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法破解增員難,疫情下增員逾50名優質人才

文◎編輯部

0
1508

 

在團隊發展之初,李靜莉便決心要發展高素質、高績效的團隊。儘管當時不少團隊紛紛實施「人海戰略」,她依然穩紮穩打,堅持增員高素質人才。因此,在許多團隊陷入增員困境的當下,她的團隊人力依然穩步成長。

  20多年以前,大陸泰康人壽北京分公司部經理李靜莉是處長級的政府官員,適逢政府機構改革,面臨重新擇業的她看到保險業的發展前景,遂決定加入其中。從公務員華麗轉身,壽險事業蒸蒸日上,李靜莉的成功吸引了身邊好友的關注,陸續有人找到她,並表示希望加入其團隊。

  而李靜莉坦言,儘管從10多年前便開始增員,但直至近4~5年,她才真正開始專注於組織發展。李靜莉專注於發展團隊之初,正值大陸保險業逐漸步入「人力大發展」的階段,不少團隊被人口紅利吸引,紛紛開始發展「人海戰略」。

  對此她表示:「團隊大量招募低素質夥伴,或許在短期內能幫助團隊提高業績,但以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業績並不長久。此外,從長遠發展來看,無論是對夥伴本人還是團隊而言都不利。」因此,對比團隊的人力指標,李靜莉更重視夥伴的素質及綜合能力。

  正因如此,儘管許多團隊都因疫情、新興職業的崛起等原因而陷入增員困境時,李靜莉的團隊人力仍保持正成長。2020年~2021年8月,李靜莉的團隊新增人力逾50人,如今團隊人力共計116人,實動人力逾70人,績優占比達30%。在行業普遍認為增員困難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實現人力正成長,究竟李靜莉採取了哪些關鍵措施?

常態化招募宣傳3動作

  若要銷售保單,首先要讓客戶明白壽險的意義與功用,瞭解保障方案為他們帶來了哪些保障,否則即便成交了保單,客戶也可能會受外部因素影響產生退保行為。

  發展團隊亦是如此,招募夥伴前,首先要讓準增員瞭解團隊的優勢,明晰加入團隊能為他帶來怎樣的發展,這樣一來,準增員對團隊才會有更深入的瞭解,加入的意願才會更高,進入團隊後也不會輕易離開。

  為此,李靜莉認為強化招募宣傳很重要。她分享常態化招募宣傳的3方法:

1.將增員融入日常客戶經營

  在經營客戶的過程中,李靜莉不定時地向客戶介紹團隊的文化理念、發展現狀,深化客戶對其團隊的認識。一方面,可以為後續的增員或索取轉介紹增員埋下「種子」;另一方面,客戶對團隊的瞭解更深,對她的信任度也會更高。

  當雙方擁有一定信任基礎、客戶對她的團隊有一定瞭解後,李靜莉會在日常聚會中以聊天的形式向客戶提出增員或索取轉介紹增員。比如,在向客戶分享自己的現況時順帶提問:「以前我專注於個人發展,現在已開始組建團隊,您有沒有興趣前來瞭解/您有適合的人可以為我推薦嗎?」、「上次跟您提到我們正在招募HWP(健康財富管理師),目前您身邊有合適的人選嗎?」透過日常交流中多次談到相關話題,客戶會逐漸形成一種意識:只要自己或身邊有合適的人選想換工作,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她。

2.高頻率舉辦高品質客戶活動,展現團隊優勢

  李靜莉的團隊每週都會舉辦高品質的客戶活動,活動主題和形式相當豐富,包括藝術展、醫療講座、理財及法律專題沙龍等。與一般團隊在活動中介紹保險產品的做法不同,李靜莉會在活動間隙安排5~10分鐘的團隊介紹環節,儘管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由於他們舉辦活動的頻率高,日積月累下,客戶對他們的團隊會留有深刻的印象。

  當客戶發現每次參加李靜莉團隊舉辦的活動都能獲得不錯的體驗後,就下意識形成這樣的想法:「李靜莉的團隊舉辦的都是高品質的活動。」當他們產生這種想法後,便會進一步產生興趣——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團隊?為什麼他們會舉辦這麼多高品質的活動?帶著這樣的好感前去瞭解團隊,客戶更容易對團隊的文化、願景產生認同,或主動加入團隊,或推薦身邊的親友加入團隊。

  此外,當客戶為她推薦增員轉介紹時,李靜莉都邀請客戶與準增員對象一同前來參加活動,並在活動間隙與準增員對象展開進一步接觸,以聊天的方式讓雙方有初步的瞭解。如此一來,既能透過活動向準增員對象展現團隊面貌,又能避免過於正式的增員面談帶給準增員對象壓力。

3.創新宣傳內容,強化團隊形象

  李靜莉團隊多以高素質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十分擅長網路宣傳,常常自發性地製作推文、圖片集、影片並發布在社群軟體等平臺上,且在製作招募宣傳影片時,還進行了創新。

  首先,他們在影片的呈現上一改傳統招募影片中以團隊為主軸的風格,而是透過分享個別夥伴的過往經歷及成長故事,展現團隊給夥伴帶來的幫助,讓不同性格、不同行業的人才在分享者的故事中找到共鳴,引起他們加入團隊的興趣。

  其次,分享者以「搭檔」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中,包括「同學檔」、「姐妹檔」、「夫妻檔」、「閨蜜檔」、「客戶檔」等,讓宣傳內容更具針對性。此外,當親朋好友或客戶看到他們在團隊中能獲得這樣的成績,產生了加入團隊的念頭後,可能也會帶著他們的姐妹、同學或閨蜜一同入行。如此不僅能強化影片的增員宣傳作用,還能提高增員效率。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