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宁遇豺狼,不碰山魈”,山魈是什么?为何让人那么忌惮?

关注者
11
被浏览
6,884

6 个回答

我们现在说的山魈,指的是灵长目猴科山魈属的一种哺乳动物。山魈也叫鬼面狒狒,是一种最凶狠和最大的猴,身长可超过80厘米,站立时有1米多高,脸部颜色鲜艳,被称为猴类中的“大花脸”。山魈头大而长,形似鬼怪,故名。不过山魈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国是没有野生山魈的,而且没有吃人的习俗,所以一般古书里的山魈并不是这种动物。(但是碰上这货还是不要去招惹它,山魈性格凶暴,好勇斗狠,牙长尖锐,爪子锋利,臂力是成年人的3倍)

山魈以面部鲜艳的颜色出名

那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山魈是什么呢?据记载,它是一种山中的鬼怪,在很多典籍中都有提及。

最早记录山魈的文献,便是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书中,山魈被称为赣巨人、枭阳或狒狒: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山海经·海内经》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左手操管。——《山海经·海内南经》
《山海经》中的枭阳

晋代学者郭璞曾注解说赣巨人就是枭阳,这货也叫山魈、山都、狒狒、人熊、野人,身子是黑色的,长毛:

许慎云:北人呼为土蝼。今人呼为人熊。按郭璞谓山都即狒狒,稍似差别,抑名同物异欤? ——《本草纲目》
枭杨,山神名,即狒狒也。——《楚辞章句》
狒狒,西蜀及处州山中亦有之,呼为人熊。人亦食其掌,剥其皮。闽中沙县幼山有之,长丈余,逢人则笑,呼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方舆志》
山都,形如昆仑人,通身生毛。见人辄闭目,开口如笑。好在深涧中翻石,觅蟹食之。——《南康记》

而且恐怖的是,多部古籍记载,这货吃人!

郭璞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余,俗呼为山都。宋孝建中,獠人进雌雄二头。帝问土人丁銮。銮曰:其面似人,红赤色,毛似猕猴,有尾。能人言,如鸟声。善知生死,力负千钧。反踵无膝,睡则倚物。获人则先笑而后食之。猎人因以竹筒贯臂诱之,俟其笑时,抽手以锥钉其唇着额,任其奔驰,候死而取之。——《本草纲目》
枭羊善食人,大口,其初得人喜而笑,却唇上覆额,移时而后食之。人因为筒,贯於臂上,待执人,人即抽手从筒中出,凿其唇於额,而得禽之。——《昭明文选》

很明显枭阳这种动物的食谱里是有人的,它们会抓人的胳膊来控制人的行动,抓住人后会仰面大笑,以至于上唇笑到遮住额头,最后会吞食人类,所以在野外遇到这种怪物无疑是凶多吉少。当然聪明的人类也有办法对付它,人们会在手臂上各套上一个竹筒,等被枭阳抓住后,人就把手从竹筒里抽出来,再用刀将枭阳的嘴唇钉在它的额头上,然后伺机捕获。

现在的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一带,依然有这种怪物的传说。我在网上一些论坛也和其他网友交流过,虽然说法不一,但大致相同,大概就是毛人形状,见人就会狂笑,会吃人。老家的长辈一般叫它“山笑”或“人熊”,甚至还有网友说他家长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见过这种怪物的,不过由于没有直接的证据,无法断定是否是真实的经历。

当然山魈不会是鬼神什么的,那么这怪物真的存在吗?个人认为山魈有三种可能,一是一种未知的猿类,二是古代的一个食人族部落,三可能是黑熊。

第一种说法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山魈就是神农架传说的野人,毕竟看古籍的描述,它和传说中的野人还是很像的。不过野人本身也是一种未证实的动物,还存在着很多谜团。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比较稀有、尚未命名的猿类。但山魈并不是现代的狒狒,狒狒主要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地区,尽管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于狒狒的记载,但这些描述并不代表现实中存在狒狒。古人为这种动物创造了“狒狒”这个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曾经有过狒狒。

第二种说法,则是认为山魈是一种古代的未开化的原始人类。从古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山魈像人、肤黑,甚至建立了枭阳国这个比较大的种群。那么它们会不会就是一个原始部落的人类呢?从他们黑色皮肤和野蛮习性看,他们很可能是尼格利陀人,也叫矮黑人,《山海经》也里有过黑人部落的记载,所以很可能中国古代是有黑人的。他们虽然进化到了人类阶段,但依然过着半人半兽的原始生活,性情残暴、文明程度低,甚至还有吃人的野蛮习俗。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这些落后的部族无力和华夏民族抗衡,逐渐消亡或者隔绝在一些深山老林中,因此人们极少和他们接触,只留下了一些模糊的传说。

