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质疑淘宝 88 VIP 会员杀熟,该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消费者如何维权?

近日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质疑淘宝88VIP会员杀熟,她表示在同店铺同销量同链接的情况下,她的两个淘宝账号都没有在店铺里进行过消费,结果没有88…
关注者
373
被浏览
642,323

105 个回答

感觉大家都没回答对点子上,被这个消费者带着满山跑。

如果评论区有卖家在,就很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背后实际上和88VIP没有半毛钱关系,只不过是这个用户刚好是88VIP而已,真正的始作俑者是——首单礼金。

大家看,视频里面她只标红了价格的位置,却没注意看我标红的位置。写得特别明显,便宜是因为人家多叠了一张「新人券」,也就是「首单礼金」。

有人会问,「首单礼金」是什么呢?我找了一下规则,人家规则是有展示的。

里面第一段就是:平台根据商家推广需求向店铺新客随机发放首单礼金,礼金金额随机,用户在购买下单时可使用首单礼金。本规则中的店铺新客是指店铺及品类新客,即该新客为最近一年内没有购买过该店铺商品的用户,同时在商品所属类目中也未购买过的用户。

可能不好理解,我梗概一下,就是:这是店铺设置的,为了拉新客人进来感受自己的商品,设置不同价格的首单礼金给新顾客。而一年中买过这家店和相似类目的老顾客,店铺可能觉得这部分用户对自己商品很熟悉了,就没这个优惠策略了。

再简单说,这笔钱是卖家贴的!!是卖家自己真金白银掏出来补贴来揽新客的!

这就证明和88VIP没啥关系了,我也有首单礼金。
这段话写的不清楚吗?品类新客限享一次。

比如我是88VIP的 账号,识别一下这件衣服,其实价格也差不多,也有首单优惠,因为我不咋买衣服,只买吃的,所以也有这种优惠。但是为什么是70元不是80元,估计是商家拉新促销的量够了,调整了一下优惠力度。(其他答主已经贴出来,是店铺可以自己选择幅度的)

看到这里,大部分人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可这个消费者并不知道,也听不进去人家的答复,把这件事当成是平台和88VIP杀熟,实际上不过是商家为了卖货设定的拉新手段而已,完全不针对她,也不针对88VIP用户。

有人说,这给新人优惠合法合规吗?当然合规,我贴一个你看看。

《上海市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试行)第九条第一项第九条:

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时,应当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不得对消费者在交易价格、交易机会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但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实施差别待遇可以有以下合理理由: (一)基于消费者实际需求,且符合正当的交易习惯和行业惯例,实行不同交易条件; (二)基于针对新用户在合理期限内开展的优惠活动等。

平台拉新见过吧?好多APP新人进去送券,拉新还给拉人头的人送东西。你可能不一定有拉过人,你总见过某夕夕拉人砍一刀吧,新人的那下最管用。就和你玩游戏,新人号进去送一堆装备和血包一样,还不就是希望你留下来?你十天半个月不登录王者农药不登录跑跑卡丁车,人家还给你送回归礼包,打卡7天送一个皮肤,不就是这个玩意吗?

那店铺自己开店做生意要赚钱,希望有更多的新客人,源源不断的活水进来,有什么错呢?人家也小本买卖,吸引点新客人怎么了?

你非要跳出来说,凭什么给新人发券,老人就不受待见了?你看看老夫老妻互相比较待见,还是刚谈3天的热恋小情侣互相比较待见?刚谈恋爱给你送玫瑰花,你结婚了能给你送西蓝花就不错了。

更何况, 你开着88VIP,人家送你那么多会员和95折,你本来就比普通用户享受多的多,有什么可不满意的?

这几年,总有大大小小说互联网杀熟的,其实仔细想想有这么杀的吗?滴滴给你多算两块钱可能你感受不出来,美团给你多算1块钱跑腿费你感受不出来,淘宝直接价格上给你差80块钱,你能看不出来杀熟?当大家瞎吗?

不是我吐槽,媒体跟着消费者跑,感觉找到了一个大新闻,丢不丢人啊?人家不懂,你也不去研究,听风就是雨,这也能搞新闻?

然后作为一个88VIP的老用户,要说的是,88VIP是真的香。95折,网易云饿了么优酷淘票票万豪,懂88的用户可能还知道怎么蹭他们的免费体检,一共就88块钱,你挂海鲜市场就卖一百多了。

至于其他说下不来单的,人家是开店做生意的,巴不得你进来有流量,不然搞什么首单优惠?里外里是有的人衣服买二退一,一件衣服买3个颜色,试了不爽退回去2件,一个人切几个号,开着挂刷单抢货,最后倒过来说人家问题。

这世界,真的不是谁弱谁有理的。

大数据杀熟其实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消费者发现,什么经常买机票的乘客会比不常买的乘客贵,什么用苹果手机打车会比安卓手机的价格贵,甚至开车加个油都有大数据杀熟,相关部门也出了一些反制措施,但是目前该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咱们就是说啊,我用苹果手机,你根据算法给我贴上标签,然后推贵一点的商品,这个还能忍。

但是,一样的商品和服务标记不同的价格,这个就有点过分了,这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

同时,商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标记为不同的价格,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可以根据《电子商务法》进行相应的处罚。

但是,商家和平台之所以这样的肆无忌惮,是因为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但是在监管时候大数据杀熟违法边界比较模糊,执法尺度不好拿捏。

所以,目前消费者大部分时候还是要自己通过货比三家来应对平台和商家的大数据杀熟,还有就是在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和家人一起查询,尽可能的降低被大数据杀熟的可能性。

当然遇到大数据杀熟的情况,要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投诉,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