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罕在唐末效力于宣武军,历仕后梁、后唐两朝,在后唐灭前蜀之战中随军进入西川,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麾下为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参与讨平叛将康延孝。他在后唐攻两川之战中,随孟知祥起兵反唐,夺取遂州武信军、夔州宁江军两处军镇,被任命为武信军留后,后实授武信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傅。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建立后蜀。李仁罕进拜卫圣诸军马步军指挥使,后受遗诏成为后主孟昶的辅政大臣。他恃功跋扈,强逼孟昶任其为判六军诸卫事,并进位中书令,当年十月在入朝时被孟昶诛杀。
- 本 名
- 李仁罕
- 字
- 德美
- 所处时代
- 五代十国
- 出生地
- 陈留
- 出生日期
- 873年
- 逝世日期
- 934年
- 所属政权
- 后梁→后唐→后蜀
- 官 职
- 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武信军节度使
李仁罕人物生平
编辑李仁罕早年经历
李仁罕建功西川
后梁灭亡后,李仁罕又效力于后唐,并在同光三年(925年)末年参加后唐灭前蜀之战,随魏王李继岌攻灭蜀地的前蜀政权。他受命“监先锋军”,在战后被新任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奏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3]
李继岌班师北返洛阳时,命李仁罕与马军都指挥使潘仁嗣、左厢都指挥使赵廷隐、右厢都指挥使张业、牙内指挥使武漳、骁锐指挥使李延厚统领军队,留守成都。
[4]
李继岌回军途中,负责统领后军的康延孝因不满唐庄宗诛戮功臣,在剑州(治今四川剑阁)起兵叛乱。他自称西川节度使,率军回攻蜀地,占据汉州(治今四川广汉)。李继岌忙以任圜为副招讨使,让他率军追讨康延孝。
[5]
孟知祥亦命李仁罕统兵四万
[6]
,会合任圜及东川节度使董璋一同围攻汉州。康延孝最终兵败身死。李仁罕由此名声大噪,颇得勇战之名。
[7]
李继岌随后继续回师,行至渭南时却得知唐庄宗已在洛阳兵变中被杀,不久便因部下大军溃散,被迫自缢而死。
[8]
唐明宗在群臣劝进下,即位称帝。时为天成元年(926年)四月。
[9]
李仁罕此时已积功至西川左厢马步都指挥使,又进拜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守彭州刺史、上柱国,充任西川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10]
他后来又改任蜀州(治今四川崇州)刺史。
[11]
李仁罕大战唐军
主词条:后唐攻两川之战
孟知祥在唐明宗继位后,逐渐萌生了据蜀自立之意。他大肆扩充兵力,增设义胜、定远、冲山、义宁、牢城、飞棹等军,分别由李仁罕及张业、赵廷隐等统领。
[12]
后来,李仁罕与张业邀孟知祥赴宴。当时有人向孟知祥告变,称李仁罕与张业欲在宴上谋害于他。孟知祥查无实据,经过追查得知是军校都延昌、王行本所造谣言,遂将都、王二人腰斩。他随后不带护卫,独自到李仁罕府上赴宴。李仁罕感其信任,向孟知祥叩拜,哭着称只能尽死以报德。西川诸将也都因此而亲附于孟知祥。
[13]
东川节度使董璋此时亦有割据之意,遂与孟知祥结盟,共同对抗朝廷。而朝廷则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李仁矩为保宁军节度使,图谋遏制东西两川。
[14]
董璋遂于长兴元年(930年)九月举兵反唐,攻打保宁军治所阆州(治今四川阆中)。孟知祥亦随之举兵,以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让他和赵廷隐、张业等统兵三万,攻打武信军治所遂州(治今四川遂宁)。
[15]
