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心不由己|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0 21:03:17| 人氣1,35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較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前言

本文擬以比較的方法,對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作深入的討論。李清照是北宋末葉的女詞人,生於貴族之家 ,而姜白石為生於南宋的江湖詞人,一生飄迫不定,追求藝術和創作的最高境界 。無獨有偶,兩人所存世的詞作中 ,有相當部份的詠梅詞。這此詞作均表達了兩人不同的藝術價值取向和創作取向,「梅花」成為兩位詞人的投射客體,但這一種有共同性特色的客體卻散發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故本文嘗試以此作為切入點,作深入剖析。

本文將分成數個部份,首先會簡單追溯中國文學傳統「詠梅」的歷史發展,其次再分類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接着再按可比性的原則,由創作背景、藝術表現、特色和結構,以及體制等方面,比較兩人的詠梅詞,揭示兩人的分別。

二、 追溯「詠梅」的文學傳統

中國傳統文學一向有詠物的傳統,淵源甚早,學者葉嘉瑩指言與中國詩歌之重視感物言志的傳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明詩篇》已指出:「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另一方面,詠物的傳統亦在詩歌藝術上體現最深,自六朝至唐以來,湧現很多專工詠物的詩人,或以偏重寄托,或以偏重舖敘,表現不同的風格。

至於詠物中「詠梅」的文學傳統,考之,最早可以見於先秦時代,《詩經‧召南‧標有梅》 ,不過它所詠的是「梅實」而不是「梅花」。現在文學作品可考的最早記載詠梅花的情況是見於魏晉南北朝的。學者陳香認為:「在南北朝之前,有人偶或以梅花入詩,惟只半言半語,純作點綴,陪襯之用。」 而據另一位學者劉維才的考證,指現存最早有關梅花的詩是南朝劉宋鮑照的《梅花落》 。自此,詠梅成為中國文學詠物傳統的分支,到唐宋時期更大為興盛。
不過,上述所論述的多是針對詩歌的詠物傳傳而言,但就詞來,詠物並不是一個主流。因為「詞」的作用起初只為寫給酒筵歌唱的作用,根本不要用在言志抒情,更遑論要詠物言志了。例如《花間集》所收的詞以「艷情」為主題,至北宋前期的晏殊、柳永等人,皆不以寫詠物詞為主。這種情況直到蘇軾出現才有所改變,葉嘉瑩指北宋中後期,由於蘇軾等文人集團的努力,加上周邦彥出現,將詠物詞「脫離『詩化』真正達至『詞化』」 。到南宋時期詠物詞更發展蓬勃,其中詠梅詞更成為詠物詞中最大的分支之一。

在這一種歷史環境下,李清照和後來的姜白石各自創作不同的詠梅詞,表達各自不同的藝術感受和個人情感。事實上,梅物詞是十分難寫的,當中尤以詠梅詞更甚,歷代學者就此已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南宋人張炎指:「詩難於詠物,詞尤為難,體認稍真,則抱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 清人彭孫遹指「詠物詞極不易工」 ;朱彝尊亦指:「詠物詩最難工,而梅尤不易」 ,由此可見,詠梅詞的寫作方法和要求是十分嚴謹的。

三、分類

本文將以賴慶芳女士在港大的碩士論文《南宋詠梅詞研究》作依據 ,對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分類,作為本文的基本討論原則。

據她的分類,李清照共有七首詠梅詞,按時序分別是《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滿庭芳》(小閣藏春)、《臨江仙》(梅)」、《訴衷情》(衣朲沉醉卸妝遲)、《清平牙》(年年雪裡)及《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至於姜白石方面,考之總共有十四首,按時序計分別是《清波引》、《小重山令》、《玉梅令》、《暗香》、《疏疏影》、《鶯聲繞紅樓》及《卜算子》八首 。考賴女士對姜白石詠梅詞的分類,與另一位學者夏承燾有所出入,夏氏認為姜白石詠梅花的詞有十七首 。本文認為應以賴慶芳的分類較恰當,一來方便以此作為基礎作進一步比較,二來夏氏對詠梅詞的定義不夠精確,包括一些只涉及「梅花」成份的詞,如《一萼紅》及《淙溪沙》(春點疏梅雨後枝),確切來說只是談乃詠花而不是詠梅花,故本文選取賴女士這個更新的說法。
三、 內容方面的比較

在題材方面,李氏和姜氏的詞作主題有一定的分別。李清照的詠梅詞比姜白石的詠梅詞,在比例上較多以相思作為主題,李清照的七首詠梅詞中,有五首的主題是涉及相思的,但姜白石的十四首詠梅詞,只有兩首以相思作為主題,其中更只有《小重山令》的相思主題較為明確,對比之下,李清照詠梅詞的相思主題則表現得較為明確。

