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国歌不用传统乐器演奏?

关注者
10
被浏览
4,504

9 个回答

先有“义勇军进行曲”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也就四说,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人压根没想过会变成后来的国歌,只是单纯写了一首抗日救亡的歌曲,体裁是进行曲。中国对应的音乐形式只有“擂鼓助阵”。

而据一种不太可考的说法,这首歌被定为国歌最重要的是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醒大家,即使建国了,我们依然要保持忧患意识。

当然,你非要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也不是不行。类似的事儿我倒是干过,尝试用古琴演奏《毕业歌》,就是弹完真要膀子力气……

这个问题,很容易被曲解成,传统乐器不如西方乐器不适合现代。

试着答下

国歌不用传统乐器,和乐器无关,取决于创作者聂耳个人。

从聂耳经历看(有点长),

自小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接触对当地民间音乐(如滇戏、花灯、洞经调等)。

1922年春,聂耳进入昆明私立求实小学高小部学习,热情投入求实小学的课余音乐活动,曾被选为学生音乐团的指挥。

1925年,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每天晚上参加由法籍教师柏希文所开办的英语学会,进行英语的补习,并向柏氏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积极热情参与校内外的业余音乐活动。

1927年秋—1928年冬,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结识后来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音乐教师的张庾候,开始随张学习小提琴。并与其三哥聂叙伦、友人李家鼎等经常在家里进行民乐合奏等活动。

1931年4月报考“明月歌剧社”,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

1932年9月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仅参加了文化公共课的笔答初试,未能通过。

以后他又报考过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选科,因为“没有拉好”未被录取。

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一厂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2月19日,因田汉被国民党抓捕,电通公司加快推进宣传抗日救亡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问世。聂耳想方设法拿到了田汉写下的歌词,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曲谱初稿。

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1935年4月15日离开上海,拟途经日本欧洲苏联考察、学习。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溺水身亡。

聂耳最擅小提琴。

理由1:《义勇军进行曲》《开矿歌》《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大路歌》等都是用小提琴创作。

理由2:“聂耳小提琴”是近现代一级文物,在云南省博物馆“百年风云”设有独立展柜。


从学习经历来看,聂耳虽然从小接触民族乐器,但系统化的音乐基础理论来自西方,个人创作中擅长用小提琴,这完全是个人经历造成的,和乐器无关。

从工作经历看,在当时西化的大潮下,聂耳作为电影公司音乐部主任,肯定是用西方乐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