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隼科隼属动物)_百度百科

[sǔn]
隼科隼属动物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隼是隼形目隼科鸟类。两翼狭长而尖,尾长而窄;上嘴先端钩曲,边缘具锐利的齿突,脚强健,爪弯曲而尖锐。 [3]大多雌雄同色或羽色有细微差异,体羽多以黑色、白色、灰色和红棕色为主。 [4]
隼分布于除南极洲和非洲雨林外的世界各地。 [5]多栖息于开阔地带或疏林地区,以昆虫、中小型鸟类及啮齿动物为食。昼间活动。在树上或岩壁洞穴中营巢。 [6]部分隼类在空间宽阔的领域内单对繁殖,但也有少数以小规模繁殖群的方式营巢。一窝2—6卵,巢期和孵卵期各一个月左右。 [3]
隼为中、小体型的猛禽, [3]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处于顶级消费者的地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易受到环境污染的侵害。在中国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对于隼的感情总是与人类自身的局限和突破局限的渴望联系在一起,常常赋予隼高贵、冷峻、神秘、危险、敏锐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7]
中文学名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    纲
今鸟亚纲
隼科
隼属
分布区域
南北美洲,欧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东,亚极圈,温带亚州
英文学名
falcon

外形特征

播报
编辑

红隼

(Falconidae)隼属(Falco)几种小型猛禽。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艳。美洲隼体长约30公分(12吋);下体白色或淡黄色,上体红褐色和石板灰色相间,头部有颜色斑普通红隼(F. tinnunculus)分布在旧大陆大部分地方。有时叫作旧大陆红隼、欧亚红隼或欧洲红隼。它比美洲隼稍大,但颜色不那么鲜艳,是英国仅有的红隼。顶着风寻觅地面猎物时有翱翔习性。澳大利亚红隼(F. cenchroides)也称雀鹰 [1]
中文学名
红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tinnunculus
别称
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
鸟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Common Kestrel
英文名称
Kestrel
英文名称
Eurasian Kestrel
红隼
亚种数
11亚种

燕隼

隼属(Falco)数种猛禽,主要是F. subbuteo的俗称。大小和体力介于灰背隼游隼之间。F subbuteo体长约33公分(13吋)。上体深蓝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色条纹。腿羽淡红色。
中文学名
燕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subbuteo
脊索动物门
别称
青条子、土鹘、儿隼、蚂蚱鹰、虫鹞
鸟纲
英文名
Eurasian Hobby
亚纲
今鸟亚纲
英文名
Hobby
隼形目
英文名
European Hobby
隼科
体长
28~35厘米
隼属
体重
120~294克

白隼

学名矛隼(Falco rusticolus),英文名gyrfalcon,隼形目隼科隼属中型猛禽,因起体形较大故又有“巨隼”之称.体长为56~61厘米,体重1310~2100克。羽色变化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冰岛国鸟。暗色型的头部为白色,头顶具有粗著的暗色纵纹,与游隼及猎隼的区别在色彩较浅,上体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横斑和斑点,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横斑,飞羽石板褐色,具断裂的白色横斑,下体白色,具暗色横斑,但比阿尔泰隼的斑纹较为稀疏。白色型的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灰色型的羽色在上述两类色型之间。虹膜淡褐色,嘴铅灰色,蜡膜黄褐色,跗跖和趾为暗黄褐色,爪黑色。
北极的隼科(Falconidae)猛禽,世界上最大的隼(falcon),学名Falco rusticolus。体长达60公分(2呎)。除中亚高原的孤立种群外,只在极地繁殖。冬季缺乏食物时可飞到低纬度地方。羽色从纯白缀以黑色条纹到暗灰色具横斑。腿上长满羽毛白隼靠近地面飞翔,以猎食苔原和海滨的野兔等齧齿类和鸟类。唯一的天敌是游隼。
中文学名
矛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rusticolus
别称
鸟纲
命名者及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Gyrfalcon
亚种
8亚种