朝廷遂以石敬瑭、夏鲁奇为正副招讨使,率大军征讨两川。夏鲁奇此时已被李仁罕围困于遂州,他登城固守,命部将康文通迎战西川军。康文通听闻阆州已经陷落,竟率部投降李仁罕。
[16]
而石敬瑭则被阻在剑门关,与两川联军陷入胶着。
[17]
李仁罕历经三个多月的围城战,最终于长兴二年(931年)正月攻破遂州。夏鲁奇自杀。孟知祥遂以李仁罕为武信军留后
[18]
,不久又以其为峡路行营招讨使,让他率水军东攻峡江一带。李仁罕一路连夺忠州(治今重庆忠县)、万州(治今重庆万州)、云安监(治今重庆云阳东北),攻至宁江军治所夔州(治今重庆奉节东)。宁江节度使安崇阮弃镇内逃。李仁罕遂攻陷夔州,夺取宁江军。
[19]
唐明宗因前线战事不利,遂有罢兵和解之意。他撤回了石敬塘所率领的征蜀大军
[20]
,并以离间朝廷与孟知祥、董璋的关系为罪名,诛杀了主倡此战的枢密使安重诲。孟知祥接受了和解,并在当年十一月将李仁罕由夔州召回了成都,同时邀董璋联名上表向朝廷谢罪。董璋因留在洛阳的亲属皆被朝廷杀害,不愿谢罪,但亦未再与朝廷继续开战。至此,后唐攻两川之战以朝廷的失败而告终。
[21]
李仁罕佐命后蜀
长兴三年(932年),孟知祥为防止朝廷再次兴兵讨蜀,数次遣使赴东川,邀董璋一同上表谢罪。董璋却认为孟知祥背盟,出兵攻打西川。
[22]
孟知祥反攻杀死董璋,吞并了东川。
[23]
当时,李仁罕与赵廷隐争夺东川节度使之职,闹得不可开交。孟知祥遂自领东川
[24]
,让李仁罕归镇遂州。
[25]
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未经朝廷诏令,以墨制的形式署任李仁罕及武泰军留后赵季良、保宁军留后赵廷隐、宁江军留后张业、昭武军留后李肇五人为本镇节度使。
[26]
不久,朝廷拜孟知祥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封蜀王,同时正式授予赵季良、李仁罕等五人为节度使。其中,李仁罕为检校太傅、遂州武信军节度使。
[27]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史称后蜀高祖。赵季良被拜为宰相。李仁罕则被任命为卫圣诸军马步军指挥使,与赵廷隐、张业、侯弘实分掌军权
[28]
,仍领武信军节度使。
[29]
是年七月,孟知祥病逝,遗诏由太子孟昶继位,以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及枢密使王处回、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奉銮肃卫指挥副使侯弘实为辅政大臣。
[30]
当时,王处回秘不发丧,连夜拜访赵季良,告以遗诏内容。赵季良让王处回去见李仁罕,观察其态度,看他是否愿意侍奉幼主。李仁罕却设武备相见。王处回直至离去也没有将孟知祥的死讯相告,次日直接宣读遗诏,让孟昶在孟知祥柩前即位,史称后蜀后主。
[31]
李仁罕跋扈被杀
孟昶即位后,诸将多自恃先帝旧臣,骄纵不法,剽掠百姓,强夺良田,甚至毁坏坟墓,其中以李仁罕与张业最为恶劣。李仁罕此前便颇为骄横,甚至想纳娶有国色的前蜀宫嫔(《锦里耆旧传》称是前蜀主元妃
[32]
,可能是韦元妃),只因畏惧孟知祥而未敢实施,此时更是渐有跋扈之志。
[33]
他自恃宿将有功,要求总判六军,还亲自到学士院探听是否已在起草诏书。孟昶只得很不情愿的加授其为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即禁军最高统帅),同时又任命赵廷隐为六军诸卫副使,以为掣肘。
[34]
李仁罕当时还和张公铎争权。
[35]
张公铎与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弹劾李仁罕有异志。王处回、赵廷隐也都劝孟昶除掉李仁罕。孟昶遂与赵季良、赵廷隐等合谋,趁李仁罕入朝,命武士将其逮捕处死,随后又杀其子李继宏及亲信宋会从等数人,族灭其家,并下诏公开其罪名。时为明德元年(934年)十月。
[36-37]
李仁罕终年六十二岁。
[38]
李仁罕主要影响
编辑李仁罕是孟知祥的创业勋臣,辅佐其建立后蜀,与赵季良、赵廷隐、张业、李肇并称后蜀开国五节度,他的功绩主要有:
李仁罕轶事典故
