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兩會前瞻|新總理李強的首場記者會

2023兩會前瞻|新總理李強的首場記者會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十年前,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剛剛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帶領着四位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首次與中外記者見面。這場記者會上,首次亮相的李克強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話,比如「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要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城鎮化不是靠攤大餅」,也呈明瞭本屆政府三大施政目標: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以及為實現施政目標必須有的三大保障:建設創新政府,依靠改革開放使經濟社會充滿活力;建設廉潔政府,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和效率;三是建設法治政府,用法治經濟來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

十年後,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新任總理李強也將帶着四位新的副總理(丁薛祥、劉國中、何立峰、張國清)首次亮相。他將給外界呈現怎樣的個人風格與施政形象,又將如何應對各路媒體圍繞中國經濟、外交、本屆政府施政目標、台灣問題、香港問題等的提問,兩會閉幕之後的總理記者會很快揭曉答案。

自中共二十大進入政治局常委成為候任總理,李強公開展示個人能力和施政風格的機會並不多。2022年10月28日,上海召開全市領導幹部會議上,李強交棒新任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陳吉寧評價李強「政治上清醒堅定,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豐富的領導經驗,堅定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謀劃上海改革創新發展重大舉措,統籌推動三項新的重大任務落地見效,自覺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大力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帶頭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為上海改革發展勤勉敬業、夙夜在公,作出重大貢獻,同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結下深厚感情。」

李強與新任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交接。(資料圖片)

也是在同一場合,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評價李強「在上海工作期間,堅定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奮力推動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為上海發展打下了很好基礎、留下了寶貴財富,上海人民將永遠銘記。」

現年63歲的李強是浙江瑞安人,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之前,曾長期在浙江任職,2002年至2003年,李強擔任浙江省温州市委書記,温州是中國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温州以及浙江多地,率先打破條條框框,大膽闖、大膽試,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允許」,也即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就是最早起自隸屬於浙江的義烏。李強在接受傳媒採訪和公開講話中,也多次談到温州的重商文化,以及浙江的草根經濟、創業文化和開放誠信。

2004年,李強從温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調任浙江省委秘書長,及至2012年才離開秘書長職位,先後擔任浙江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一直到浙江省長。2016年從浙江省長任上調至江蘇,擔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2017年十九大上,李強躋身政治局委員,並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直至二十大進入政治局常委序列,成為正國級領導人。

從擔任政治高地上海市委書記開始,李強就開始被貼上「習近平大管家」的標籤,此標籤源於其在擔任浙江省委秘書長期間,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正是習近平。2002年至2007年,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長達五年時間裏,李強一直是秘書長。2022年3月底開始,受疫情衝擊,上海進入為期兩個月的封控狀態,外界對李強會否晉升以及對其評價出現分化。

李強出席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新華社)

從昔日的「大管家」到今日的總理,李強將如何處理府院關係,如何在疫後重振中國經濟,以及如何提振民營企業家和社會的信心,從其主政浙江期間的表現來看,顯然有着很開放的一面。比如針對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問題,李強說:「如果要問下一步浙江的民營經濟怎麼樣,就要去看經濟的主體——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們,是不是還很活躍,是不是依然還很有創造力。哪怕是他現在蟄伏一時,受到一些打擊,但都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浙商精神還在,闖勁還在,我們就不怕。」他稱讚浙商的創業精神,「在十分艱苦的環境裏闖出來的,什麼也不怕,哪裏也敢闖,所以在市場經濟中『一遇雨露就發芽,一見陽光就燦爛』」,「他們不怕辛苦,不怕利薄、不怕人家瞧不起」,「這種企業家精神,支撐着浙江民營經濟蓬蓬勃勃地發展」。

再如談及政府與市場關係時,李強特別提到了「三隻手」,即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社會自治之手。他說,不光要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決定性作用,還要讓政府這隻「有形之手」更加有效,使社會這隻「自治之手」更加完善。他認為治理能力現代化包括三條,即政府有限、有為、有效,「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活力轉化為市場活力、社會活力,需要政府更有活力,這要從政府自身改革做起,做到有限、有為、有效」。

2014年,時任浙江省長李強在首屆世界網絡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特別談到了當時浙江面對的「成長的煩惱」——「浙江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這幾年我們的經濟發展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根子在於我們的經濟以傳統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五個過多的依賴,過多的依賴低端產業,過多的依賴資源要素消耗,過多的依賴低成本的勞動力,過多的依賴傳統的商業模式,過多的依賴低小散的企業。」彼時,李強將排解煩惱的藥方鎖定於以網絡為核心的訊息經濟。

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這是習近平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新華社)

九年後的今天,中國面對的內外環境已經全然不同於2014年,李強也從浙江省長晉升為中共二號政治人物,對今天的李強和中國來說,無疑有了新的「成長的煩惱」,那就是在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下,如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誠如二十大報告所言,「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如何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如何提供穩預期、穩信心的源頭活水,如何讓「發展是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到實處,考驗着新一屆領導班子,尤其考驗着新任總理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