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当年有多厉害?

这两天里约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看得我很燃 微博,知乎好多关于大魔王张怡宁和福原爱的段子 看得我笑抽的同时让我想到了一个以前一样很厉害的人,邓亚萍 但是…
关注者
24
被浏览
53,373

16 个回答

邓亚萍之所以是第一个女子大满贯,是因为第一届女子世界杯是1997年…完事人家没多久退役了

就当时的情况,这个世界杯提前个两三年增设,第一个双满贯可以提前十来年诞生…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前两天米粒妈看了一小段《吐槽大会》,邓亚萍吐槽孙杨,真是把我笑出了眼泪。

一上台,邓亚萍就说,这个节目对我太不友好了,站在谁身边,都是最萌身高差(其他嘉宾还有篮球运动员王仕鹏、世界小姐张梓琳),而站在孙杨旁边,简直萌翻了。



邓亚萍说,估计只有把自己得过的所有金牌,垫在脚下,才可能比孙杨高一点点。



她说,竞技体育本身就是愿赌服输,赢了,就是强,输了,也要有大将风度。领奖台对于运动员是很神圣的,从小训练就是为了登上领奖台。

邓亚萍说,我不但要登上领奖台,还要登最高领奖台,因为站得高,你们才能看得着我!



从头到尾,她一直在调侃自己的身高,但我们都知道,邓亚萍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她在14年的运动生涯中,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在乒坛排名曾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

邓亚萍说,中国乒乓球队里,有很多的大魔王,但大家都戏称她为“初代目大魔王”。世界赛、奥运会、亚运会、单双打,各种冠军拿了个遍,专治各种不服。





但这位“大魔王”对对手狠,对自己更狠。

邓亚萍5岁开始打球,到八九岁的时候,已经斩获很多冠军头衔。不过,却因为身高原因,先后被省队、国家队拒之门外。



但邓亚萍相信自己的实力。先天条件不好,就靠后天努力和个人的优势去补足。

大魔王哪是一般人啊?她每天训练13个小时,每周7天无休。在人人都不看好她的时候,她无限地挖掘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打法。最终敲开了国家队大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乒乓赛事的单、双打冠军,那个时期甚至被称为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



萨马兰奇说:一个自身条件并不好的女孩,能够长久称霸女子乒坛,在邓亚萍身上我看到了奥林匹克精神。

退役后,邓亚萍也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去清华深造,又到剑桥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再后来作为申奥大使帮助北京成功申奥……



米粒妈好奇,这样一个不服输的女性,当她做了妈妈,她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特别有意思的是,邓亚萍这个积极、奋进、要强的世界冠军妈妈,面对的却是一个“佛系儿子”,哈哈哈~



邓亚萍有一次在节目里评价自己的儿子,说“总体来说是一个好孩子”。

在场的主持人和观众都笑了。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对孩子有着很高要求的妈妈。

邓亚萍说,她自己小的时候其实是很要强的,我想要考班级第一,我想要拿冠军……但后来,她发现儿子的进取心,以及吃苦的那股劲儿还是很欠缺的,好胜心没那么强。



她说,以前在网上看到“佛系”这个词,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转念一想,原来自己的儿子就是个“佛系小孩”。



有一次,邓亚萍带着儿子一起参加节目,主持人问孩子,你乒乓球打得怎么样?

他非常淡定地来了一句:跟我妈比一般。



哈哈哈,也是个机智boy~

邓亚萍的儿子叫林瀚铭,今年13岁,刚刚读初一。

邓亚萍说,孩子小时候在体育方面也是各种学,学过跆拳道,学过羽毛球,而林瀚铭自己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和足球,对于邓亚萍夫妻俩最擅长的乒乓球,孩子却一点不感冒。



直到儿子9岁的时候,邓亚萍觉得,不能再东学一下、西学一下了,必须得抓住一个重点,主攻一项,有一个专长。



她就跟孩子长谈了一次,比如孩子喜欢的篮球,她坦承地说,身高上确实不占优势,至于足球呢,也算了吧(此处省略一万字。。。)



