回答

本文过长,分三部分:成书简述;版本考略;购买指南。

一:成书[1]

《 四书章句集注》由《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部分组成。语孟学庸四书正式结集自此开始。后世重四书过于五经,尊孔孟以代周孔,《四书章句集注》起到重要作用,在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宋李性传《饶州刊朱子语续录后序》中有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意见,他认为四书“軍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无复遗蕴……故愚谓《语录》与《四书》异者,当 以《书》为正,而论难往复,《书》所未及者,当为助”。

《四书章句集注》并非一蹴而就,其四个组成部分都有一个漫长的酝酿、形成、修订过程,有确凿记载的朱熹关于《论语》的最早著述是《论语要义》。《文集》卷75《论语要义目 录序》曰:“ 隆兴(1163)改元,屏居无事,与同志一二人从事于此。”该书义理与训诂并重的做法为后来的《 四书章句集注》所承继。有关《孟子》的注释之书最初一部是《孟子集解》。《文集》卷41《答程允夫》书一曰:“《孟子集解》虽已具稿,然尚多所疑,无人商榷。此二义(养气、性)尤难明 ,岂敢轻为之说而妄以示人乎?”又《别集》卷3《与程钦国》书曰:“近集诸公《孟子》说为一书,已就稿。”从两书内容均论及苏辙之说及《孟子》“养气”章可推断作于同时,即高宗绍兴三十年朱熹三十一岁时。说“近集”诸公之说,则《孟子集解》成于此时。

《大学章句》及《中庸章句》至迟在孝宗乾道九年(1173)朱子四十四岁时即已成书。《别集》卷6《答林择之》书十三曰:“近看《中庸》,于章句文义间窥见圣贤述作传授之意,极有条理,如绳贯棋局之不可乱。因出己意去取诸家,定为一书。与向来《大学章句》相似。”此书作于乾道九年(1173)春夏间,朱熹四十四岁。此时与《大学章句》体例相似的《中庸章句》成书不久,而《大学章句》的形成似乎更早一些。

朱子在淳熙四年四十八岁时,既编成了《论孟集注》,又首次序定了《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朱熹生前单独修订刊刻语孟学庸要比四者的合刻次数多,而且即便是合刻,四部书的关系也是十分松散的,合之为一编,分之则可单行。考朱熹著述曾多次有“四书”、“章句”、“集注”等说法,但并未提到过《四书章句集注》的书名,这一名称当是后人合刻时加上的。

二:版本

一、《四书章句集注》的生前刻本

1 . 宝婺本。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首次刻印《四书集注》(见《文集》卷 五十八《答宋深之》二 ) ,即宝婺本。这个宝婺刻本,是朱熹首次把《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与《孟子集注》集为一编合刻,经学史上与“五经”相对的“四书”之名第一次出现,标志着《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在五经学之外作为独立的四书学体系在经学史上的出现与确立(参束景南先生《朱子大传》第76页)。

淳熙十一年(1184),由广东帅潘畴和广西帅詹仪之在广东德庆翻刻了宝婺本,即德庆本。

2 . 静江本与成都本

朱熹很快又否定了宝婺本,接着而来的一次大的修改是在淳熙十二年( 1185 )。到淳熙十三年( 118 6),他又作了一次更大的修改。这两次大修改后的定本,便在同一年由詹仪之印刻于广西静江,由赵汝愚印刻于四川成都。

3 . 南康本

淳熙十五年,朱熹又作了一次决定性的大修改,淳熙十六年己酉( 1189)正式序定,但未印刻。 直至绍熙三年(1192)秋,才由南康守曾集(致虚)刻板行世,成为朱熹生前最流行的本子,因而在庆元党禁中遭到毁板。南康本虽不是最后的定本,但在朱熹生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4 . 庆元本

以后朱熹对南康本又反复进行了大的修定,在庆元五年(1199)刻板于建阳,这就是他的最后的晚年定本。但没几个月朱熹便去世,晚年定本的流传已是他死后的事了。

二、宋刻本现状

(一) 《宋本论语集注》十卷,《序说》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宋本大学章句》一卷;《宋本中庸章句》一卷。

为二十八卷本。藏北京图书馆。此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为淳祐十二年(1252)当涂郡斋刻本(以下简称当涂郡斋本)。

