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公三师的排位问题?

突发奇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虽然都是正一品,也该有高低之分吧? 貌似唐朝承汉魏晋隋之制,重三公而轻三师,那么三公》三师? 因之,就是…
关注者
5
被浏览
13,693

1 个回答

按照惯例,一般都是三师位次高于三公,从高到低依次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唐代官品也是按照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顺序排列,如初唐外戚、权臣长孙无忌的升迁次序便是司空、司徒、太尉;高宗弘道末年,三公的排序依次是太尉韩王元嘉,司徒霍王元轨,司空舒王元名;神龙政变之后,相王李旦由司徒进位太尉,安史之乱前的太尉除了长孙无忌是外戚,其他多是宗室。

但是到中晚唐形成不成文的惯例:即太尉一般不轻授,司徒一般很难顺迁太尉[1],而且只有郭子仪、李光弼、李怀光、李晟、韦皋、王武俊、张茂昭等中兴武将功臣和少部分河朔藩镇的节度使有机会获得太尉的殊荣(即使是检校太尉,数量也非常稀少)。辅佐宪宗元和中兴的裴度,一生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享年76岁,其生前官职也仅仅是司徒(正衙经过皇帝策拜的真司徒),会昌年间李德裕在让官表里也提到太尉的尊贵和稀缺,太尉变成仅次于太师的公级官职。

李德裕《让太尉第二表》:伏见国初已来,授此官唯有七人,尚父子仪,犹以恳辞而免。近者智兴、载义,皆超拜太傅、太保。祇缘朝廷重惜此官裴度守司徒十年,竟不迁授,以臣僭越,必致颠挤。况臣既无汗马之劳,涓尘莫效;又有负薪之疾,旷废至多。

李光弼生前为太尉,死后仅仅提升一阶追赠太保,这固然和李光弼本人没有积极勤王招致代宗猜忌不满有关系,但同样说明代宗李豫时期,太尉的位次并没有越过太保、太傅,仍然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位次排序 ​​​​,猜测太尉位次越过太保、太傅应该是在德宗朝。从德宗、宪宗节度使去世后官员的追赠可窥一斑。如德宗朝太尉、中书令李晟和节度使检校太尉王武俊去世后,均追赠太师。宪宗元和朝宰相司徒杜佑致仕的时候,由司徒顺迁为太保[2],死后追赠太傅。节度使高霞寓生前的官职是检校司徒,去世后被朝廷追赠为太保。德宗、宪宗时期节度使检校官的品级整体要比穆敬文武时期的节度使要高,因为削藩是时代重心,武将节度使立功机会比较多,朝廷出于笼络藩镇的需要频繁给节度使迁转加官,故而节度使容易获得较高的检校官职。

但是官员首次升迁按照司空、司徒、太保、太傅、太尉路径升迁的是文宗朝的幽州节度使李载义,旧传遗漏载义从司空进司徒, 新唐书宰相年表记载载义于大和四年由司徒平章事进位太保,《唐故朝議大夫内侍省内府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武府君墓誌銘并序》:“至寳曆三年,文宗嗣位,選充山陵修築判官。至寳曆二年,語使於幽州宣慰。時朱玄嗣勃亂軍城,王師問罪。公與司徒李載義及監軍元順通同討兇醜,攘遏寇難。”亦可证载义曾为司徒。李载义的迁转顺序是司空—司徒——太保——太傅,死后追赠太尉。

敬宗嘉之,拜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卢龙等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未几,李同捷据沧景以邀袭父爵。载义上表,请讨同捷以自效。上嘉其诚恳,特加检校右仆射。累破贼军,以功加司空,进阶金紫。太和三年,平沧景,策勋加平章事,仍赐实封三百户。
(大和四年)六月己巳,检校司徒、平章事李载义守太保。
四年,契丹寇边,以兵击走之,仍虏其名王,就加太保。
五年春,为其部下杨志诚所逐,因入觐。上以载义有平沧景之功,又能恭顺朝旨,再拜太保、同平章事。其年,改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兼兴元尹。
七年,迁北都留守,兼太原尹,充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丁母忧,起复骠骑大将军,馀如故。
(大和九年)十一月癸丑,载义守太傅。

不过偏爱李德裕的武宗在任命李德裕为太尉的时候,显然不在乎这个隐性、不成文的迁转阶梯,李德裕的官职升迁顺序是司空、司徒、太尉,晚唐僖宗、昭宗以后,检校司徒以上公级官职变得泛滥起来,检校太尉也增多,节度使、宰相的升迁顺序大致遵循了司空、司徒、太保、太傅、太尉、太师的迁转顺序。但有时也不一定严格按照顺序迁转,如昭宗时期杜让能的迁转顺序也是司空,然后由司徒进位太尉。

南宋の洪邁の「容斎三筆」巻一五「总持寺唐勅牒」光啓三年十一月中书門下牒江西観察使

参考

  1. ^李光弼生前为太尉,死后仅仅提升一阶追赠太保,苗晋卿以太保赠太师,这说明代宗李豫时期,太尉的位次并没过太保、太傅,仍然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位次排序 ​​​​,猜测太尉位次越过太保、太傅应该是在德宗朝
  2. ^《旧唐书宪宗本纪上》:癸巳,以金紫光录大夫、守司徒、同平章事、崇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上柱国、岐国公杜佑为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宜朝朔望,佑累表恳请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