编辑李仁罕在后唐攻两川之战后一直镇守遂州,并未参加孟知祥吞并东川的战争,而赵廷隐官位一直在其之下,却在战争中立有大功。李仁罕在战后前往梓州(东川镇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却在亲自出迎的赵廷隐面前不称其功,反而对他轻谩侮辱,为此激怒了赵廷隐。
[39]
孟知祥亲临梓州,召见李仁罕与赵廷隐,问二人谁可担任东川节度使。他本以为二人必有一人会有所推让,到时便顺势命另一人镇守东川。但李仁罕却道:“令公(孟知祥时领中书令)就算让我再去当蜀州刺史,我也能够接受。”赵廷隐则沉默不语。孟知祥愕然,不久便启程归成都,想和副使赵季良商讨,再决定东川节度使的人选。
[40]
李仁罕连续七次上书孟知祥,皆称:“您应该自领东川,不然诸将不服。”赵廷隐则上书称:“我本不敢承担东川重镇,只因李仁罕不让,故而相争。”孟知祥不满李仁罕的贪愎,遂决定自领东川,以绝李仁罕之望。他为了安抚赵廷隐,遂复设保宁军,以赵廷隐为保宁军留后。赵廷隐仍愤愤不平,甚至要求和李仁罕决斗,以胜者镇东川,后在李昊极力劝解下方才罢休。
[41]
李仁罕历史评价
编辑胡三省:赵廷隐自克东川与李仁罕争功,怨隙之深有自来。仁罕之求判六军,蜀主命廷隐为之副,所以防仁罕;仁罕之不觉,其冥顽凶悖,取死宜矣。
[42]
吴任臣:① 峡江之捷,仁罕功居多焉。② 文肃等诸人,故高祖创业勋臣,史所号五节度使是也。景从霸主,豹变云蒸,可不谓盛焉。仁罕伏辜,业不良死,肇老临邛,功高志满,召祸取尤,盖无不自己作之者也。
[43]
李仁罕人际关系
编辑李仁罕史料索引
编辑《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后蜀四》
[46]
《九国志·卷七》
[47]
- 参考资料
-
- 1. 《九国志·卷七》:少隶宣武军为小校,容貌瑰伟。梁祖为四镇节度,署为衙内。昭宗幸凤翔,梁祖遣仁罕奔问行在,因修贡礼。
- 2. 《九国志·卷七》:梁祖革命,补宫苑仪鸾等使,历许、蔡、华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 3. 《九国志·卷七》:庄宗伐蜀,令监先锋军。知祥领镇,奏授马步军都指挥使。
- 4.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魏王继岌留马步都指挥使陈留李仁罕、马军都指挥使东光潘仁嗣、左厢都指挥使赵廷隐、右厢都指挥使浚仪张业、牙内指挥使文水武漳、骁锐指挥使平恩李延厚戍成都。甲申,继岌发成都,命李绍琛帅万二千人为后军。
- 5. 《旧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年正月甲申,大军发成都,继岌令延孝以一万二千人为后军。二月癸巳,中军次武连,中使诏至,谕以西平王朱友谦有罪伏诛,命继岌杀其子遂州节度使令德,延孝大惊,……谓诸校曰:“……西平与郭公皆以无罪赤族,归朝之后,次当及我矣!”……丁酉,延孝至剑州,遂拥众回,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以檄招谕蜀人,三日间,众及五万。己亥,继岌至利州,……令监军使李廷安召任圜,因署为副招讨使。令圜率兵七千骑,与都指挥使梁汉颙、监军李廷安讨之。甲寅,圜以大军至汉州,延孝来逆战。
- 6.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知祥浚壕树栅,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将四万人,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将二千人讨绍琛。
- 7.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唐同光时,李绍琛反,攻破汉州,高祖遣仁罕会任圜、董璋击败之,仁罕遂以此得勇战名。
- 8. 《旧五代史·卷五十一》:师回,至渭南,闻庄宗败。师徒溃散,自缢死。
