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沒有任何保險從業優勢的李德鴻,如今已是在富邦人壽服展單位成立一個子單位、一個孫單位的高級經理,轄下超過100位夥伴。他憑藉的就是在面對問題,極力想辦法去解決或是尋求更好方式的態度,以及面對市場變化的高度敏銳度。

李德鴻從一九九三年加入保險業,從業至今二十七年,初入行業是進入國泰人壽擔任主任管理職。由於李德鴻具有大專學歷,在當時國泰人壽的制度是只要通過考核,公司就會分派業務人員給予其管理。

  從業近八年時間後,李德鴻的年收入已近140萬元,爾後於二○○○年進入ING安泰人壽(二○○八年與富邦人壽合併),當時只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就當上經理,創下了ING安泰人壽最快晉升經理的紀錄;自二○○九年以來績效一直維持在富邦人壽前5名,其中二○一三年、二○一六年及二○一八年拿下全臺灣第一名。

清楚的自我認知: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由於父親是退伍軍人,對子女的家教甚嚴,生活作息仿照部隊中的規律及嚴謹;再加上自己的個性屬於較內向,不擅長與人交際,進入了非常需要與人交流的保險業,難免會有許多碰撞。

  當時李德鴻帶領5位年資都超過十年的資深業務人員,一來自己甫入行業,對自己的職務、對市場都尚不熟悉,且不擅交際的性格也讓他無法快速與資深的夥伴建立好關係,一度讓他非常挫折。但一心想要站穩腳跟的李德鴻做了3件事,讓他的保險事業開始漸入佳境:其一,他觀察到當時資深夥伴們雖然個個都是行銷高手,但對於保單條款細節卻不夠熟練,因此他將保單條款帶回家,像準備大學考試一樣逐一畫重點熟讀,建立起自己的專業度。

  其二,當時正處在資料建檔從紙本轉向電腦數位化的轉型階段,李德鴻亦敏銳地察覺到未來電腦操作是人人必備的技能,利用休息時間去大學進修推廣部學習電腦操作,回到單位後,再轉教當時所帶領的夥伴。

  其三,李德鴻為使夥伴們能夠出勤正常、守紀律,每天按時打電話叫他們起床,夥伴們一開始自然是不予理會,但有一天5名業務人員集合起來跟年輕的李德鴻說,「我們看見了你的熱情,深受感動」,決定往後完全配合李德鴻的管理方式。

  「我知道自己個性較為內向、沒這麼活潑,但我卻愛面子、不服輸。」自認為沒有什麼優勢,但是遇到問題卻會想方設法去解決,李德鴻的自我認知,協助他的保險事業愈做愈順遂。

看透趨勢,持續精進,學習沒有疆界

  保險行業會因為趨勢的變動,永遠都存有變化,業務人員是否具備對於趨勢、市場的敏銳度,就顯得相當重要。

  李德鴻表示,業務人員除了要察覺變化,也要對變化有立即的反應,如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慧能做到的事情愈來愈多,業務人員唯一不會被取代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溫度,而這樣的溫度來自於和客戶對談時,能否談到對方的「心坎裡」,因此瞭解客戶的心理及行為模式就很重要。

  李德鴻因而有了結論,心理學運用是未來業務人員的顯學,秉持「學習沒有疆界」的精神,學習不一定只是在保險業內的課程,所以李德鴻除了會去上「神經語言程式學(NLP)」課程,也鼓勵夥伴們一起學習。

  其課程核心內容是揉合心理學、神經學和語言學等,讓學習者可以學到如何觀察和分析他人的言行及想法。業務人員若能藉此瞭解客戶的心理及行為,滿足客戶的風險需求,甚至能夠提供客戶除商品以外的幫助及溫暖,業務人員就不只是業務人員,而是客戶的朋友、家人。

  除了自己持續學習,並讓「好學風氣」瀰漫在團隊裡,李德鴻亦會將所學徹底運用在團隊運作上。他舉例道,鑑於許多團隊會在年初訂出相當漂亮的業績目標,到最後達標的團隊卻甚少,他帶領團隊參考了從Toyota豐田汽車學到的品管法則─「循環式品質管理(PDCA)」。

  即由規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調整(Act)4個階段形成一個循環,讓大目標切割成可以逐一實行的小目標,最終能夠累積達成大目標。當中的執行過程,亦能夠透過系統化地檢視及調整,讓執行保有效率,不會走偏。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