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武林外传》中的免罪金牌这种神器吗?

不是丹书铁券,而是给予有功的普通人的。
关注者
380
被浏览
880,691

91 个回答

不知道有没有。

但是。

历史上类似的这些东西,管不管用都是统治者说了算。

他要你死,100块免罪金牌也没用。

他要你活着,一句话儿的事儿。

所以历史上对于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这一类的东西,有一个统称:

空头支票。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๑•̀ㅂ•́) ✧

不过,历史上的确不存在「免死金牌」这种东西呢 ╮(╯_╰)╭

就像很多答主提到的,「免死金牌」的历史原型是「丹书铁券」。所谓「丹书铁券」,实际上是指在「铁券」上用红色镌刻受赐者的显赫功勋,以颂其美德,兼有免死或免罪功能。

历史上最早的「丹书铁券」,见《汉书》:

(高祖)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1]

说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酬赏开国功臣,大封异姓王,为笼络人心而制丹书铁券之事。王安石认为,刘邦的做法是:

汉家分土见忠良,铁券丹书信誓长[2]

按照王安石的说法,可见「丹书铁券」这类东西的有效性根植于「信誓」:这意味着,「丹书铁券」的起源应当与盟誓制度相关。不过,与旧有的盟誓不同,在「丹书铁券」的发放中,盟誓的双方并不是平等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这就意味着「丹书铁券」并不是绝对的「免死金牌」,如果发放「丹书铁券」的皇帝背誓,其「免死」或「免罪」的效力便是不存在的。

因此,正如一些答主已经指出的,皇帝发放「丹书铁券」时,往往意在笼络人心,而被笼络之人之所以会被皇帝刻意笼络,正是因为无法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因此皇帝背誓,直接或间接处死拥有「丹书铁券」的大臣,在历史上并不算是什么稀罕事。


实际上,历史上不少「丹书铁券」遗留到了现在,被各大博物馆收藏者亦有之。统计来看,目前我国馆藏「丹书铁券」共有四件,一件为唐代,藏于国家博物馆,三件为明代,其中两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青海省档案馆。在这四件铁券中,最有趣的要属青海省档案馆藏李文铁券因为它不仅承载了明代“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两大历史事件,还见证了李文一家 20 代,500 多个春秋的浮沉变迁。

李文丹书铁券

明正统元年(1436 年),年仅 19 岁的明英宗继位,宦官王振欺主弱年少,独揽朝中大权,导致明王朝势力日益衰落。此时,在边境虎视眈眈的瓦剌部落发兵进攻,王振不顾满朝文武反对,一意孤行,携英宗亲征,在土木堡遭瓦剌部落袭击大败,英宗也被俘虏,此为「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之后,留守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谦力保北京不失,并拥立英宗的弟弟继位,改元景泰,即景泰皇帝。正是因为于谦死守京城,瓦剌军队死伤惨重,最终撤军,并把英宗送回北京,与明朝议和。

土木堡之变

英宗回到北京后,二帝并立的明朝朝纲出现了混乱,不少人密谋推英宗复位。景泰八年(1457 年),英宗的拥护者趁景泰皇帝病重,发兵攻打东华门,拥护英宗重夺皇帝宝座,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在「夺门之变」中,时于青海领兵的李文因迎驾有功而节节高升,并在天顺二年(1458 年)得到了英宗授予的「丹书铁券」。在李文死后,他被明孝宗追封为「高阳伯」,并荫蔽后代继承土司职,世居西宁,一代一代地将「丹书铁券」保存了下来。

李文后代担任土司,一直延续了 18 代,直至民国二十年(1931 年),土司制度被废除,李家最后一位土司李沛霖变为庶人。到了解放后,明时还为一方豪强李文家族的第 20 代后裔李永蔚已经贫困到了讨饭的境地,不过他后来被划分为雇农,并最终当上了农会干部。在「破四旧」运动风行之时,他害怕受到牵连,便将自己家中流传下来的「四旧」埋入树下,「丹书铁券」就在其中。到了 80 年代,李永蔚将「丹书铁券」挖出,捐献给了青海省档案馆,使得世人能够在一睹古代「免死金牌」的面目,一度在青海引起轰动。

从明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到近代的新中国成立,李文丹书铁券随着历史浮沉了 500 多年,不仅见证了一系列历史事件,还承载着一个家族 500 多年的兴衰。李文丹书铁券似乎在告诉我们,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没有什么「免死金牌」,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参考

  1.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 81 页
  2. ^王安石,秦克,巩军:《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 56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