- 9. 《旧五代史·卷三十六》: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兴圣宫赴西宫,文武百僚缟素于位,帝服斩衰,亲奉攒,涂设奠,哭尽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
- 10.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明宗入立,仁罕积功为左厢马步都指挥使,已又进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守彭州刺史、上柱国,充诸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 11. 《九国志·卷七》:康延孝叛,知祥命仁罕讨平之。以功授彭州刺史,迁蜀州。
- 12.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顷之庄宗遇弑,魏王继岌自杀,明宗入立,改是年为天成元年,知祥乃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秋七月,开库中,得铠甲二十万,益置义胜、定远诸军、左右牙等兵,……八月,增置左、右冲山等六营,……置义宁等二十营,……又置左、右牢城四营,……九月,又置左、右飞棹兵六营,……命李仁罕及廷隐、知业等分领之。
- 1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长兴元年二月,都指挥使李仁罕、张业欲置宴召知祥;先二日,有尼告二将谋以宴日害知祥;知祥诘之,无状,丁酉,推始言者军校都延昌、王行本,腰斩之。戊戌,就宴,尽去左右,独诣仁罕第;仁罕叩头流涕曰:“老兵惟尽死以报德。”由是诸将皆亲附而服之。
- 14.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时董璋作镇东川已数年矣,亦有雄据之意。会朝廷以夏鲁奇镇遂州,李仁矩镇阆州,皆领兵数千人赴镇,复授以密旨,令制御两川。董璋觉之,乃与知祥通好,结为婚家,以固辅车之势。知祥虑唐军骤至,与遂、阆兵合,则势不可支吾,遂与璋协谋。
- 15.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元年九月,璋移檄利、阆、遂三镇,数其离间朝廷,引兵击阆州。是月,……知祥举兵于成都,以都指挥使李仁罕为行营都部署,汉州刺史赵廷隐副之,简州刺史张知业为先锋都指挥使,将兵三万攻遂州。
- 16.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元年九月丁亥,唐以天雄节度使石敬瑭为东川行营都招讨使,以夏鲁奇为之副。冬十月癸巳,李仁罕围遂州,夏鲁奇婴城坚守。鲁奇遣马军都指挥使康文通出战,文通闻阆州陷,遂以其众降仁罕。
- 17.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元年十二月壬辰,石敬瑭至剑门。乙未,进屯剑州北山。……敬塘引步兵进击廷隐,廷隐择善射者五百人伏敬瑭归路,……唐军退步,颠坠下山,俘斩百余人。敬瑭又使骑兵冲河桥,肇以强弩射之,骑兵不能进。薄暮,敬瑭引去,廷隐引兵蹑之,与伏兵合击,大败之。敬瑭还屯剑门。二年春正月癸酉,石敬瑭复引兵至剑州,屯于北山。……敬瑭与我将赵廷隐战不利,复回剑门。
- 18.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仁罕)将兵攻遂州,城陷,唐将夏鲁奇自杀,以功擢武信军留后。
- 19.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二年春正月庚午,李仁罕陷遂州,夏鲁奇自杀。二月庚子,知祥以武信留后李仁罕为峡路行营招讨使,使将水军东略地。丁巳,李仁罕陷忠州。三月己未朔,仁罕陷万州。庚申,又陷云安监。仁罕至夔州,唐宁江节度使安崇阮与杨汉实自均、房遁去。壬戌,仁罕陷夔州。
- 20. 《旧五代史·卷七十五》:长兴元年九月,东川董璋叛,朝廷命帝为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兼知东川行府事。十月,至自魏博,董众西征。二年春,以川路险艰,粮运不继,诏班师。