马岛隼

美洲隼
身长30厘米,雄鸟及雌鸟的翼展分别阔18~19.5厘米及18.8~20.3厘米。阿尔达布拉群岛的亚种F. n. aldabranus较为细小,雄鸟及雌鸟的翼展分别只有17~18.3厘米及17.7~18.6厘米。雄鸟重112~118克,雌鸟重128克。雄鸟的头部及颈部呈红灰色,有深色斑纹。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纹伸延至喉咙两侧。上身及翼底都是栗褐色,有黑色斑点。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是黑褐色,内侧有白色及栗褐色的斑点。下身白色。次级飞羽呈栗褐色及有深色斑纹。胸部、腹部及翼底都有黑色斑点。尾巴呈灰色,有6~7条黑色幼纹。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另外有一个较红的形态,头部及颈部都是差不多黑色的,身体及翼底呈深栗褐色,有黑色斑纹及斑点。喉咙淡白色。雌鸟的头部及颈部呈栗褐色,上身较多斑点,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间。雄鸟及雌鸟的喙都呈灰色,尖端黑色。蜡膜是黄色的。脚呈黄色或鲜橙色。雏鸟外观像雌鸟。
中文学名
马岛隼
鸟纲
拉丁学名
Falco newtoni
隼形目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灰隼

体小(30厘米)而结构紧凑的隼。无髭纹。雄鸟头顶及上体蓝灰,略带黑色纵纹;尾蓝灰,具黑色次端斑,端白;下体黄褐并多具黑色纵纹,颈背棕色;眉纹白。雌鸟及亚成鸟上体灰褐,腰灰,眉纹及喉白色,下体偏白而胸及腹部多深褐色斑纹,尾具近白色横斑。飞行侧影如微缩的游隼。亚种pallidus较其他亚种色浅。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中文学名
灰隼
隼科
动物界
隼属
鹳形目
分布
全北界;越冬南迁

美洲隼

体形小、且飞得很快、栖息时尾羽不停地上下摆动。它们常常在空中盘旋,并垂直扑向猎物,偶尔也在栖木上等候。美洲隼夏天以昆虫为主食,冬天则大量捕食鼠类和小鸟。它们经常在洞穴和裂缝里筑巢,有时也利用其他大型鸟建在树上的旧巢。
中文学名
美洲隼
鸟纲
拉丁学名
Falco sparverius
隼形目
别称
雀鹰
隼科
分布区域
在南北美洲很普遍
隼属
动物界
美洲隼
脊索动物门

灰背隼

隼科(Falconidae)的一种小型蓝灰色的隼。学名为Falco columbarius。尾有窄白色条纹。
中文学名
灰背隼
拉丁学名
Falco columbarius
物种命名人
Linnaeus
命名年代
1758
体长
25~33厘米
英文俗名
Merlin
体重
122~205克
动物界

游隼

中型猛禽。全长约40~48厘米。头顶和后颈暗石板蓝灰色到黑色,有的缀有棕色;背、肩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横斑,腰和尾上覆羽也是蓝灰色,但稍浅,黑褐色横斑较窄;尾暗蓝灰色,具黑褐色横斑和淡色尖端;翅上覆羽淡蓝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横斑;飞羽黑褐色,具污白色端斑和微缀棕色斑纹,内翈具灰白色横斑;脸颊部和宽阔而下垂的髭纹黑褐色。喉和髭纹前后白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皮黄白色,上胸和颈侧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其余下体具黑褐色横斑,翼下覆羽,腋羽和覆腿羽白色,具密集的黑褐色横斑。幼鸟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皮黄色或棕色羽缘。下体淡黄褐色或皮黄白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尾蓝灰色,具肉桂色或棕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眼睑和蜡膜黄色,嘴铅蓝灰色,嘴基部黄色,嘴尖黑色,脚和趾橙黄色,爪黄色。
红腿小隼(Microhierax caerulescens)
体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特征为喉、腿、臀及尾下棕色。顶冠及背黑而颈背白,自眼部有黑色带延至耳羽后,尾下具黑白色横斑。亚成鸟喉白,额及眉线棕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俗名:Collared Falconet
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描述:体型微小(15厘米)的黑白色隼。上体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点斑。下体白色,脸侧及耳覆羽黑色,耳覆羽周围具白色线条或块斑。幼鸟脸散见红色。
虹膜-深褐;嘴-偏灰;脚-灰色。
俗名: Pied Falconet。
中文学名
游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peregrinus
别称
花梨鹰、鸭虎、青燕
鸟纲
命名者及年代
Tunstall, 1771
英文名称
Peregrine
英文名称
Peregrine Falcon
亚种
18亚种
游隼

黄爪隼

体小(30厘米)的红褐色隼。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雌鸟红褐色较重,上体具横斑及点斑,下体具深色纵纹。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雄鸟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俗名: Lesser Kestrel。
中文学名
黄爪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naumanni
隼形目
英文俗名
Lesser Kestrel
隼科
物种命名人
Fleischer
隼属
命名年代
1818