左右双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双鱼尾,鱼尾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有俞寅、杨思成等。今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版式与《论》《孟》完全一致),正文与注文均为大字,注文另行低一格。凡宋讳弘、殷、匡、恒、让、贞、桓等字,于经文则洪代弘、商代殷、康代匡、常代恒、谨代慎、逊代让、正代贞、威代桓,亦间有不代而阙笔者。《大学章句》正文首页有“瞿绍基藏书之印”、“罟里瞿镛”、“铁琴铜剑楼”三印,末页题“从政郎提领江淮茶盐所准备差遣刘梦高校正”,附页有淳佑十二年金华马光祖跋一则。跋云:“当涂郡斋旧有文公《语》、《孟集注》,注与本文皆大字,放老眼为宜,盖正肃吴公所刊,见谓善本。光祖揭来假守,依放规制,取《中庸》《大学章句》并刊之,足成四书。《语》、《孟》岁月浸久,间有漫灭,就加整治。是书在天地间无穷达老少皆不可一日废,熟复玩味,则施之行事,其有不敬且畏哉!淳祐壬子(十二 年,1252)孟秋朔旦,金华马光祖敬识。”内有六页抄配。

(二)《复宋淳佑本四书》本(以下简称影宋本)

为二十八卷本。版式仿当涂郡斋本,但鱼尾上不记字数,下不记刻工姓名, 《大学》《中庸》与 《论语》《孟子》为完整的一套书。《大学序》后有一跋,云:“《四书》家藏人诵,而版行者类多细字,不无讹鲜。今得燕山嘉氏所刻宣城旧本于京师,经注字等实便观读。于是补其残阙,置诸泳泽书院,嘉与学者共之。淳祐丙午(六年,1246)秋八月识。”凡五行。可见宋本原书当为淳祐六年(1246)翻刻宣城本。

燕山嘉氏,清陈鳣考证后云:“不知何人。”(《经友跋文》第三十五页)宣城旧本者,正肃吴公所刊,查正肃吴公者,乃吴柔胜也。吴柔胜(1154——1224),字胜之,宣城人,徙溧水永宁。 幼听其父讲伊洛书,知持敬之学。举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太学博士,始以朱熹《四书》 与诸生诵习,龄是士知趋向,后以秘阁修撰奉祠,嘉定十七年(1224)卒,年七十一。谥“正肃”。此本清康熙中内府影刻,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点校本《点 校说明》云“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1142)大字本”,“二”当为“六”之误),南京图书馆、故宫等均有收藏。

宋刻原本,今未见。陈鳣等人所见亦非宫中所藏原本,乃影宋本耳(江标《宋元行格表》卷上已指出),故所作跋文均未注意到影宋本与当涂郡斋本的区别,直到常熟瞿氏才开始注意二本乏别。可以认为:当涂郡斋本为吴柔胜刻本(即宣城本)的递修补刻本(补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各一卷)。淳祐六年刻本即翻刻吴柔胜本;影宋本即仿刻淳佑六年本。

(三)《论语集注》十卷《序说》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

残宋本。左右双栏,半页七行,行十二字;双行注文,行十五字(低一格),双行注音直接在正文末字下。双鱼尾,小黑口。《论语集注》卷七、卷九有“琅嬛妙境”、“南阳居士”、“百柳塘主人”三印。十二册。藏北图。

近得知《大学章句》一卷,原为邓氏群碧楼藏书,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行款同上,一藏印有 “南阳居士”、“百柳塘主人”、“琅嬛妙境”、“麐膺见亭读一过”、“正闇秘芨”、“正阁学人”、“群 碧楼校读”、“群碧楼”、“宋刻本”九印。经查,此两种残本实为一部书。邓邦述,字孝先,号正 阁,江苏江宁人。生于同治七年(1868),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藏书处名为“群碧楼”。据邓跋,闻有《中庸》半部,已为他人收去。

(四)咸淳本

原本今未见。《天禄琳琅书目》卷一有著录。根据校对情况来看,当涂郡斋刻本与淳佑六年(12 46)翻刻本为同一源头,而影宋本在刻印时曾经挖改(如注文中“威”改作“桓”,“逊”有改作“让”者)。当涂郡斋本、影宋本、残宋本为同一源,但残宋本注文均作小字。后世刻本注文均作小字,盖残宋本为始作俑者。咸淳本则不得而知。

(五) 兴国本

据元陈栎《四书发明》引朱熹嫡孙朱鉴的话说,晚年定本在朱熹死后曾刊于江西兴国县,此本现已不可得见。

三、元刻本现状

(一) 《四书章句集注》三十卷(以下简称元甲本)