- 21.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二年夏闰四月,唐杀其臣安重诲。唐主以为致我与兵者由重诲失策,及重诲死,五月己亥,乃下诏以离间知祥及董璋、钱镠为重诲罪。……知祥闻重诲死,邀璋欲同谢罪。璋曰:“孟公家属皆存,而我子孙独见杀,何谢为?”十一月乙未,李仁罕自夔州引兵还成都。
- 22.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三年春正月,知祥以朝廷恩意优厚,而董璋塞绵州路,不听使者入谢,……乃复命使语之,璋不从。……是时知祥三遣使说董璋,谓不奉表谢唐,恐复致讨,璋皆不听。三月辛丑,又令李昊诣梓州,极论利害,璋益疑知祥卖己,……夏四月,璋谋袭我成都,……璋入境,破杨林镇。
- 23.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三年五月癸未,知祥留季良及高敬柔守成都,自率兵八千人趋汉州。……稠反引十卒登城,斩璋首及断光嗣首以授晖,晖举城降于廷隐。是役也,凡得璋梓、绵、龙、剑、普、果、阆、蓬、渠九城。
- 24.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三年六月戊午,赵季良率军府将吏等请知祥兼镇东川,许之。
- 25.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已而同赵廷隐争镇东川,颇与廷隐不相能,高祖命仁罕仍归遂州。
- 26.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长兴三年八月甲子,知祥令李昊为武泰留后赵季良、武信留后李仁罕、保宁留后赵廷隐、宁江留后张知业、昭武留后李肇等草表,……更令昊为己草表,请行墨制,又表请以季良等五留后为节度使。……四年春二月戊申,知祥以墨制署赵季良等为五镇节度使。
- 27. 《旧五代史·卷四十四》:长兴四年二月癸亥,以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封蜀王。三月乙酉,以西川节度副使、知武泰军节度兵马留后赵季良为检校太保、黔南节度使;以西川诸军马步都指挥使、知武信军节度兵马留后李仁罕为检校太傅、遂州节度使;以西川左厢马步指挥使、知保宁军节度兵马留后赵廷隐为检校太保、阆州节度使;以西川右厢马步都指挥使、知宁江军兵马留后张知业为检校司徒、夔州节度使;以西川衙内马步都指挥使、知昭武军兵马留后李肇为检校太保、利州节度使,从孟知祥之请也。
- 28. 《锦里耆旧传·卷七》:长兴五年夏四月,文武劝进,即皇帝位。大赦国内,改唐长兴五年为明德元年,……左右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仁罕、赵廷隐、张业、侯洪实分掌军权。
- 29.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明德元年闰月己巳,王乃即皇帝位于成都,国号蜀。二月癸酉,以赵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郞、同平章事,领武泰节度使如故;……李仁罕为卫圣诸军马步军指挥使,仍领武信节度使;赵廷隐为左匡圣步军都指挥使,仍领保宁节度使:……
- 30. 《十国春秋·卷四十八》:明德元年秋七月甲子,立皇子东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亲卫马步都指挥使仁赞为太子,仍监国,召司空同平章事赵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张公铎、侯弘实同受遗诏辅政。是夕殂。
- 31. 《十国春秋·卷五十二》:高祖既晏驾,处回秘不发丧,夜启义兴门奔告季良,季良教处回诣仁罕,审其词旨同异,方立嗣君。会仁罕设备而出,处回遂不以实告,竟宣遗制,命太子柩前即位。
- 32. 《锦里耆旧传·卷七》:仁罕入蜀后,充马步军都指挥使,恣为奢豪。前蜀主元妃有国色,欲娶之,又惧高祖,至是乃有跋扈之意。