尼格利陀人(Negrito)即“矮黑人”,是东南亚的古老人种,现今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棉兰老等和马来半岛的泰马两国边境地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

第三种说法,是从现实的动物去推断,可能是大型的黑熊,包括野人,也有人认为实际上是熊。古书也有记载熊会站立起来袭击人类的,《岭外代答》中说,广西的人熊“其在山中,遇人則執人手,以舌掩面而笑,少焉,以爪抉人目睛而去”。而棕熊古称“罴”,也叫做人熊:羆大於熊,毛色黃白,頸長腳高,多力,能拔樹木。遇人,則人立而攫之,俗呼為人熊。東三省亦有之。因此也不是没有可能。

山魈在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这里再补充下其他典籍中的山魈:

夔一足,越人谓之山臊。(然而夔一般为水神,不吃人。)——《国语·鲁语》
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晋·葛洪《抱朴子·登涉》

山魈除了吃人,也捕食山涧中的虾蟹,不怕人,它们会用火炙烤虾蟹,还会偷盐配食,可见它们还会一些烹饪技巧: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馀,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神异经·西荒经》

山魈怕爆竹,因此人们过年或者进山时都会用爆竹驱赶它,这一点和年兽比较相似: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朴][火毕]有声,而山臊惊惮。《元黄经》所谓山[犹巢]鬼也。
——《荆楚岁时记》

山魈有妖术,只要知道人的名字,就可伤人,所以野外碰到这怪物,千万别让它知道自己的名字: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断。旦往观之,见一材长二尺许,在断中。而断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断,出材岸上。明往视之,材复在断中,断败如前。王又治断出材。明晨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挛头担归,云:“至家,当斧砍燃之。“未至家二三里,闻笼中倅倅动。转头顾视,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身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断,入断食蟹。相负已尔,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是山神,当相佑助,并令断得大蟹。“王曰:“如此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恳告,苦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物曰:“君何姓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字,当复何计,但应就死。“王至家,炽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声。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勤问王,欲害人自免。——《搜神后记》

当然山魈也不完全都是狒狒猿人之类的形状,也有记载说它的名字和外貌是多样的:

山萧,一名山臊,《神异经》作〈犭參〉(一曰操),《永嘉郡记》作山魅,一名山骆,一名蛟(一曰蛂),一名濯肉,一名热肉,一名晖,一名飞龙。如鸠,青色,亦曰治乌。巢大如五斗器,饰以土垩,赤白相见,状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俗言山魈。——《酉阳杂俎》

还有的山魈并未害人,并且愿意和人来往,但被人类害死,因此报复仇人:

开元中,元自虚为汀州刺史。至郡部,众官皆见。有一人,年垂八十,自称萧老:“一家数口,在使君宅中累世,幸不占厅堂。”言讫而没。自后凡有吉凶,萧老为预报,无不应者。自虚刚正,常不信之。而家人每夜见怪异,或见有人坐于檐上,脚垂于地;或见人两两三三,空中而行;或抱婴儿,问人乞食;或有美人,浓妆美服,在月下言笑,多掷砖瓦。家人乃白自虚曰:“常闻厨后空舍是神堂,前人皆以香火事之。今不然,故妖怪如此。”自虚怒,殊不信。忽一日,萧老谒自虚云:“今当远访亲旧,以数口为托。”言讫而去。自虚以问老吏,吏云:“常闻使宅堂后枯树中,有山魈。”自虚令积柴与树齐,纵火焚之,闻树中冤枉之声,不可听。月余,萧老归,缟素哀哭曰:“无何远出,委妻子于贼手。今四海之内孑然一身,当令公知之耳。”乃于衣带,解一小合,大如弹丸,掷之于地,云:“速去速去。”自虚俯拾开之,见有一小虎,大才如蝇,自虚欲捉之,遂跳于地,已长数寸,跳掷不已。俄成大虎,走入中门,其家大小百余人,尽为所毙,虎亦不见。自虚者,亦一身而已。——《太平广记》