阿穆尔隼

描述:体小(31厘米)的灰色隼。腿、腹部及臀棕色。似红脚隼但飞行时白色的翼下覆羽为其特征。雌鸟:额白,头顶灰色具黑色纵纹;背及尾灰,尾具黑色横斑;喉白,眼下具偏黑色线条;下体乳白,胸具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具黑色横斑;翼下白色并具黑色点斑及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下体斑纹为棕褐色而非黑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红色;脚-红色。
俗名: Amur Falcon。
中文学名
阿穆尔隼
鸟纲
英文名
Amur Falcon
Falco amurebsis
动物界
分布
分布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北部及中国中北部、东北,印度东北部

猛隼

描述:体小(25厘米)而翅长的棕色及黑色隼。头及上体深灰略沾淡蓝,下体浓栗色,颏皮黄色。亚成鸟胸棕色具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似黄爪隼的哭叫声kekekeke。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罕见候鸟在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海南岛的低地森林。
习性:飞行非常迅速,可越过森林。捕捉昆虫,似大型的燕。休息时多在树枝上。
俗名: Oriental Hobby。
拉丁学名
Falco sever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中文学名
猛隼
鸟纲
发现命名
Horsfield, 1821
亚纲
英文名称
Oriental Hobby
分布区域
东南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
动物界
猛隼

猎隼

描述:体大(50厘米)且胸部厚实的浅色隼。颈背偏白,头顶浅褐。头部对比色少,眼下方具不明显黑色线条,眉纹白。上体多褐色而略具横斑,与翼尖的深褐色成对比。尾具狭窄的白色羽端。下体偏白,狭窄翼尖深色,翼下大覆羽具黑色细纹。翼比游隼形钝而色浅。幼鸟上体褐色深沉,下体满布黑色纵纹。与游隼的区别在尾下覆羽白色。有些北方游隼甚似猎隼。阿尔泰隼F. c. altaicus比亚种milvipes色深而多青灰色,翼覆羽具棕色带,且下体纵纹较多。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浅黄;脚-浅黄。
叫声:似游隼但较沙哑。
分布范围:中欧、北非、印度北部、中亚至蒙古及中国。
分布状况:不常见季候鸟。亚种milvipes繁殖地点在新疆阿尔泰山及喀什地区、西藏、青海、四川北部、甘肃、内蒙古及至呼伦池;有记录经辽宁及河北;越冬在中部及西藏南部。隼类的贸易驱使人们捕捉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亚种altaicus为甚罕见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越冬在新疆西部喀什地区、青海湖周围及内蒙古中部。
习性:高山及高原大型隼的特性。
注:亚种altaicus有时作为独立物种(称为阿尔泰隼),甚至作为矛隼的一亚种。
俗名:闯赫尔-那青 海冬青 兔虎,Saker Falcon。
中文学名
猎隼
拉丁学名
Falco cherrug
隼科
别称
猎鹰、兔鹰、鹞子
隼属
英文名
Saker falcon
猎隼
动物界
体长
278~779毫米
体重
510~1200克
鸟纲

矛隼

描述:体型甚大(56厘米)的棕灰色隼。下体具黑色纵纹,上体具黑色纵纹及横斑,翼尖黑色。幼鸟上体灰褐,羽尖白色并具白色点斑,尾具白色横斑,头偏白。与游隼及猎隼的区别在色彩较浅,两翼较宽圆,上体色调非纯褐或棕色,头部斑纹不清晰。
虹膜-黄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告警叫声为带鼻音的责骂声gehe-gehe-gehe...比游隼叫声更加拖长。
分布范围:欧洲、亚洲及北美洲的北极区。
分布状况:甚罕见冬候鸟。亚种obsoletus在沿黑龙江及呼兰有记录。
习性:北方苔原带及酸沼地大型隼的特性。
俗名: Gyrfalcon。
中文学名
矛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rusticolus
别称
鸟纲
命名者及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Gyrfalcon
亚种
8亚种

