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惟楚有材”是湖北人杰地灵的一个象征?

关注者
9
被浏览
21,277

6 个回答

其实,惟楚有材 并不能算是夸讲楚地。

楚才外用主因是楚国没有跟上时代,依旧走周朝宗法制,任人唯亲。高级官员基本出自宗室或大贵族(楚国大贵族基本源自宗室)。普通出身的士人难以获取高位,而到国外当官。

(反例就是秦国,高官中一堆外国人或外国人之后)

武汉繁华的武昌司门口东北片有一条楚材街,清末称贡院前街和新街(又名贡院新街)。据说楚材街早在宋朝时设有县学,明清朝在此设贡院。贡院为湖北湖南“乡试”唯一场所。1949年以“惟楚有材”牌楼改今名。为武昌古老街道之一。“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故有“楚材晋用”之说。

惟楚有材,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卿不如,……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的是在元代,方回《桐江续集》中已有“惟楚有材”之谓,“风雅之后闻屈原,千古哀怨离骚传。惟楚有材实多贤,幸为人师何憾旃。”方回的惟楚有材指的是屈原,湖北人,实际上方回这个人的人品很低劣就是个奸诈小人,唯一的优点就是会写点狗屁诗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续稿》卷九七《中奉大夫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五华李公墓志铭》之铭曰:“惟楚有材,璞则良厥。”“五华李公”是指湖北京山李淑,王世贞的这篇墓志铭,就是将“惟楚有材”赋予明确指称对象的典范。李维桢所著《大泌山房集》 卷十二《大隐山人稿序》:“……使后人称明德茂盛,维楚有才,与古公卿大夫比肩,不以世禄借资,而以立言取重。”从1296年方回的笔下生花开始,到明代万历晚期,经过如王世贞、李维桢这样的文坛盟主的引用、宣扬,历经约320年以后,“惟楚有材”这一新词语渐渐深入人心,已然成为一种共识。

据考证“惟楚有材”牌匾题字最早出自清代湖广巡抚林天擎的笔记中,时间为顺治年间,地点在湖广治所武昌,事由为武昌府学馆舍的建设。据《湖北通志》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祭孔时,学子们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在林天擎的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者艳羡。”康熙年间,此语题于武昌凤凰山麓贡院牌坊。

清雍正十年(1732年),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咸丰三年,贡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牌楼不能幸免。咸丰八年,官文、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并请曾国藩重写了“惟楚有材”。二十世纪初,武昌实验中学在贡院旧址建立,牌坊立于校门之前。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照片上的牌楼造型却清晰可辨,四柱三门,飞檐翘角,“惟楚有材”四个大字历历在目。1958年此牌楼因大风而倾覆,谈出人们的视野。据武昌实验中学校史载:1958年前,离校门百步之遥的楚材街199号门前,有一座闻名荆楚大地的牌楼。由于年久失修因大风而倾覆。它是一座高约3.5米、宽约8米的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的木制牌楼,北面书“惟楚有材”、南面书“辟门吁俊”,为红底斗大金字。相传这八个字的书写者是清朝的曾国藩。值得一提的是,谢倩茂所编《一九三一年汉口大水记》有一幅“惟楚有材”牌楼照片,这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惟楚有材”牌楼照片。另外,民国时期李权(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父亲)著《钟祥金石考》中收录清康熙年间安陆知府杨绿绶《创建阳春书院记》有“词擅白雪,句赓阳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句,此碑文雕刻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至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为嘉庆年间(1812—1817年)岳麓书院山长(院长)袁名耀(袁岘冈)与其明经(贡生的别称)张中阶合撰。史载某日,袁以“惟楚有材”句嘱诸生应对,时明经张中阶应对曰“于斯为盛”。“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唯,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上、下联均出自经典,堪称珠联璧合。从那时起,这幅楹联就悬于书院山门,直至抗日战争。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至今。有意思的是,曾国藩曾于道光十四年受业于岳麓书院,有理由说他将岳麓书院大门的“惟楚有材”移于武昌贡院的牌楼上。

由此看来“惟楚有材”一说始出湖北,比长沙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所出的上联还早150多年。为铭刻这段历史,给湖北教育史正名。1993年武昌实验中学重新修建了两座大门。一座为正门,阶梯式,门右大理石墙上镌刻有校名“湖北武昌实验中学”,为毛泽东手书。在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同学张珺在省实验中学任教,他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授意秘书回了一封鼓励他安心教师工作的信。“武昌实验中学”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写在信封上的手迹。第二座门楼建于老校门处,直通武昌名街楚材街。学校在重新修建第二座仿世界名门大理石门楼时,将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相赠的“惟楚有材”、“辟门吁俊”八个大字镌刻在新门楼上。从此,“惟楚有材”这一千古名句,又以它独有的霸气继续承载着贡院600年历史。

惟楚有材,指的是古代,那我们来看一看楚地古代哪里出人才。众所周知,楚国发源于湖北汉水流域,壮大在荆州,湖北是楚国的大本营,楚国800年,600多年建都湖北境内,湖南只是楚国的边疆,当时还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是楚国流放犯人的地方,比如屈原就被楚王流放到了洞庭湖一带。在往后,晚晴以前湖北湖南为一个地方不分南北统称湖广,湖广首府一直在武昌,湖北是湖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湖南在古代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晚晴以前湖南基本没出过什么著名人物(黄忠,周敦颐,实在举不出来了.....),而湖北古代名人辈出,不胜枚举(湖北古代十大名人:楚庄王,孙叔敖,伍子胥,屈原,宋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王昭君,孟浩然,岑参,陆羽,毕昇,米芾,皮日休,张居正,李时珍 ...不好意思超了....),只能说湖南受楚国的影响比较大,是楚的忠实粉丝湖北才是楚地正统。惟楚有才自然指的是湖北,湖南晚清近代才出了几个响亮的名人如曾国藩,毛、刘、彭,罗(敏感词,无法全名)等几位开国伟人元勋,与楚无关。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关于楚的诗词,有哪句是与湖南有关系呢?

2010年10月6日,消失52年的“惟楚有材”牌楼重立武昌凤凰山麓。这座牌楼的木柱呈黄色,灰瓦飞檐,位于武昌实验中学大门内数百米处,宽10米、高8.7米,牌楼正面匾额写有“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背面写着“辟门吁俊”四个大字。门楼由印尼菠萝格木建造。

2020年,11月15日,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隆重举行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地处明清贡院、武昌文庙旧址的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是“惟楚有材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在百年校庆之际,学校复原贡院文化轴,传承“惟楚有材”传说,让百年学府在新时代彰显出恢弘的文化气象。://news.cnhubei.com/content/202011/16/content_13449049.html (长江日报 武昌实验中学纪念百年校庆 打造历史文化轴 传承“惟楚有材”传统)

惟楚有材”是湖北人杰地灵的一个象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惟”并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仅作语气词,没有实在意思。“于斯为盛”一语,承接的是在其前产生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虽楚有材”、王世贞,林天擎等所说的“惟楚有材”,那么它就可以指广义的楚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楚地自古出人才,而今更是教育兴盛、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