封面题“宋椠四书十册”,内题“《大学》一卷或问二卷,《中庸》一卷或问二卷,《论语》十卷,《孟子》十四卷”。明魏校批,袁克文跋。藏上图。左右双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线口,三鱼尾;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二字。在《批点四书例》首页有“毗陵周氏九松迂史藏书记”、 “周良金印”、“寒云秘岌珍藏之印”各一。袁跋以 为是宋刻本,误,当为元刻本。

(二) 《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八卷 (以下简称元乙本)

元刻本(《孟子集注》卷三、四配清咸丰九年抄本),袁又恺、蒋介青旧藏。藏南图。著录有清蒋培泽、高望曾、丁丙跋,现仅见蒋、丁二跋。左右双栏,半叶七行,行大字十五,注文双行小字, 行十五字,均圈点;双鱼尾,白口,鱼尾上有数字,竹纸,宋体字;每卷后附《音考》。《大学章句序》 首页有“江苏第一图书馆善本书之印记”、“万卷堂印”、“项氏少黔主人子信营周家藏”、“鸿 城蒋怀堂珍藏”、“袁又恺藏书”、“四库著录”等印,《音考》末有“曾经八千卷楼所收”、“钱唐丁丙藏书”、“吴越钱氏鉴藏书画”等印。尚有“介青”、“拳石山房”等印。据校对,此本当为残宋本的翻刻本。

(三) 《四书集注》十九卷(以下简称至正本)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沈氏尚德堂刻本。为《大学章句或问》一卷《中庸章句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藏山东省博物馆。

四、明刻本现状

《四书章句集注》自元延祐年间被悬为功名以后,倍受重视,刻本层出不穷。明永乐年间诏撰 《四书集注大全》,由胡广等编修,除朱注以外,采人元新安倪士毅《四书辑释》、倪士毅之师陈栎《四书发明》等说。而陈氏师徒所源自宋建安祝洙《四书附录》也。正统年间司礼监据 《大全》本,删除他人之注,唯朱注是从,更是成为钦定教课书,官刻、家刻、坊刻均大量出现, 现就目前情况简介如下:

(一) 官刻本:

1. 《四书集注》三十卷

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简称监本。藏北京、天津、内蒙古社科院、陕西、江西、湖北、四川图书馆。其来源于《四书集注大全》。四周双栏,半叶八行,行十四字,双行小字注, 行十七字(注音小字接在正文下,朱注另起一行),均有圈点,小黑口,双鱼尾,颜体字。渐图有二部,一作十册,另一作十六册,中善经部均未著录。

2 .《四书集注》二十六卷

著录为经厂本,实为明仿经厂本,行格同监本,但有多处异同。有“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嘉业堂藏印”各一,十四册,藏杭大(今浙大)图书馆。故宫另有一部。

3.《四书集注》三十卷(朱熹撰);《鲁斋许先生直说大学要略》一卷(元许衡撰);成化十六年(1480)吉府刻本。藏北京、四川图书馆、山东博物馆。

4.《四书集注》三十卷

成化十六年吉府翻正统经厂本,清丁丙跋藏南图。

5. 《四书集注》二十八卷

嘉靖二十七年(1545)伊藩正统经厂本,清丁丙跋。藏南图。

6. 《四书集注》十九卷

隆庆四年(1570)衡府刻本。藏南图。

(二)家刻本

1. 《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一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

嘉靖吉澄刻本,共二十一卷。藏首都、上海(残)、吉林馆。左右双栏,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双行小字注,行十七字,白口,单鱼尾,下记刻工姓名,绵纸,仿宋体。

2. 《四书集注》四十卷

嘉靖应槚刻本。含《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一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一卷;《论语 集注》二十卷;《读论语孟子法》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藏北图、上图(残)。 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双行小字注,行十八字,白口,单鱼尾,下记刻工姓名,仿宋体。

3. 《四书集注》十九卷

万历十年(1582)金绩刻本。藏内蒙、四川馆。

4. 《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朱熹撰);《四书字辨》一卷(明黄河带撰)

万历二十七年(1599)休阳黄氏刻本。藏上图。

5. 《四书集注》二十一卷

崇祯刻本。藏山东安丘馆。

6. 《颜字四书》二十八卷

明书林种德堂熊冲宇刻本,清王云锦校并跋。存二十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存八卷,即一——七、《序说》。藏山东图书馆。

7. 《四书集注》十九卷

明闽山阮仲猷种德书堂刻本。藏北图。四周双栏,单白鱼尾,白口,半叶九行,行大字十七, 双行小字注,行亦十七字,有圈点,金镶玉。十四册。《大学》卷首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一,卷末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印一。

