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以前,朝鲜臣民是怎么称呼称国王的?

看见韩剧里统一称呼国王为“皇上”,历史上真的如此吗?这样符合礼制吗?如果不是的话,又会怎么称呼?
关注者
48
被浏览
74,044

10 个回答

称呼“皇上”是不会,但祝辞用“万万岁”倒是存在的。

比如《朝鲜王朝实录》载,1480年朝鲜成宗会见明朝使者郑同的场面如下:

辛卯,上宴两使于仁政殿,两使亲扶御座,向南而设曰:“殿下坐不南面,则俺等安敢受宴?”上不得已从之。上行酒,上使跪而受盃,更酌跪进曰:“愿殿下坐而受酒。”上固辞,不得已从之。上亲赠人情物件,两使皆受,就前叩头曰:“殿下厚意,说不能尽,图报末由,叩头而谢。” 仍请见世子。上曰:“年齿尚幼,不出外庭。”两使曰:“不须出也。”仍呼殿下万万岁、世子千千岁。

郑同原本就是朝鲜人,只不过后来到大明做了宦官。这下成为天朝使者,可谓衣锦还乡。

但他对朝鲜成宗这个故乡君主相当尊敬,不仅宴饮的时候“亲扶御座”,还向成宗下跪叩头,高呼“殿下万万岁”。

反倒是成宗大王被搞得不好意思。因为明朝皇帝的使者,其身份并不比朝鲜国王低。为表事大之诚,大家相对而坐是很平常的。

但郑同却表示如果成宗不面南而坐,这顿饭自己也不敢吃。短短一小段话,用了两次“不得已而从之”,可见态度这么谦和的明使让成宗很是手足无措。

(差不多就是你身为公司中层干部,董事长秘书给你端茶递水,毕恭毕敬喊你经理的那种感觉)


有朋友或许会说,郑同是因为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而破格对成宗高呼“万万岁”。

不过,我之前看重忆小窗纱老师的微博,翻到了这张英祖大王的“户籍卡”,能清楚看到它末尾使用的是“主上殿下万万岁”

可见朝鲜人在这方面确实并非限的很死,就算是“殿下”也可以“万万岁”。(当然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喊千岁)

@蓝果子 也提到了朝鲜人同样会用“圣上”这个词来称呼国王,这里也奉上一个存世的实物证据。

下图为韩国大邱把溪寺藏英祖大王青纱上衣。

放大后可以看到文字,写这是乾隆五年(1740年)时被下赐到把溪寺供奉的,对英祖的称呼是“圣上”。

皇上???怎么可能,估计是翻译的问题


王族与臣下的话,比较常见的是主上、殿下、主上殿下

还有个「上监mama(상감마마)」,好像是内侍、尚宫等宫人用得多,不知王族、臣下们用不用


在《和宁王朝实录》里找了一些称呼的记录,因为找来的记录都是来自中殿、大王大妃、上王、大妃、世孙、宗亲、臣下等上层,所以只能反应上层对和宁国王的称呼,民间的因为没有找到资料就不说了

想在《实录》里找一些宫人的称呼记录,结果没找到,难道《实录》不记载宫人的话语么



主上:

右政丞金士衡等上言曰: "恭惟主上殿下, 應天順人, 化家爲國, 是乃殿下之至德深仁 —太祖五年

幼學李季老上言曰: 今我主上殿下, 新登大寶 —睿宗1年

中殿以諺書答曰: "今出內敎, 應無前例, 極爲未安。 但主上證候無常, 非徒哀憫之情罔極, 如此痛悶之事, 前古無所也。 —明宗20年

上下敎曰: (前略)且以予及中宮, 皆稱殿下, 或稱主上, 似涉未安, 稱王、稱妃可也。" 大提學回啓曰: "主上殿下、中宮殿下之稱, 本非加尊之語, —仁祖8年

王大妃下諺敎于藥院曰: "啓園日, 主上哀毁過度 —正祖13年

大王大妃敎曰: "主上雖在沖年, 精英發越, 且甚嚴威, 在廷諸臣, 須小心奉行可也。" —高宗10年

《衣袖红镶边》 英祖大王



殿下:

兩使相目謂首陽大君曰: "殿下之病, 朝廷所共知, 世子之疾, 吾等到黃州始聞 —世宗32年

司憲府大司憲李承孫等上言曰: (前略)況殿下, 新登寶位, 勵精圖治 —文宗即位年

午時, 殿下袞冕而出, 慈殿以權停禮不出 —宣祖2年

兵曹判書許積曰: "以稚兒謀逆, 尤極痛惡, 而其所謀逆, 在於慈殿, 則殿下雖欲曲護, 亦不可得矣。" —孝宗8年

世孫又上疏曰: (前略)殿下勉循小孫之懇者, 亦所以仰體昔年也。 —英祖41年

敦仁曰: "臣當拭目恭俟矣。 殿下昨冬以來, 日開講筵, 孜孜勤政 —宪宗12年

《衣袖红镶边》 贞纯王后



圣上:

昌孫等更啓曰: "臣等固知聖上不忍之心。 然所謂傷殘骨肉, 非此之謂也。 —世祖3年

上稍前曰: "卿等各言予之過失。" 碩圭啓曰: "聖上無失, 臣何言哉? —成宗6年

館學儒生閔濬等上疏曰: "賊㬇譬用劉宋文帝故事, 直陷我聖上及王世子於不測之地。—光海13年

右相鄭致和曰: "命夏言之, 誠是也。 聖上如欲慰安大臣, 則宜亟釋被竄諸臣。" —显宗8年

今我聖上, 繼憲宗之統, 有父子之道, 若不祧眞廟, 誠有違於五廟之制, 恐不可也。—哲宗2年

大王大妃曰: "輔相何時不重, 而聖上方在沖年, 未亡人聽政, 所恃者惟大臣, 而今日君臣相對, 爲國家萬幸之事也。 —高宗1年

《衣袖红镶边》 献敬懿皇后



上(这个称呼好像主要是书面语):

