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增長乏力,喊了10多年的“科技泡沫”究竟會不會破滅?
share_log

科技巨头增长乏力,喊了10多年的“科技泡沫”究竟会不会破灭?

科技巨頭增長乏力,喊了10多年的“科技泡沫”究竟會不會破滅?

新浪科技 ·  2022/05/08 10:45

來源:新浪科技

自Netflix財報「爆雷」後,投資者們隱隱擔憂其它美國科技巨頭的表現。而後,谷歌、微軟、Meta、Twitter、蘋果和亞馬遜都陸續交出了自己的季度答卷。

除了微軟外,其它幾家表現都不算上佳。尤其是亞馬遜這個「優等生」。財報顯示,該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轉盈為虧,報告了自2015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

投資者們對科技股產生了質疑,「科技泡沫」一詞也再次被頻繁提及。

其實,自從2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後,人們似乎變得格外謹慎。過去10多年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科技泡沫論」浮出水面。但每一次警告之後,反而會有更多資金湧入初創企業。「泡沫」非但沒有崩盤,反而愈演愈烈。

如今,風險投資家們再次敲響警鐘。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上,他們滔滔不絕地談論着初創企業估值下降的問題。他們哀歎IPO(首次公開招股)數量急轉直下。在Twitter上,他們警告經濟低迷即將來襲。

過去十年,這種警告在初創企業市場屢屢出現。投資者和評論人士不斷警告稱,科技行業正處於另一個泡沫之中。

這確實會讓人們想起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時代,以及隨後戲劇性的崩潰和衰退。工作消失了,財富蒸發了,聲譽受損了。

這些警告所傳遞的信息是:繁榮期即將結束,一段艱難的旅程即將開始。但每次警告之後,反而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入初創企業。

過去十年的泡沫警告

回溯到2011年,一小羣精英初創公司獲得「獨角獸」地位,即估值突破10億美元。

投資者每月向初創企業投入數十億美元;LinkedIn、Pandora、Zynga和Groupon的IPO被炒作,加劇了人們對泡沫的擔憂。

圖片

2010年11月,美國市場投入到該領域的風投資金為24億美元。2011年1月,達到64億美元。3月,又湧入43億美元。

隨後,企業家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發文警告稱:「我們正處於第二個互聯網泡沫之中。信號是響亮且明確的:種子階段和後期的初創公司估值變得有泡沫,硅谷招聘人才是自互聯網泡沫以來最艱難的,賺錢規則也變得與正常時期不同。」

2011年3月,上市諮詢服務公司Class V Group創始人麗絲·拜爾(Lise Buyer)也發文稱:「是的,我們又開始瘋狂了。」

拜爾稱,銀行向科技基金投入大量資金,富有的客户和機構爭相從初創企業分一杯羹,對股市上市的預期與日俱增。這不禁讓一些對10年前互聯網泡沫破裂記憶猶新的投資者開始懷疑,這種突然爆發的活動是否會再次給該行業帶來危險。

但是,這些警告沒有站得住腳。那一年,投資者向美國初創企業注入了450億美元。

2011年11月,知名企業家兼投資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稱:「我不知道這種情況還能持續多久,也許一年,最多兩年。」

帕克認為,硅谷有大麻煩了。太多的天使投資者把太多的錢,投給了那些初創企業的創業者——其中很多人並不具備創建公司的能力。他認為這是泡沫,遲早一觸就破。

當月,投入到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為35億美元。

2012年

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這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IPO。一家營收不到4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IPO估值卻超過1000億美元。很多人認為,這是科技公司估值膨脹失控的跡象。

美國財經媒體CNBC在Facebook上市前,就發表文章《「Facebook IPO是另一場科技泡沫的開始嗎?》。文章稱,圍繞Facebook IPO的炒作,包括其相當高的估值,就好像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頂峯時期的情況。

有業內人士質疑,Facebook IPO是真的值這個價,還是下一個互聯網泡沫?