并不是所有的山魈都是邪恶的,有的山魈会向人索取物件,其中公的山魈叫做山公,喜欢跟人要钱,母的山魈叫做山姑,喜欢跟人要脂粉。如果人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它们就保护人们不受老虎攻击,而且它们还会和人们合作耕种,平分收获,从不多取:

山魈者,岭南所在有之,独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好傅脂粉。于大树空中作窠,有木屏风帐幔。食物甚备。南人山行者,多持黄脂铅粉及钱等以自随。雄者谓之山公,必求金钱。遇雌者谓之山姑,必求脂粉。与者能相护。唐天宝中,北客有岭南山行者,多夜惧虎,欲上树宿,忽遇雌山魈。其人素有轻赍,因下树再拜,呼山姑。树中遥问:“有何货物?”人以脂粉与之,甚喜。谓其人曰:“安卧无虑也。”人宿树下,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明日辞别,谢客甚谨。其难晓者,每岁中与人营田,人出田及种,余耕地种植,并是山魈,谷熟则来唤人平分。性质直,与人分,不取其多。人亦不敢取多,取多者遇天疫病。——《广异记》

《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幽明录》等志怪小说也都写过山魈,其中《聊斋》最为出名:

孙太白尝言,其曾祖肄业于南山柳沟寺,麦秋旋里,经旬始返。启斋门,则案上尘生,窗间丝满。命仆粪除至晚始觉清爽可坐,乃拂榻,陈卧具。扁扉就枕,月色已满窗矣。辗转移时,万簌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窃谓寺僧失扃;注念间,风声渐近居庐;俄而房门辟矣,大疑之。思未定,声已入屋,又有靴声铿铿然,渐傍寝门,心始怖。俄而寝门辟矣,忽视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与梁齐;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闪,绕室四顾,张巨口如盆,齿疏疏长三寸许;舌动喉鸣,呵喇之声,响连四壁。公惧极,又念咫尺之地,势无所逃,不如因而刺之,乃阴抽枕下佩刀,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声。鬼大怒,伸巨爪攫公;公少缩,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公随衾堕,伏地号呼。家人持火奔集,则门闭如故;排窗入,见状,大骇。扶曳登床,始言其故。共验之,则衾夹于寝门之隙。启扉检照,见有爪痕如箕,五指着处皆穿。既明,不敢复留,负笈而归。后问僧人,无复他异。

《聊斋》中的山魈跟以往书籍的山魈形象有点不同,更像是一个凶恶的大鬼。

《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成就虽不及《聊斋》,不过也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了,自然不会放过山魈这个题材:

湖州孙叶飞先生,掌教云南,素豪于饮。中秋夕,招诸生饮于乐志堂,月色大明,忽几上有声,如大石崩压之状。正愕视间,门外有怪,头戴红纬帽,黑瘦如猴,颈下绿毛茸茸然,以一足跳跃而至。见诸客方饮,大笑去,声如裂竹。人皆指为山魈,不敢近前。伺其所往,则闯入右首厨房。厨者醉卧牀上,山魈揭帐视之,又笑不止。众大呼,厨人惊醒见怪,即持木棍殴击,山魈亦伸臂作攫搏状。厨夫素勇,手抱怪腰,同滚地上。众人各持刀棍来助,斲之不入。棍击良久,渐渐缩小,面目模糊,变一肉团;乃以绳捆于柱,拟天明将投之江。至鸡鸣时,又复几上有极大声响,急往视之,怪已不见。地上遗纬帽一顶,乃书院生徒朱某之物。方知院中秀才往往失帽,皆此怪所窃。而此怪好戴纬帽,亦不可解。——《子不语》
余督学福建时,署中有“笔棒楼”,以左右挟两浮图也。使者居下层,其上层则复壁曲折,非正午不甚睹物。旧为山魈所据,虽不睹独足反踵之状,而夜每闻声。偶忆杜工部“山精白日藏”句,悟鬼魅皆避明而就晦,当由曲房幽隐,故此辈潜踪。因尽撤墙垣,使四面明窗洞启,三山翠霭,宛在目前。题额曰“浮青阁”,题联曰:“地迥不遮双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自此山魈迂于署东南隅会经堂。堂故久废,既于人无害,亦听其匿迹,不为已甚矣。——《阅微草堂笔记》

山野之人一般流传这么一句古话:叫做“宁遇豺狼,不碰山魈!”。这足以说明山魈的凶猛程度,但为何在《山海经》中,这种动物却是一个见人就笑的憨憨?