驪江君曰: 厭我, 我若立於前, 則必避面, 我何敢進見乎? —太宗7年

定中宮號曰儉妃, 遣河演啓於上王, 上王曰: "主上好儉約, 此號甚好, 然字音不宜於號。" 乃改以恭。—世宗即位年

提調等又問安于中宮殿。 仍啓曰: "體虛弱, 臣等不勝悶慮。 —明宗20年

坡平府院君尹弼商啓。 "臣前以病受暇。今聞上體未寧, 請問安。" —燕山1年

位复— 位复— 位复— —仁祖27年5月8日的某内侍2人

丙子/移御于昌慶宮 環翠亭 —定宗4年

宜嬪成氏卒。(前略)企待方切, 不勝悼惜。朝野莫不以國本爲憂。 —正祖10年

《衣袖红镶边》 正祖宣皇帝



今上:

今上三年辛丑九月丁卯 —太宗18年

南智、金宗瑞曰: "臣等前者悉陳其弊, 今上更欲復立, 命更議, 臣等不勝惶懼。 此事非有大關利害, 因前規試取便。" —文宗2年

今上亮闇盡禮, 率群臣上諡曰 ‘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 廟號世祖 —世祖14年

三月十四日甲辰大王大妃命廢王, 爲光海君, 祬爲庶人, 策命今上嗣位。 —光海15年

鎭遠曰: "論其罪犯, 則危逼先王, 與得罪今上, 豈有異乎? —英祖1年

今上殿下及淑善翁主皆綏嬪朴氏誕生 —纯祖16年

《哲仁王后》 纯元肃皇后 神贞翼皇后



大殿:

文館副提學沈思順、典翰沈義欽等啓曰: "大殿, 雖於慈殿平常之時, 且不可一刻離側。 況今慈殿未寧還御, 而大殿則欲於二十日移御。 其間雖或問安, 夜則進膳視藥, 不可委諸下人。 豈可寸刻離側乎? 同時還御甚當。" —中宗25年

臣曰: 大殿幼沖, 何不於母妃乎? 古事亦然, 公何發無理之言乎? —明宗即位年

壬戌十月初八日庚午尊崇都監啓曰: "大殿玉冊文書寫官吳靖、中殿玉冊文書寫官沈惇 —光海14年

故翁主密言于俺(金拭 安东金氏)曰: ‘厥母與渠, 咀呪大殿, 事旣成, 欲立崇善云 —孝宗2年

大王大妃殿, 大臣率百官庭請, 口傳啓請進常膳, 勸勉大殿, 敎曰: "大殿積傷之餘, 素膳已久, 是爲切悶, 忍痛將復膳焉。" —英祖6年

道喜曰: "日前大殿私親封爵事, 以 ‘國有大院君故事, 令廟堂, 詳考已例擧行。’ 之意, 旣承下敎矣。 —哲宗即位年

《哲仁王后》 哲宗章皇帝 哲仁章皇后




顺便说下称帝后的~

称帝后,「皇上」、「陛下」这样的称呼也出现了,高宗太皇帝、纯宗孝皇帝的实录里都能见到

日和合并后,又被打回王了,「殿下」称呼再次出现,并且是法律规定

大和宁民国独立后的称呼,从懿愍皇太子妃方子的回忆录来看,人们对皇室之首·懿愍皇太子李垠的称呼有「殿下」、「李王」、「英亲王大人」。皇太后尹氏(纯贞孝皇后)和方子时隔十八年第一次见面时,称呼李垠用的是「殿下」,德惠翁主归国后的一次短暂神智清醒期间写下的书信里,对哥哥李垠的称呼也是「殿下」


题外话

和宁王朝曾经用过「太后」的~

加上神懿王后尊諡承仁順聖神懿王太后 —太宗8年
禮曹請上大行厚德王大妃諡元敬王太后, 陵號曰獻, 從之。 —世宗2年


明朝似乎没有发难,不过他们自己后来觉得称太后不好,还说是高漂亮的旧俗,不合和宁的制度

肃宗5年,吴始寿对肃宗大王说的话

神懿、元敬兩位, 書以王太后, 太字亦似未安

且神懿、元敬王后, 皆稱王太后者, 乃(高漂亮)之舊制, 考漂亮史則必有可徵矣。 元敬薨逝, 在世宗之初, 其時草創, 仍用(高漂亮)制者如此。 誠不合於本(和宁)典禮, 而列聖相承, 儀制漸備, 然且不欲遽議於改題之事者, 豈不以神道尙靜, 恐不無褻瀆之嫌而然耶? 不可不敬愼詳度而處之。


其实,和宁在称帝前夕,改过一次称呼的

「王太后」时隔几百年再次复活了,

十七日。 總理大臣金弘集、內務大臣朴泳孝、學務大臣朴定陽、外務大臣金允植、度支大臣魚允中、農商大臣嚴世永、軍務大臣趙羲淵、法務大臣徐光範、工務署理大臣金嘉鎭奏: "王室尊稱, 謹具新式以入, 伏候聖裁。" 主上殿下稱大君主陛下, 依允, 王大妃殿下稱王太后陛下, 敬依, 王妃殿下稱王后陛下, 王世子邸下稱王太子殿下, 王世子嬪邸下稱王太子妃殿下, 箋稱表, 竝依允。 —高宗31年




推荐个类似答案~ 日本天皇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