所以,邓亚萍就鼓励孩子,再试试乒乓球,毕竟有这个基因在呢,孩子于是就同意再练一练乒乓球。

当然,邓亚萍说,在整个过程中,还是得稍微再逼一下孩子。



兴趣需要调动,而好胜心又是人的天性,邓亚萍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一开始尝到一些甜头,赢了别人,自己的自信心有了,满足感、驱动力、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邓亚萍悄悄告诉儿子一个打乒乓球最容易得分的秘诀:就是发球。球发得好了,对方接不住,自己自然就得分了。所以邓亚萍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让孩子一开始就主攻发球。



其实练习发球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她也是希望孩子能在最开始把最难的地方先攻克了。

发球需要心静,但邓亚萍也了解自己的儿子,不容易静下来,所以她就会“逼一逼”孩子,有一次,就在一个点上,她要求儿子侧身位,发长球,就这一个发球动作,足足练了两个半小时。



这期间,不管孩子发脾气也好,哭也好,闹也好,邓亚萍也不心软,必须得做完才行。



练了两个半小时定点发球,对于一个9岁孩子来说,当时崩溃的心可想而知啊!

但第二天刚好跟人比赛。邓亚萍说,以前儿子每一局都会发两三个自杀球,自从那次一练,一个自杀球都没有,还把对手给赢了。

这一战之后,儿子林瀚铭心服口服,彻底信了老妈的话。



所以说,鸡娃也要讲方法、讲策略的。让孩子亲眼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才能更信服,之后再遇到困难,更加会询问父母的意见。



人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家长可以陪跑的只有开头的一小段,孩子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取决于TA的驱动力,以及吃苦的精神。

从邓亚萍引导9岁的儿子打乒乓球这件事上,米粒妈看到了一个妈妈的大智慧。

她把儿子当成一个成年人一样,来一场深谈,分析利弊,为什么不主攻篮球和足球,为什么可以再试一试乒乓球。



之后,又使用一点小技巧,让孩子在拼搏过后尝到甜头,既认可了努力的价值,又增加了自信心和驱动力。

无论未来林瀚铭是不是当乒乓球运动员,但至少在打球、练球的过程中,他明白了只有吃过辛勤付出的“苦”,才能尝到收获的“甜”。



当奥运冠军的孩子,米粒妈光是想想,就觉得亚历山大。

邓亚萍这样一个乒坛“大魔王”,孩子还能保持佛系,真的很难得。

邓亚萍说,自己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就是尊重为主。包括她当年被省队、国家队拒之门外,父亲也都跟她坦诚地讲明了,让她自己做选择。只要她选择好了,父亲就在背后无条件地支持。



她说,在面对佛系儿子的时候,她也要求自己把尊重放在前面。

儿子从小就习惯用左手,邓亚萍的婆婆是小学语文老师,在看到孙子用左手写字的时候,就坚持一定要让他改用右手。但邓亚萍夫妻俩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就让孩子维持自己的习惯就好。



所以不管是写字还是打球,林瀚铭都保持使用左手的习惯。

邓亚萍说,无论是自己,还是儿子,她都希望坚持做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坚定很重要。



在采访中,邓亚萍的儿子说,对于妈妈的各种成绩和成就,很多他都是在网上知道的。其实知不知道这些,在他看待自己的妈妈来说,没什么差别。



邓亚萍说,在她的家里,孩子是不允许有任何优越感的。她说自己虽然是世界冠军,但本身也是来自非常普通的家庭,因为打乒乓球这件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她希望孩子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让父母努力得来的成绩给孩子带来什么天然的优越感。



当然,名人的孩子一定会有天然独有的优势、资源和平台。邓亚萍说,孩子10岁以后才慢慢带他出来参加一些活动。一方面可以见见世面,另一方面,参加的节目也都是跟教育相关,跟读书相关的。