8. 《四书集注》十九卷,吴勉学刊本。藏辽宁、中山图书馆。

9. 《四书集注》十九卷,明豹变斋刊本。藏故宫。

(三)其他:

1.明刻黑口本。

2.明刻黑口大字本均藏上图。

3.《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一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 子集注》七卷,明刻本。藏上图。

4.《四书集注》四十一卷,明刻本。藏北大、历史馆。又一部藏浙江图书馆,共八册。《大学序》首页有“应氏家藏”等四印。中善经部未著录。

5.《四书集注》二十一卷明刻本。藏北京、常州馆。

6.《四书集注》二十一卷明刻朱墨套印本。藏山东馆。

7.《四书集注》三十卷明刻本。藏上图、华东师大馆。

8.《四书集注》三十八卷明刻本。藏清华馆、上图。

9.《四书集注》三十八卷明刻本。藏清华馆、上图。

10.《四书集注》六卷日本文化十年(1813)刻本。藏南图,四册。

11.《四书集注》十卷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铅印袖珍本。藏南图,五册。

12.《四书集注》十九卷日本明治十八年(1885)刻本。藏南图,五册。

13.《四书集注》二十六卷日本刻本。藏南图,二十六册。

五、清刻本现状

(一)官刻本:

1.清康熙内府仿宋淳佑刻本,经注均为大字。光绪年间寿春孙多嵘复刻。

2.清康熙内府刻本,清高宗弘跋。藏故宫。

3.《四库全书》本

4.《璃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藏浙江图书馆(台湾世界书局影印本,次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5.乾隆怡府刻本,藏北大馆。

6.同治三年(1864)浙江府署刊本

7.同治六年(1867)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8.同治十一年(1872)山东书局刊本,均藏华东师大馆。

9.光绪五年(1879)山西潜文书局刊本

10.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书局刊本,均藏浙图,均六册。

11.光绪十八年(1892)淮南书局校定重刊本

12.光绪二十年(1894)金陵书局校定重刊本。均藏华东师大馆。

13.清内府本藏北京、首都、中央党校、复旦、重庆馆。

(二 )家刻本:

1. 康熙十年(1671)朱氏崇道堂刻本,清戴有祺批。藏上图。

2. 雍正四年(1726)三益斋刊本

3. 乾隆十九年(1754)贯罗堂本均藏华东师大馆。

4. 乾隆文粹堂刊本。清钱泳批并跋。藏河北大学馆。

5. 嘉庆十六年(1811)瑛川吴志忠校刊本藏南图、华东师大馆、北大等馆。

6. 《四书集注》十九卷道光四年(1821)刘氏勉行堂刻本。清郑国琳批校。藏西北师院。又勉行堂刘氏山阴寓舍刻本,六册,藏浙图。

7. 道光七年(1824)恺元堂朱墨套印板藏复旦馆。华东师大馆藏书名题“新刻批点四书读本”。 8.道光二十二年(1842)宝恕堂本

9.道光二十六年( 1846)自怡轩朱墨套印本均藏华东师大馆。

10.日本文久二年(1862)巾箱本藏南图。

11.同治四年(1865)忠恕堂童氏校刊本藏华东师大馆、浙图。

12.同治七年(1868)丹阳艺林堂刊本藏复旦馆。

13.同治九年(1870)奉新周彦六堂刊本藏华东师大馆。

14.同治十一年(1872)山东书局刊本藏浙图,六册。

15.光绪六年(1880)南京李光明庄刊本藏华东师大馆。

16.光绪十年(1884)撷云腴山馆刊本藏南图、浙图。

17.光绪十三年(1887)罗宗德堂刊本藏华东师大馆。何义门批点。

18.光绪二十一年(1895)信郡王立言堂刻本

19.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官书局刊本,均藏浙图,均六册。

(三)其他:

1.嘉庆十年(1805)刻本藏浙图

2.春秀草堂刊本藏南图。

3.《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藏北大、北师大、上海、甘肃馆。

4.《刘氏传经堂丛书》本藏清华、上海馆。

5.清刻本藏复旦馆。

6.清刻本,清俞樾批校。藏北京市文物局。

7.清刻本,清赵宗建光绪十五年(1889)、十七年(1891)批并跋。藏南图,存十七卷。

8.毓兰书屋刊本

9.状元阁刊本

10.玉山顾氏桂云堂刊本

11.会文堂刊本均藏复旦馆。

12.南陵徐氏藏本

13.日本刻本,均藏华东师大馆。

14.扫叶山房刊本,藏复旦等馆。

六、版本源流

(一)元至正本——明《四书集注大全》——明正统司礼监本《四书集注》——明藩府、官刻、 家刻本、坊刻本——清刻本。

(二)宋当涂郡斋本,残宋本(缺《中庸章句》一卷;《大学章句》一卷现存台湾。)——元甲本、元乙本——康熙内府影宋刻本(光绪小墨妙亭影宋本)——清嘉庆十六年吴志忠刻本——翻刻本。