(一)山与山魈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通常用来来比喻在上帝视角中,人类的渺小和无知。

但是在《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种怪兽,他们在看到人类的时候就会开始笑。

《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它的名字叫做“山”,书中记载他的外貌是外形似狗却长着人面,善于投掷东西,一见人就会笑,行动迅捷如风,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将有大风。



那么,《山海经》中这一段细致的描述,是不是会让你想起现实生活中的这个动物?



没错,它就是山魈,虽然看起来像是狒狒,但是从自然分类角度来说,它已经不算是狒狒了。作为一个物种,山魈是相当成功的,因为人们将它们从狒狒属中拎了出来,而且为它单独划分了一个属,即猴科猕猴亚科山魈属。



在《山海经校注》中,袁珂认为这里《北山经》出现的“山”,其实就是和《西次三经》中的“举父”、《海内南经》中的“枭阳”一类的动物,但实际上三者是有区别的。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举父和山的共同点在于“善投”,而枭阳和山的共同点则在于“见人则笑”,总的来说三者大抵都具备灵长类动物的特征,这也是袁珂将其放在一起讨论的原因。

《海外南经》: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二)山魈来源

虽然在《山海经》中,山魈是一个见人则笑的憨憨,但是若在民间的知名度,它可是能够与“狐狸精”并驾齐驱的存在,正如古语所说:“江北多狐媚,江南多山魈”。

为何山魈多现于江南?因为山多啊。山魈、山魈,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山魈的神话传说来源或许追溯到远古“万物有灵”观念下所产生的山岳信仰,并由此衍生出对于山岳精怪的好奇与崇拜。



按照学者丁山的说法,夏商周三族就曾以山魈作为山鬼祭祀的大神,后来因为天神和宗祖神的崛起,山魈的神格被降低并逐步边缘化,最后只能作为低等的精怪存在于民间信仰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典籍之中,山魈名字千变万化,而最常用的名字是《国语》和《庄子》中的“夔”,而这个夔的形象与《山海经》中“其状如犬”的山魈大相径庭,反而与《山海经》中的“夔牛”如出一辙:共同点就是只有一只脚。

①《山海经·大荒东经》: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名曰夔。②《国语》: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③《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④《庄子·达生》: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间信仰所谓的山魈其实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它是虚构出来的山岳精怪,其形象是在根植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独脚兽——夔的基础特征上,又结合了狒狒、猕猴等灵长类动物习性,而逐渐形成的特殊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山魈才会有“善于投掷”、“见人则笑”等一系列“人格化”的倾向,而这也为其平添了许多世俗色彩,使得其流传更为久远和广泛。

(三)山魈传说

在山魈和人类的关系中,一开始遵循的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在受到侵犯后,也是让你感受下冰火两重天就罢了(“犯之令人寒热”),被别人毁了巢穴,它也会反过来去烧了你的宅院。



但是到了后来,山魈就变了,它开始主动出击、作祟于人,不仅喜欢投掷砖块砸人家窗户,更为恶劣的是,它还有奸淫妇女的嗜好。这也是为何民间有“江北多狐媚,江南多山魈”这样的说法。



那么,这个为非作歹的山魈有没有办法能治它?当然有,根据《广异记》中的一段故事来看,山魈和人类一样具有极强的自尊心,所以当你对它破口大骂的时候,它就会反过来对于进行恶作剧式的恐吓报复。



所以呢,在民间经常流传着对山魈进行“骂祭”的方式,即通过骂人脏话来制服山魈作祟。有人说,那不是会遭到山魈的报复吗?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此,山魈报复人的手段并非是变本加厉地给你捣乱,反而是会把它所偷之物再次“掷还”给你!



至于山魈行淫的故事也很有趣,它非常具有人性化特点,在勾引良家妇女的时候,不仅懂得变幻成美男子,还会给这些妇女一些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比如帮忙耕个田啊,或者送些金银财宝等等。

《无稽谰语》:“耕种贸易,悉来助力。约一载,居然致富。”“夫利其财,避处于外,任其奸宿”

那么,为什么山魈会变得越来越有“人味儿”,其实在古人眼中,万物有灵、但人类独尊,山岳精怪等想要修炼成形,必然是按照人的模板进行的,因此在具备了人类形体之后,便也意味着要接受人类的思维意识。

也正是因为具备了人的七情六欲等情感习性。所以,对于它们而言,下山、并融入人类社会,才是它们修炼的开始,而在全面接受人类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自身蜕化的一种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