她说,去年带孩子参加读书会的时候,孩子肩膀耸起来,全程都非常的紧张。她觉得很有意思。



邓亚萍说,给孩子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机会,但他能不能驾驭这样的场合,其实还是要看他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能力。



邓亚萍在给儿子写的信中说:

我知道,经常有人跟你说,有一个世界冠军的老妈当教练,你要是再混不出来,可就说不过去了。



其实只有你自己知道,妈妈让你打球,不是让你拿世界冠军的。妈妈真正想带给你的,其实是那种霸气,那种精神素质,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质。



比起甩锅给人生,跟自己较劲是非常辛苦的……但情愿痛,也不要甩锅给人生。





看完邓亚萍不算鸡娃的鸡娃经历,米粒妈感触很多:

为人父母,真的要有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智慧,努力去推动孩子,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实现自我,在每一个他们跨不过去的地方,竭尽全力去鼓励和支持他们。

  • 帮助孩子做决策

就像邓亚萍,在帮儿子做选择的时候,果断选择了乒乓球。她的分析也是理性的,并且考虑到孩子的意愿;而决定让孩子打乒乓球,还是因为她有十足的底气:

多年训练的经验、比赛的经验、在乒坛多年的人脉跟资源,这对孩子来说,是一条“捷径”。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她能给予各方面的支援。



再看小提琴家吕思清,他的儿子小小年纪钢琴、小提琴双管齐下,天赋+努力+熏陶+专业指导,音乐这条路无疑也是他的“捷径”。



  • 磨炼意志,成功可以在各个领域复制

其实邓亚萍也没有确定孩子未来是不是要走乒乓球职业道路,她非常清楚,职业这条路,要天赋、努力、机遇,缺一不可。



但在学习乒乓球的过程,孩子沉淀下来的吃苦的精神、坚韧的品性、遇事沉着,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帮助他在任何领域里,走得更远,走得更踏实。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在起跑阶段,家长多花些心思、多做些努力和坚持,后半程,便可以放心大胆让孩子们自己去拼了。



看到邓亚萍让儿子练发球,迅速尝到打乒乓球的甜头。我想到了米粒姥爷。

米粒妈从小就特别信服米粒姥爷,直到我工作很多年,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还会找他商量。

为什么?因为他料事如神,说什么都特别准!

比如,我小学的时候竞选班长,当时,米粒姥爷就告诉我,不能随随便便去竞选,必须提前写出演讲稿,在家多练习,争取背下来。

那个年代,家里没有打印机,米粒姥爷特地把我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演讲稿拿到公司打印了两份。竞选当天,他让我一份交给老师,一份我自己拿着准备。



而我的竞争对手,在上台演讲之前,还在练习本儿上涂涂改改,用橡皮不停地擦,把纸都擦破了!

最后的结果,也的确如米粒姥爷所料:我成功竞选上了班长。

米粒姥爷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理论,一直伴随、影响着我,就是飞机起飞理论。

当年我刚考进海淀X大附中的时候,周围都是牛娃、学霸,全方位无死角地对我进行碾压。

在我非常非常努力,还是看不到一点成效之后,有一次,我特别沮丧地问米粒姥爷:我这么努力,为什么看不到成绩?

米粒姥爷就给我讲了这套飞机起飞理论:

他说,飞机起飞的时候,用非常非常大的力气,却几乎纹丝不动,直到持续地用力,才会以非常慢的速度向前移动,但只要这样持续地努力,飞机总能飞起来。



米粒姥爷给我讲这个飞机理论,就是为了让我持续努力,因为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希望。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后来,在我有点成绩,骄傲自满的时候,米粒姥爷又会用飞机降落理论来提醒我:飞机在下降之前,虽然速度非常快,但只要不再努力了,最后总会停下来。

让我知道,进步很难,但退步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我从小到大每一次升学,每一次做决策,米粒姥爷都给了我特别多的建议、鼓励。所以直到现在,我遇事依然会找他商量。

米粒姥爷一直让我特别信赖。我觉得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各种指导和决策,真的非常重要。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人生转折,给予最中肯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