另一方面,姜白石的詠梅詞的主題卻比李清照的詠梅詞複雜,難以確定屬於那一個主題,詞作的意義較為綜合性,其中比名篇《暗香》和《疏影》的含義更為複雜。用西方五十年代興起於英美的新批評的角度來說,姜白石的詠梅詞意義十分含混(ambiguity) ,但李清照的詠梅詞較為直率、顯露主題,例如《漁家傲》:「此花不與群花比」 ,可見為頌詠梅花的主題,又如《清平樂》亦明顯以梅花作自身對照,透露飄迫之悲。由此說明兩人在詠梅時所採取的藝術特質,其他人難以取代。

事實上,內容主題與兩人所處的空間亦有一定的關係。兩人的生命駐足點並不相同,以歷史的發展來說,李清照生於北宋中後期的一個貴族家庭,姜白石生於南宋小朝廷統治下的饒州,因此兩人便產生不同的世界觀和藝術感應力,活在不同的時代,便影響兩人對』梅花」這種植物的不同看法,產生不同的文學應用。加上兩人所經歷的事情又不相同,李氏經歷政治轉變,家庭改變,丈夫逝世,「詠梅詞」由前期用來寫作思念丈夫之情,如《王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到後期用來表達思念亡夫之情,如《孤雁兒》:「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用折梅寄予丈夫,但被陰陽相隔而不能成功,表達她對忘夫之情,這一種對「梅花」的轉變態度可以視之為作者人生觀及創作觀的改變的一種表現。而姜白石終於一生皆為合肥情事所困,飄泊不定,思緒極為複雜,至有如《小重山令》這種隱晦的懷人詞,詠物懷人,表達出作者獨特的風格,而《暗香》、《疏影》等篇的主題亦有多重意義。由此可見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在內容上的不同。


五、藝術特色的比較

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同樣地將「梅花」作為主觀情感的投射客體。但是,投射的方式卻並不相同,從而構成兩人不同的詠梅藝術手法,成為各自獨特的詠梅詞風格。這一種風格正好形成化各自獨有的藝術特質。

詠物詞的藝術表現方式,通常以托物寓志為方法,即《文心雕龍‧明詩篇》所指的「應物斯感,感物吟志」 ,由所抒之物出發,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抒發感情,所抒之物只引起作者內心某種感情的媒介,感受的力量作以所感發的情感為大。劉熙載又說:「昔人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 詞通過一個完整的場面架構和敘寫,將詞人的感情賦予其中,以外物作移情的工具,表達王國維所云的「有我境界」 ,這一種特點正是李清照詠梅詞的藝術特質。

例如李清照寫於早期的詠梅詞《滿庭芳》,作者以梅花入手,「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 一問,將之與李氏之身世聯繫,學者陳祖美指「詞人是借何遜的《詠早梅》詩,來表達自身難言之隱。」 把梅花用來引導感情抒發的感應物,再在下片寫「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柔」 梅花不堪風雨的吹襲,由此連繫作者的愁緒,以梅花自況,這一種特色亦可借用西方新批評的術語來解釋說明,梅花作為艾略特所說的「客觀相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以「梅花」的形象作為作者情感的相關客體,表達作者的感情。「客觀相應物」賦予李清照個人情感的表達形式,而情感亦更集中地顯示出來,艾略特認為這樣的詩便越有價值,同對李清照的詠梅詞價值亦由此表現。

對比之下,姜白石的詠梅詞的藝術特質卻與李清照並不相同。

學者葉嘉瑩曾經指出南宋以後的詠物詞人,可以分為兩個特點 ,一種是舖陳刻畫物象,但是卻滯留於物,另一種則是不留滯於物,突破物象,將感情由停留物象的階段抒展至成為物象的一個部份,主體和客體的關係由「主客交融」突破至「物我兩忘」的層次,即如王國維所說的「以物觀物」的「無我境界」 ,姜白石的詠梅詞的藝術特質正是如此。

事實上,李清照後期的一首詠梅詞《清平樂》,是其有這種「無我境界」的初步特質的。此詞把作者的生命分為三個時期,以「梅花」作一個扣連,由早年賞梅的歡愉,到中年「贏得滿衣清淚」 ,賞梅已不能得快樂,到最後「兩鬐生華」 、「難看梅花」,全詞不斷突破詠梅花的局限,但又不斷被其局限,終歸作者是以梅自況,作自我的觀照對象。但是,姜白石卻突破了這種自我的觀照,達至「以物觀物」的境界。

蓋姜白石的詠梅詞,不單單以客觀物象作為命題的一部份,更「將所詠之物與某此情事結合敘述」,這個情事正是夏承燾所云的「合肥情事」 。姜白石所詠的梅,其意不會只停留在物體上,更不沾滯於物,「我」與「物」完完全全地結合而不是融入,梅花便不僅僅是感情的投射物,它本身便已經感情的顯現。這一種藝術特質在姜白石的兩首名作《暗香》和《疏影》可見。

