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家庭生活教育工作員

梁漫潤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這一年,筆者曾經主持了不少家長工作坊,在過程中與家長一起探討了不同的親子溝通技巧。記得在一次工作坊中,一位家長對我說:「阿sir,其實你所講的方法,我全部都知道,而問題是當與子女溝通時,自己很容易『發火』,那時候就甚麼都記不起了。」這番說話相信亦是不少家長的心聲和寫照。事實上,在香港做家長很容易「壓力爆煲」的。近日有一齣熱播的劇集,內裏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對白:「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我認為這句對白十分真有意思!外在發生的事情或許無法控制,不過我們仍可以選擇如何照顧自己的心靈。如果連自己的心靈都未能保護,我們就更難擁有一份平靜的心去面對眼前的困難。

 

  以下是筆者為家長提供的小貼士,好讓我們能夠面對管教時出現的壓力:

 

1. 當感到壓力時,稍停下來,留意呼吸,回歸自己的內心

 

  當家長感到壓力時,可以留意自己身體出現的一些警號,例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煩躁不安,或是憤怒。此時,我們可以先停下來,留意自己的呼吸,專注當下;我們不需要壓抑這些情緒,只需要覺察這些情緒的存在。

  不少研究指出,如果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三至五分鐘時間專注呼吸,回歸內心,慢慢就能夠培養出一份平靜的心。即使不快的情緒再來臨時,都不會容易被情緒控制。

  在天主教的依納爵靈修傳統上,有一種很好的祈禱方法名為「意識省察」,就是每日抽十五分鐘時間,在天主前安靜下來,回顧一日生活裏各種事件和感受,再把這些感受交託給上主。如果你是教友,不妨建立此祈禱習慣。

 

2. 建立自己的空間 (Me time)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過分聚焦在小朋友身上。但是,父母不是超人,即使多麼忙碌也需要將部分時間留給自己。當感到壓力大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放鬆一下,找一些感興趣的事去做,例如聽歌、做運動、畫畫、彈樂器等;培養一些個人興趣,讓自己投入當中。漸漸地,家長可以建立平衡的生活,維持情緒健康。

 

  面對今日紛亂的世界,即使我們未能即時解決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但是,「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好好保護自己心靈。當自己內心擁有一份平和的心,才可以更有力量面對管教子女和人生各種的挑戰。共勉之!

 

 

資料來源: 本文選自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橋—婚姻及家庭季刊》。第163期。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