七、当涂郡斋本

(一)当涂郡斋本与影宋本的比较

当涂郡斋本是朱熹晚年修定的一个定本(详参吴英《四书章句附考序》《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精校精刻,字大行疏,宋刻宋印,现存最早,错误最少。 即便影宋本也难以与其媲美,限于篇幅,仅取几例以说明:

1. 《大学章句》第十页下“此以没世不忘也”,注“咏叹淫泆”作“淫液”。当涂郡斋本并不作“淫液”,而是作“淫泆”。

2. 清翟灏《四书考异·梁惠王篇》云:“行者有‘裹粮’,宋本作‘裹囊’。”当涂郡斋本仍作“裹粮”。《公孙丑篇》云:“古之为‘市者’,宋本作‘市也’。”当涂郡斋本仍作“市者”。可见翟灏也没有见过当涂郡斋本。当涂郡斋本为铁琴铜剑楼旧藏,解放后瞿氏后人捐献给北 图,实为国宝。

(二)当涂郡斋本与监本的比较

监本是另有源头的最为通行的刻本,与当涂郡斋本差异很大。前人题跋中以陈鳣所撰《宋本四书跋》最为精当。惜陈氏所见并非宋本,而是影宋本(清人江标《宋元行格表》卷上已经指出),所以当涂郡斋本与影宋本的异同,陈氏就无法分清。但是他指出了大量的影宋本与监本的异同,引起了世人对《四书章句集注》定本与未定本的注意,其功自不可泯灭。现亦举几例以说明:

1. 《中庸章句》第二页下“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 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监本作“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放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

2.《大学章句》第三页下“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监本作“欲其必自谦而无自欺也”。

三、购买指南



以上三本为一个系列,首先是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第一个是精装本,第二个是平装本,两者都是竖排繁体。点校所用的底本就是清嘉庆吴志忠刊本。

第三个是横排本。

这本则是很经典的本子,不差钱的可以买这个,跟当年中国书店出的一样。

以上两个版本是学界通用的。


以上两个版本我没看过,不过浙大的是影印本。

参考

  1. ^徐德明.《四书章句集注》版本考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这本书我读过三个版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国书店影印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本,国家图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影印宋刊本。

中华书局本是点校本,目前最为通行。综合考虑起来也是最好的一个版本。此书点校在细微处还是有遗憾,特别是有些地方正文的标点并不合于朱子的注文。“新编诸子集成”目前已出精装本,字更清晰了,字号也较平装本大些,而且个别地方改正了旧版的错误。(原则上整理本古籍和翻译作品,都以后出者为佳,不可追求一版一印。旧时求一版一印,是因老的印刷方式,重印后字迹会模糊断笔,今天除个别书外已不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古籍整理本中沿用旧版一印再印的也还有,坏处是好多字太模糊,好处是避免重新录入带来大量错误。)

中国书店影印本(好像其他出版社也出过),墨色清晰,字体也清秀,错误比中华书局本少(我读的本子也有个别地方双行注颠倒的)。但这个本子四书不单出,有句读,不用标点符号,可能也不便于初学。

国图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是分开的,加起来有十册。(我读的里面有一处大概是出版时图片排错位置,页次颠倒了,也不知后面有没有改正。)这套书读起来很舒服,一天能读一本,很有成就感。不过这书不建议对四书不熟的人用。一来注文连句读都不全,有些句读大概是底本读者边读边加的;二来里面的避讳字很多,而且多数是用改字的方式来避讳(如“桓魋”作“向魋”),个别地方底本读者在书里批注了本字,但大部分没有标出。所以,读此本需要你至少“知句读”,且最好备一本《史讳举例》。

我自己的感觉,这三个本子都可读,各有不可替代的体验。但如果只给初学推荐一本,自然还是最通行的“新编诸子集成”本。

至于说要不要翻译,当然是不需要。朱子注是非常友好的,不但有一般的字词名物的注释,还有串讲,相当于浅显文言翻译。今人再去翻译,除产生错误,不会有什么好处。此书也有简体本,但老实说不建议使用。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是,文言用简体,阅读的难度只会更大。当然,如果你就是畏惧繁体字,简体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