拟游隼

描述:体型略大(42厘米)的隼。背灰色,下体偏白,眼下具狭窄的黑色线条。似游隼但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浅,下体色浅,以颈背具棕色块斑为特征。头顶及后眉纹也多少沾棕色。幼鸟褐色重,下体多黑色纵纹,颈背色浅并沾棕。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沙哑的keck-keck-keck声,似游隼。
分布范围:北非、中东至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abylonicus在天山及青海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地区过冬。
习性:同游隼。
注:过去作为游隼的一亚种处理(见 Amandon & Bull、1988)。
俗名: Barbary Falcon。
中文学名
拟游隼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alco pelegrinoides
别称
北非游隼
鸟纲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29
英文名称
Barbary Falcon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红隼原产旧大陆,仅一种——美洲隼(F. sparverius,美国叫雀鹰)在南北美洲很普遍。繁殖於欧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东,以及整个亚极圈和温带亚州。燕隼栖息在接近林地的开阔原野。捕食小鸟和大型昆虫。近似种有非洲燕隼(F. cuvierii)、东非的燕隼(F. concolor)、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东方燕隼(F. severus, 即猛隼)。白隼第二枚初级飞羽最长,第一与第三枚飞羽几等长,叫声告警叫声为带鼻音的责骂声gehe-gehe-gehe...比游隼叫声更加拖长,在传统的鹰猎中白隼是鸟中王。灰背隼分布在整个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美国西部南至科罗拉多;在欧洲,由英国西部到斯堪的那维亚。有黑色的种群在温哥华附近和冰岛繁殖。大多数迁徙到繁殖区南边的地方,有些种类则可远到南美洲北部。在潮湿开阔的原野或针叶林和桦木林里栖息。常在灌丛中的地面上产卵,但有时也占用秃鼻鸦和鹊在树上筑的巢。红腿小隼叫声尖厉及低声吱叫。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山麓及东南亚。在中国极为稀少。亚种burmanicus为云南西部(盈江)的留鸟。指名亚种为印度东北部的留鸟,有高海拔2000米的记录,可能也都在西藏东南部有见到。结小群在开阔的树上捕食。快速追捕昆虫似树燕。守候猎物时头点动而尾轻抽。白腿小隼叫声高而生硬的哭叫声shiew及快速重复的kli-kli-kli-kli声。分布在印度东北部、中国南方、印度支那北部。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有林覆盖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不常见。喜林缘或开阔原野,包括稻田,常站在无遮掩的树枝上。突然冲出捕食蜻蜓及其他昆虫,有时大胆袭击小鸟及其他猎物。在树洞营巢。黄爪隼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幼鸟尖叫如红隼。分布在欧洲南部及北非至中亚、印度、缅甸、老挝和中国北方。越冬往南。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为不常见季候鸟。在新疆北部及西部、内蒙古、河北繁殖。经山东、四川南部及河南至云南越冬。在悬崖峭壁结群营巢。主要以昆虫为食。较红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迁徙时结大群。阿穆尔隼叫声尖厉叫声似红隼。分布在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北部及中国中北部、东北,印度东北部有一记录。迁徙时见于印度及缅甸;越冬在非洲。在繁殖分布区甚常见。罕见候鸟在华东及华南。黄昏后捕捉昆虫,有时似燕鸻结群捕食。迁徙时结成大群多至数百只,常与黄爪隼混群。喜欢站立在电话线上。 [2]
凤头巨隼
也叫凤头卡拉鹰,身体黑色,颈部乳白色,蜡膜红色,体型较大,常和美洲鹫等抢夺动物尸体,也吃小鸟,野兔等
黑隼
黑隼全身黑色,是虎皮鹦鹉的天敌,在虎皮鹦鹉喝水时袭击鹦鹉,由于它捕猎的都是食谷鸟类和啮齿类,所以有益生态,虽然他吃鹦鹉,但是请各位不要讨厌它。不过,黑隼不是每次都能捕猎成功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隼多是一夫一妻,雌雄共同哺育后代。幼鸟生长得很快,有些种类的鸟离巢前要比成鸟体形大。幼鸟要经过1~3年的时间才会性成熟。隼多在高树或悬崖隼上营巢。大型种类每窝产卵1~2枚,小型种类每窝产卵3~5枚。大型种类孵化期约45天,雏鸟留巢2个月后飞出;小型种类孵化期约30天,雏鸟留巢约1个月后飞出。雏鸟为晚成性。一般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在附近警戒,并捕猎育雏的食物。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南北美洲,欧洲,西北非,除阿拉伯外的中东,亚极圈,温带亚州

分类

播报
编辑

国内隼

猎隼、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阿穆尔隼、红隼、矛隼(不常见)

国外隼

红隼、燕隼、白隼、马岛隼、灰隼,美洲隼,婆罗洲隼,黑隼,游隼,矛隼(冰岛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