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病人臨終要送回家斷氣?專家揭真相:通常人早已往生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為何病人臨終要送回家斷氣?專家揭真相:通常人早已往生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對於當事者來說,死亡是一個生理事件,但放進社會文化脈絡當中,人的死亡有其民俗意義,圍繞在亡者身邊的是一連串的儀式,甚至在死亡到來之前就會上演。比方說,老一輩常有一種觀念:人病重臨終之際要趕快送回家斷氣。殯葬業者小冬瓜說,這是農業社會流傳下來的習俗,很多時候人送到家前其實已經往生,居住在大城市的現代人若想繼續實踐,其實可採用「折衷方案」。

▲對於「留一口氣回家」的禮俗,業者小冬瓜發表個人看法並提出折衷方案。 (圖/截圖自YouTube-單程旅行社官方頻道;網站:https://owt.com.tw/

有網友提問:親人快過世了,家中有些長輩提醒要讓當事者留一口氣「回家斷氣」,做這件事的意義何在?「單程旅行社」社長小冬瓜表示,這個做法來自農業社會的傳統觀念,也就是相信當親人在家中的正廳斷氣,才能夠「壽終正寢」。

小冬瓜解釋,在早期社會,生病的人一旦進入彌留狀態,地方耆老或德高望重的人士往往會建議子女快將長輩移到家中正廳,讓他在正廳斷氣,才能福壽雙歸。即使現在已經不是農業社會,城市高樓林立,仍有一些家庭堅持這樣的觀念。

有些家屬會要求救護車或葬儀社的人員把「快過世」的親人硬扛回家,沒電梯一樣要用搬的上樓,同時戴著氧氣罩,即使人早已離開,還要製造出還活著的樣子;有時候當事人只剩一口氣,家人會藉由儀器為他維持生命徵象,讓他撐到其他家屬都到了之後才放手。

小冬瓜提到,自己的阿祖當初送回家拔管後一直在喘,喘了一段時間才離開,「這些經驗不算是非常好的回憶」。我們是不是有必要繼續這樣做呢?小冬瓜分析,現代人想讓親人留一口氣回家,有些是因為遵從禮俗觀念,有一些是臨終者本人一心想回家,所以家人才會趁著他還有呼吸時帶回家。

▲農業社會流傳著讓親人「留一口氣送回家」的習俗,對家屬來說是一個揪心的歷程。(圖/讀者提供)

「從事殯葬業看過太多類似案例,有時候真的於心不忍。當事者已經非常不舒服了,還得被搬來搬去。」小冬瓜說,有時候會遇到病人送到家了卻遲遲沒斷氣,導致家屬和醫院都很為難,內心更是糾結,其實他們建議家屬儘量不要這麼做,但還是會尊重家屬的選擇。

為此,小冬瓜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親人過世,離開醫院之前可和禮儀師溝通,請接體車前往殯儀館之前先繞到住家附近,不用將遺體搬上樓,只要載到巷子口或住家外面,象徵性告知「我們已經到家了」即可,事前可請家中的人準備一支掃把和可以打破的杯子,等到親人被送到家門口的時候,用杯子裡的水沾濕棉花,再沾一下亡者的嘴唇讓他喝水,結束後當場把杯子打破,並用掃把掃掉,意思是告訴往生者,我們雖然都很不捨,但情分到此為止,未來不會再有給你水的機會。

小冬瓜認為,在世者可透過儀式達到自我對話和心靈安定,同時提醒自己該放手了,儘管令人難受卻有其意義。他也相信,即使病人在醫院往生,若有摯愛的家人陪伴在身邊,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讓病患儘可能舒適、安詳地離開,不會因為不在家斷氣就不是壽終正寢。

▲ 台灣民間有讓臨終者「留一口氣送回家」的習俗,相信藉此可讓當事人壽終正寢。(圖/讀者提供)

一名資深護理師告訴《三立新聞網》,在其臨床生涯出過無數次運送任務,雖然病患其實早就斷氣,但還是讓他戴上氧氣面罩,配合家屬實踐「留一口氣送回家」的習俗。護理師還說,護送這類病人回到家的時候,家屬都會包紅包給護理師和救護車司機,金額1000~3000都有,但她都會把錢抽出來還給家屬,自己留下紅包袋。

民俗專家楊登嵙說,在他的兒時記憶中,一名同鄉車禍往生,家屬就沒把他送回家,因為是在外地意外身亡,怕煞氣進到村子裡,所以在村莊外擇地搭棚辦喪事;但如果是病重將死之人,家屬為了讓臨終者壽終正寢,就會從醫院將人接回家,放在家中大廳斷氣,並讓亡者頭部在內,腳朝外,象徵「上路」。

楊登嵙透露,在他小學5年級的時候,79歲的曾祖母病危被送回家中正廳,等待嚥下最後一口氣,大人們拿帆布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避免神明看著往生者。就在老人家處於彌留狀態之際,眾人卻看到她腳尖突然打直、晃動,「彷彿真的上路了」。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