圖片

業內人士薩姆·哈馬德(Sam Hamadeh)稱:「面對現實吧,這是一家非常昂貴的公司。1000億美元已經是美國最大的公司之一,或者説最具價值的公司之一。上行空間相當有限。」

儘管如此,他們警告的泡沫從未破滅。2012年11月,該領域還是湧入了32億美元的風險投資。12月,又提高到了34億美元。

2013年

2013年11月,又有媒體發文稱,初創公司野蠻生長,估值高得令人噴鼻血,讓人們想起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繁榮及破滅。

當月, Business Insider又發表文章,列出了科技行業正處於巨大的泡沫之中的一系列證據。文章稱,股市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科技初創公司沒有營收,估值卻達到了數十億美元。

隨後,《紐約時報》也發表文章稱,IPO市場又出現了泡沫。文章指出,虧損的科技公司,正以「鬧着玩」的價格上市。華爾街開始擔心這是否是1999年互聯網泡沫重現。

2013年11月,初創公司贏得風投資金38億美元。12月,又吸引了49億美元。

2014年

到這一年,全球「獨角獸」公司數量超過90家。

2014年9月,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加入到警告行列,稱初創公司藴藏太多風險,消耗了太多資金。安德森説,將會有一大批初創公司「蒸發掉」。

當月,風險投資家比爾·格利(Bill Gurley)也對創業投資敲響警鐘,稱硅谷藴藏太多風險。他表示:「硅谷風投界及初創公司目前正在承擔過大的風險。自1999年以來,前所未有。」

9月,有68億美元風投基金流入初創公司。

投資初創企業,不可避免地要承擔風險。很多膽大的投資者,通過在市場狂熱中加倍押注而獲勝。

比如,當時還只是是個小小的出租車應用的Uber,估值突然間就達到了51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航空公司和聯邦快遞,而後兩家公司已經實現了盈利。但投資者的警報聲更加響亮。

2015年

2015年3月,風險投資家比爾·格利(Bill Gurley)又做出預測,稱會有一大批獨角獸公司死亡。

他説:「我們就算沒有處於科技泡沫之中,也是在風險泡沫之中。我認為今年會有一大批獨角獸死亡。」

當月,知名科技投資者馬克·庫班(Mark Cuban)也表示,當前的科技泡沫 ,比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還要可怕。

這些警告並不全是錯的,有幾隻獨角獸沒能活下去。誰還記得Fab.com和Jawbone呢?

圖片

2016年

每次失敗後,都會有更多的新想法問世。私募股權、共同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新的資本來源開始追逐獨角獸投資。2016年5月,他們在800多筆交易中,投入了142億美元,創下十年來的最高紀錄。

2016年4月,風投公司Khosla Ventures投資合夥人基恩·拉布伊斯(Keith Rabois)發佈預警,稱創企凜冬已至。

風險投資家吉姆·佈雷耶(Jim Breyer)也稱,90%的獨角獸將面臨重估或死亡,只有10%會「倖免於難」。

作為防禦措施,一些大規模投資的估值出現下降,獨角獸狂熱短暫降温。

2016年5月,該領域風險投資額為142億美元,而6月降至74億美元,7月跌至57億美元。

2017年

2017年2月,科技媒體Techcrunch發表文章稱,一些主要科技「獨角獸」的估值過高。

文章稱,Snapchat和Airbnb正在IPO的場邊熱身,BuzzFeed、Palantir和Uber每隔幾個月就會獲得數億美元投資。而沒有營收、幾乎沒有用户的年輕初創公司,如HouseParty,也從頂級風投那裏融資數千萬美元。

文章還稱,科技泡沫顯然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繼續推高年輕創企的估值。

但是,軟銀集團CEO孫正義(Masayoshi Son)緊接着進場了。

2017年5月,孫正義正式設立千億美元規模的「願景基金」。他説:「我對小賭注不感興趣。人生只有一次,要有遠大的抱負。」

圖片

之後,願景基金以平均每天1億美元的速度,向硅谷初創企業投入了1000億美元,令其它風險資本市場相形見絀。為了跟上形勢,風投公司開始籌集更多資金。

Blockchain、MoviePass、WeWork和Scooters就以較高的估值,獲得了鉅額投資。於是,高估值和鉅額投資變成了常態。初創企業以「業務增長」聞名,而不是利潤。投資者也漸漸不再提「泡沫」言論。

2018年

但到了2018年4月,研究機構Research Affiliates發文稱,泡沫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科技泡沫,它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驚人的相似。此外,Research Affiliates還稱,數字加密貨幣正在醖釀泡沫,特斯拉等精選股票也出現了微泡沫。

2018年8月,風險投資家安妮·拉蒙特(Annie Lamont)稱,初創企業的估值和融資規模會下降,因為大多數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獲得更多資金,很少有人擔心經濟低迷。拉蒙特説:「在這種融資熱潮中,一兩家創企‘蒸發’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大家會把目光直接投向下一家。」

