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闽南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并推保荐施琅领军,…
管理

详细内容

简介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闽南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并推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是清初着名的政治人物与理学家。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1]

李光地

生平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富绅之家。史载其自“幼颖异”,五岁便入塾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2]。13岁遍读群经,18岁编写《性理解》,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像要义》,25岁通律吕之学。

李光地因“卖友案”而于士林声名狼藉。三藩之乱时,耿精忠占领福建,台湾的郑经起兵攻泉州,李光地一家匿藏于深山,郑经、耿精忠诱降,李光地严拒,远避深山。与李光地同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的陈梦雷,因在福建,遭到耿精忠掠去。陈梦雷运筹,李光地通谋,由梦雷探听耿军军情,光地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透过福建籍的大臣富鸿基转述。后来果然帮助清兵大破耿军,李受到康熙赞许,但李光地早就将奏章的“陈梦雷”之名删去,以独吞功劳。平叛之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狱,贬戍奉天。李光地却扶摇直上,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陈梦雷被逮入狱,悲愤至极,于七月份写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陈梦雷十分憎恨李光地,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安溪绝交书》(又作《与李光地绝交书》)。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书徐干学主其狱。竟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的真实表现,逼李光地上奏。李光地义理难却,乃具名。唯独至此仍不肯直言陈梦雷参与定策功劳,仅请求宽贷其人而已。改陈梦雷为流放奉天。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巡视盛京(今沈阳),陈梦雷献诗,甚受康熙帝赏识,遂被召回京师,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京寓。雍正元年(1723年)被追赠为太子太傅。

著作

李光地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3]是清初道学家的代表。

评价

康熙帝:“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4]

雍正帝:“一代完人。[5]

讨论量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