《暗香》雖然是吟詠梅花的作品,但詞中直寫梅花的地方並不多,只有「竹外疏花」、「香冷」、「紅萼」、「千樹」和「片片」等,但每字每句卻與梅花緊密地結合,每一句皆不離梅花,由石湖的梅花寫西湖的梅花,由梅花盛放至片片吹盡,既通過梅花來寄托對情人的懷念,更以此追懷往日一段美好的時光。至於《疏影》一篇寄托不夠暗香多,但卻更形象化地寫出梅花,如「苔枝綴玉」,但更多的地方是用了不同的典故去舖寫內容,使內容更加不明確。但是只要將《疏影》與《暗香》一併解讀,便可見到一個較為明確的意涵,《疏影》的情緒的確比《暗香》更加複雜,由花開到花落,作者對花兒一次又一次希望,但換來不斷的失望,其末句「等憑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一句,更與《暗香》末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首詞可謂作者回憶昔日愛人,回憶昔日愛情的深刻之作,而前人對它的政治式解讀,例如陳廷焯謂:「感慨時事」「發二帝之幽憤」 ,忽略用整體的眼光來檢視姜白石的人生與創作,從而對他的理解有所忽略,只要留意梅花在兩首詞作的作用,就可以見到「梅花」實為昔日愛人和生活的化身,梅花出現在姜白石的詞作中,作用正如葉嘉瑩所言「只是一己觀念中某些時空交錯之情事中的一種提醒和點染的媒介」 ,並非如李清照詠梅詞中,「梅花」所作為一種抒發感情的媒介,雙方是有所分別的。

正因如此,姜白石的詠梅詞便變得更加複雜,引用很多不同的典故,將詞的感情整整地收藏在外圍,梅花客體的虛點上,構成一種獨特的藝術特質,論者或會認為這樣會過於晦澀不明,但這種安排卻把「物」「我」的感情關係緊密地互相結合,從而構成姜白石的詞作中的共有風格:「清空騷雅」。

「清空」一詞本出自宋張炎的《詞源》 ,原句云:「詞要清空,不要質實」,達至「古雅峭拔」,而正式指出姜白石的詞「清虛騷雅」的是清人陳廷焯 。所謂「清空」,是以「攝取事物的神理而遺其外物兒。」 ,揭示超乎物象之外的東西,結合來說,即要有空顯之感,抒寫要端莊雅正,情感表現要含蓄有致,一點即收,以求高雅的效果。姜白石的詠梅詞完完全全能夠表現這種藝術風格,有餘味餘韻,例如《暗香》中:「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梅樹倒影又壓在作者的心頭,落花時候,作者又可以在何處尋覓芳踪呢?韻味深長,值得一讀再讀,正好說明詠梅而不留滯於梅,感情貫注於此。對比之下,李清照詠梅詞則較為直接,藝術特質影響下的風格較為顯露,青感婉約而含蓄,表現獨特的情感色彩。

另外,在典故運用,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間有運用相同的典故,不過卻表達了不同的感情,「何遜揚州」的典故正是一例。李清照的《滿庭芳》,上片末句「無人到,寂寥渾,何遜在揚州」,而姜白石的《暗香》,亦有「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同樣一個關於梅花的典故,卻有不同的作用。何遜是南朝梁著名詩人,其詩情辭宛轉,詩意雋美,深為後來的詩人杜甫和黃庭堅等賞識。梁代天監間,他曾為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記室,以詠梅揚名,並有詠梅佳篇《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亦作《詠早梅》),「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李清照的《滿庭芳》,借何遜的《詠早梅》一詩的典故,表達自身孤苦寂寞。何遜在揚州是寂寥的,如今李清照亦獨自面對梅花,故產生了「何遜在揚州」般的寂寞與苦悶。同一個典故,姜白石卻選擇了另外一種意思,以詠梅自況,感嘆自己年華老去,已沒有閒情吟詠風月,並透露出惜梅的感覺,意義由自身擴充至客體,比李清照更深一層。這種對典故的運用和取捨,亦反映兩人不同的藝術取向。

六、總結

李清照和姜白石的詠梅詞是各具特色的,不能用一套硬的觀念,對他們的詠梅詞作價值上的評價。李清照填寫詠梅詞,表現獨特的女性情懷,利用梅花作為傳情達意的審美客體,或以梅花投射思念丈夫的感情,或以梅花自況,帶出感傷,風格婉約。白石則將梅花注入具體的生命,詠梅而不停於梅的層次,梅花不僅作為審美客體,更是審美主體,除了存在寄意之外,更含蓄典雅。前人雖言過於晦澀,但詞人苦心的藝術經營,這是毋容置疑的。追求藝術正代表他的詠梅詞特色,亦足以說明白石詞作清空騷雅的風格,這種價值是別樹一格的,無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評白石詞為「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

台長: 細豪
人氣(1,35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悄悄話)
2013-04-28 23:55: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