2018年10月,Quartz網站發表文章稱,投資者從未像現在這樣,樂於接受不賺錢公司的IPO,懷疑這些股票的前景也很正常。經歷了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後,投資者正變得自滿,美國經濟可能過熱。

但風險投資仍在飆升,12月份超過269億美元,並創下1430億美元的年度新高。PitchBook數據顯示,獨角獸的數量躍升至348家。

2019年

2019年6月,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稱,越來越多虧損的科技初創公司尋求上市。私有銀行Arbuthnot Latham首席投資官格雷戈裏·佩爾登(Gregory Perdon)擔心,科技市場將重新上演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

2019年9月底,共享辦公空間巨頭WeWork宣佈撤回IPO招股書,推遲上市計劃。這是一場壯觀、令人尷尬、令人羞愧的災難,許多人認為這種災難將在未來幾年產生連鎖反應。

圖片

10月,《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硅谷正嘗試新的口頭禪:盈利。在一些備受矚目的獨角獸公司遭遇挫折後,初創企業投資者警告稱,這將是一場清算。現在開始轉向盈利了。

美國電動滑板車公司Bird CEO特拉維斯·範德贊登(Travis VanderZanden)稱:「這年頭,不計代價燒錢的虧損公司融資沒那麼容易了。」

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風險投資公司宣稱,為未來的艱難時期做好準備。

但這隻持續了短短數週。疫情期間,初創企業繼續蓬勃發展,融資也飆升至新高,IPO熱潮捲土重來。「泡沫」論調自然也回來了。

風險投資家埃裏克·佩利(Eric Paley)稱:「儘管我們都在家裏喝酒,但派對上的喧鬧和暢飲,就像網絡泡沫一樣自由。」

2020年12月,一些頂級的市場戰略師表示,Airbnb和DoorDash上市後的巨大漲幅表明,股市出現了不可持續的樂觀情緒,這是互聯網泡沫時代貪婪的迴歸。

然而,全球估值超10億美元的創企超過500家。2020年,美國初創公司募集了1640億美元的資金,再創新高。

2021年

緊接着,Meme股票、加密貨幣、NFT和SPAC火爆。美聯儲加緊印鈔,利率很低,疫苗上市,世界即將重新開放。

圖片

到2021年,經濟學家開始預測,疫情後疫苗的廣泛分發,以及生活恢復正常,將帶來又一個「興旺的二十年代」(指人們自信又快樂的20世紀20年代)。

2021年7月,CNBC又發表文章稱,這感覺就像1999年:全球創企融資狂潮加劇了人們對泡沫的擔憂。

投資經理傑裏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稱:「這個泡沫將在適當的時候破裂。」

2022年

隨着利率上升、通脹飆升等因素,恐懼再次悄然來襲。科技股很快暴跌,IPO戛然而止。初創企業投資下降。

謹慎的情緒又回來了。所以,這一次,「科技泡沫」終於要破裂了嗎?

與往日不同

今天的這些警告與過去十年間不同,投資者悄悄地規避了「泡沫」這個詞,轉而使用「校準」、「回調」,甚至是更加温和的「軟化」。

那些警告過「泡沫」的人,已經厭倦了犯錯。他們的聽眾,也對警告變得麻木。每當警鐘響起,就會有更多資金湧入初創企業。

圖片

「這次不一樣」曾是投資圈一個病態笑話;但如今,人們依然相信。這種想法認為,科技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而互聯網泡沫已經過去太久了。

這場長達十年的創業熱潮,在如此多的恐慌面前反而激增,且每一次都積累了更多的資金和實力。也許這一次真的不同了。

一些投資者認為,市場的歡欣鼓舞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那麼多的關注和興奮,初創企業創始人如何説服員工和投資者幫助他們將瘋狂的「登月想法」變成現實?

技術人員也不時提醒人們,經過當初的互聯網泡沫的洗禮,亞馬遜、PayPal和eBay變得更加強大。

雖然過去十年裏,促使投資者轉向高增長初創企業的最大因素(低利率)開始發生變化,雖然經濟學家擔心即將到來的經濟衰退,儘管降低了估值,或現金流突然斷裂,但今天幾乎沒有人它預測會徹底崩盤。

十年來,人們一直在談論一個始終沒有破裂的泡沫,將來可能也是如此。

編輯/new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