- 33.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顷之,受遗诏辅政,奉后主嗣皇帝位。是时诸将多高祖故人,事后主益骄蹇不法,务广第宅,夺人良田,发其坟墓,而仁罕及张业尤甚。仁罕在高祖时已恣为奢豪,前蜀主宫嫔有国色,欲娶之,惧为高祖所责,至是渐有防扈之志。
- 34. 《十国春秋·卷四十九》:明德元年秋九月甲寅,诏加卫圣诸军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李仁罕兼中书令,判六军事;以左匡圣都指挥使、保宁军节度使赵廷隐兼侍中,为六军副使。仁罕自恃宿将有功,求判六军,令进奏吏宋从会以意谕枢密院,又至学士院侦草麻,帝不得已,有是命。
- 35.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后主践祚,加检校太尉,与李仁罕争权,不相协。仁罕之死,公铎亦与有力。
- 36.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会张公铎、韩继勋、韩保贞、安思谦等皆事后主于藩邸,素怨仁罕,共谮云:“仁罕有异志。”而廷隐与有隙,亦怂恿之。后主遂因其入朝执杀焉,并族其家。
- 37. 《十国春秋·卷四十九》:明德元年冬十月,奉銮肃卫都指挥使、昭武节度使张公铎与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谮李仁罕有逆志,(《锦里耆旧传》又云王处回、赵廷隐虑其难作,请杀之。)帝令继勋等与赵季良、赵廷隐谋,命武士执仁罕,杀之。丙午,诏暴仁罕罪,并其子继宏及宋会从等皆伏诛。
- 38. 《九国志·卷七》:昶大怒,俟仁罕入谒见,令武士击杀之,年六十二。
- 39.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李仁罕自遂州来,赵廷隐迎于板桥;仁罕不称东川之功,侵侮廷隐,廷隐大怒。
- 40.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知祥入梓州。戊戌,犒赏将士,既罢,知祥谓李仁罕、赵廷隐曰:“二将谁当镇此?”仁罕曰:“令公再与蜀州,亦行耳。”廷隐不对。知祥愕然,退,命李昊草牒,俟二将有所推则命一人为留后,昊曰:“昔梁祖、庄宗皆兼领四镇,今二将不让,惟公自领之为便耳。公宜亟还府,更与赵仆射议之。”
- 41.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知祥谓李昊曰:“吾得东川,为患益深。”昊请其故,知祥曰:“自吾发梓州,得仁罕七状,皆云‘公宜自领东川,不然诸将不服。’廷隐言‘本不敢当东川,因仁罕不让,遂有争心耳。’君为我晓廷隐,复以阆州为保宁军,益以果、蓬、渠、开四州,往镇之。吾自领东川,以绝仁罕之望。”廷隐犹不平,请与仁罕斗,胜者为东川;昊深解之,乃受命。
- 42. 资治通鉴音注:卷第二百七十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20-07-10]
- 43.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761
- 44. 《十国春秋·卷四十九》:帝自置殿直四番,取将家及死事孤子为之,乃命李仁罕子继宏、赵季良子元振、张业子继昭、侯弘实子令钦、赵廷隐子崇韬分为都知领焉。
- 45.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张业,仁罕之甥也。……及高祖称尊号,命业充右匡圣步军都指挥使、仍管宁江节镇如故。……李仁罕既伏罪,业是时方掌禁兵,后主惧其反侧,乃用为相以安之,命同平章事,……乃与李昊、安思谦谋,俟其入朝执杀之,……时广政十一年也。业后仁罕死凡十五年。
- 46.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758-759
- 47. [宋]路振撰,连人点校.九国志:齐鲁书社,2000:7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