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誌:灣仔】用一條街拍一部電影:《月滿軒尼詩》

【社區誌:灣仔】用一條街拍一部電影:《月滿軒尼詩》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湯唯和張學友主演的《月滿軒尼詩》,男的居於莊士敦道,女的在駱克道上班。他們中間橫亙一條軒尼詩道,是其英文戲名「Crossing Hennessy」。當他們每每在軒尼詩道的檀島咖啡店見面,舊式茶餐廳,猶如鬧市中讓兩人心靈相遇的小島。

茶餐廳代表的庶民生活及地道文化,檀島咖啡店則因為位處軒尼詩道,成為電影中張學友和湯唯相處的重要場景。(影片截圖)

舊時灣仔非上等人去的

以灣仔的地景說故事,早見於《蘇絲黃的世界》(1961)。威廉荷頓飾演的畫家,欲到灣仔尋找繪畫靈感。愛丁堡廣場的交通警對他說:「Sir,灣仔不是你去的。」一句話點出灣仔的庶民性、草根秩序主導的生活氣息。

《月滿軒尼詩》所描繪的,也是一種久未褪色的灣仔庶民生活。張學友飾演未大透的中年港男阿來,一家賣電器,凡事皆由母親操持,連相親也是。他不滿卻又無甚動作。湯唯飾演的愛蓮,同樣虛應家人命令,才與張學友相會於茶餐廳。由「貼錯門神」到發現彼此愛看同一本小說,兩人的故事橫跨灣仔南與北。北面是告士打道和會展,象徵她的新穎先進;南面是莊士頓道的小街窄巷,象徵她的傳統古舊。而畫外音,是從軒尼詩道駛過的電車,「叮叮」一響,成為灣仔新與舊的無形界線。

+4

舊區的死與生

《月滿軒尼詩》在2010年4月上映。表面上,導演岸西用軒尼詩道拍一部輕鬆愛情電影;實際上,那是一部關於灣仔人(阿來)的成長故事。如果說軒尼詩道是灣仔新舊交融的界線,那麼,灣仔的舊物正一點一滴消失。

2004年,市區重建局重建灣仔利東街(囍貼街)。居民自發設計重建方案,反對市建局扼殺舊區傳統景觀,著重保留原貌。惟方案遭城規會否決,而利東街現已成為私人住宅區。當初收購一個單位呎價是4,079元,變成私樓後呎價達28,000元。相差7倍,當下的利東街庶民氣息全失。

位於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是逾百年歷史的廣州騎樓。市建局斥資1500萬復修後,一樓和二樓變成高檔餐廳,三樓天台開放,但沒多少人知道這個隱蔽公共空間。舊灣仔街市本來是三級歷史建築,亦已讓路予私人發展商,變成僅保留包浩斯式建築外殼的豪宅。

百條灣仔碼頭巨木 獲救離堆填區 變身獨特家具予公眾使用

活在舊區的人必須成長

理解灣仔近十數年的變化,就會代入電影中,阿來被人打傷後,步履踉蹌地走過市建局包圍起來的地盤,他向死去父親所說的對白:「以前我被媽打,哭得很厲害。現在我被人打了一頓,我沒有哭。我長大了,爸。」舊區消失,活在舊區的人卻必須成長。這種悲喜交集,含蓄地以市建局的標誌,以及遠景的高樓大廈交代。

而許多觀眾最初以為的愛情故事,直到結尾,已經成長的阿來,在檀島咖啡店重遇愛蓮,才正式開始。

日本人因港產片愛上茶餐廳 將「Show me your love」飯推廣家鄉

張學友在戲中帶傷走過市建局的地盤,他成長時所經歷的灣仔景物逐漸消失,與他當下必須真正長大的命題緊扣,顯得悲喜交集。(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